没顶流就没人看?这剧确实被低估
制片方在选角时应摒弃唯流量论,更多地从演员与角色适配性的角度出发,给予演员公平竞争角色的机会。
让更多演员“多露脸”,才是一个行业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开始。
这样,才会有更多年轻创作者从藉藉无名走向“县衙第一女捕快”,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打怪升级。
作者 | 冒号鱼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刚开年,古装剧像开了锅一样热闹。
叔正好最近在追一部新剧。
明朝、女捕快、奇案;
不雌竞、三观正、全员长嘴。
这剧有看头,一开始的热度却不高。
没流量,没熟脸,显然只能靠质量。
在《国色芳华》《白月梵星》等多部流量剧的压制下,它还能收获一众自来水安利,收视播放也因此一路走高。
很难说不是一匹黑马。
先聊聊剧情。
命运坎坷的罗疏(胡冰卿饰)家道中落坠入贱籍,因洞悉人心、善解人意得名“锦囊”。
为改变命运,她毛遂自荐,助力新任县令韩慕之(贺鹏饰)破获一起大案,自此暂留县衙,化身捕快协助查案。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从家里偷跑出来,一心只有“江湖”的纨绔子弟齐梦麟(翟子路饰)。
几人联手屡破奇案,并共同成长。
乍一看没什么亮点,实则却不然。
主线虽是古装探案,但《锦囊妙录》在爱情线的塑造上也开拓创新,是“女A男逗”的CP模式。
何谓“女A男逗”?
女主罗疏出身贱籍,自小身世飘零,看尽人情冷暖。
这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她坚韧、果敢的性格特质。
她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所求的只有一份“公道”,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县衙内外闯出一片天地。
男主齐梦麟是“快乐小狗”,有钱有权却一心只想闯荡江湖(劫自己的富济他人的贫)。
性格阳光到甚至有些不谙世事,属于那种你要冒险我陪着,你要杀人我放火的贫蛋。
简单来说,罗疏的冷静理智与齐梦麟的傲娇任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也打破了观众对传统古装剧CP的刻板印象。
起初齐梦麟误以为女扮男装办案的罗疏是个“娘娘腔”,为了出口气,还搞了一系列神操作。
当然,在两人感情升温,CP关系得以确立之后。
齐梦麟也有一套自己的恋爱哲学。
爱得真诚、爱得果敢、爱得炽热。
有担当、有责任感(虽然脑子不够用),但对罗疏给予了全部的偏爱。
当然,女主罗疏和男二韩慕之的感情线也有得嗑。
起初,两人在阴差阳错下协同办案,后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了一起。
韩慕之是一心为民的好官,不求治国平天下,只求治下百姓吃饱穿暖;
也并不以贱籍女子之身看低女主,同时因看重其破案能力,力排众议让她成为一名捕快。
两人的感情也在办案过程中升温。
然而,韩慕之的爱并不坦诚,他隐瞒了自己的婚约。
这份婚约的来源是苦读十年高中进士之后被巡抚榜下捉婿,对于身为寒门子弟的他来说,这桩婚事对仕途助益极大。
他本想着跟罗疏能长相厮守,与巡抚之女刘婉商议退婚,却被听见风声的刘婉拿住了罗疏的命门——
那张可以改变命运的脱籍文书。
“我本打算此生放下情爱,只求大道,可偏偏遇上了你...”
在仕途和脱籍文书这两者的权衡之下,他还是退缩了。
现实,也真实。可嗑,可叹。
说回探案,《锦囊妙录》从始至终都是以女性视角剖析犯罪心理。
目前市场上的古装探案类型剧大多以男性视角为主,如《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四方馆》《清明上河图密码》等热播剧。
塑造出诸如苏无名、元莫、赵不尤、狄仁杰、包拯等男性神探形象,而女神探并不算多,这条赛道还待开发。
这也是《锦囊妙录》的契机。
身为女性,罗疏探案时自带一份小心谨慎,更善于发掘常人难以发现的细节,与传统探案剧中男性主角的潇洒、果断乃至神化形成鲜明对比。
在漫天岭惊魂案中,罗疏与齐梦麟假扮成落难夫妻混进矿场,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寻得失踪女子,但也因此被困于废弃矿洞,陷入绝境。
最终在王茂的帮助下成功逃脱,揭露了钱大有的罪恶行径,让被拐卖的妇女重获自由。
罗疏在与冬梅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也能从王茂的只言片语中理解冬梅遭遇的痛苦,从而激发起深入虎穴、救人一命的勇气。
这种细腻的情感洞察,这种敏锐的女性视角,这种女性之间的情感共振,是女性独有的温度和力量。
也往往是男性探案者可能会忽略掉的。
由此,观众能够透过《锦囊妙录》的女性视角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思考,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而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有其完整的人物性格和独特魅力。
因为韩慕之,刘婉会为难罗疏,但当认识到罗疏的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时,她也会被折服。女子之间的相知大过于所谓爱情,这也是女性相处之间的微妙情谊。
不止刘婉。
罗疏的鸣珂坊时期好友金描翠,虽然矫情泼辣,但却有情有义;
乔若兰有心机有手段,但会为了揭开姐姐的死因全力以赴……
她们都跳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活出了鲜活的自我。在她们身上,观众也能感同身受,与之共鸣。
而从剧情之中抽离,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
虽说古装探案剧有着较为稳定的基本盘,可《锦囊妙录》为什么没能火出圈?
没有大IP和顶流演员的加持,或许是最明显的原因之一。
因此,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没有顶流的剧,难道就没人看吗?
在当下的影视市场,IP和顶流演员似乎成了剧集宣传的“金字招牌”。
一部影视项目拥有一个热门文学IP,意味着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原著粉丝基础,他们往往会成为剧集的首批观众和黏度极高的“自来水”。
而顶流演员则凭借自身超高的人气和庞大的粉丝群体,能够在剧集播出前就制造大量话题,引发舆论的普遍参与和广泛讨论。
然而,《锦囊妙录》没顶流,IP也不大。
只是依靠故事本身的魅力和制作团队的用心,在相对有限的传播下,实现了口碑的发酵。
这表明,优质内容依然是剧集的核心竞争力。即便没有先天优势,只要在剧情打磨、人物刻画、制作水准等方面下足功夫,依然能够赢得观众的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缺乏IP和顶流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传播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强大的宣传噱头,剧集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内容淹没,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关注,从而错失一部分潜在观众。
这也从侧面上凸显出行业过度依赖IP和顶流的弊端。
这种模式不仅挤压了部分原创剧本和新人演员的生存空间,也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事实上,很多IP改编剧和流量明星剧往往更注重热度炒作,不利于长线传播。
长此以往,也不利于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给那些有品质但缺乏名气和热度的作品,更多的推广渠道和机会,让好内容被更多人看到。
让真心实意的创作被真正看到。
除此之外,制片方在选角时应摒弃唯流量论,更多地从演员与角色适配性的角度出发,给予演员公平竞争角色的机会。
让更多演员“多露脸”,才是一个行业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开始。
这样,才会有更多年轻创作者从藉藉无名走向“县衙第一女捕快”,完成自己职业生涯的打怪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