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災後重建 中國應積極協助

作者:張志剛,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500

香港的建築界和鋼結構組裝合成的專業團隊,再配合大灣區內的MIC鋼結構組件的強大生產支援,這個組合可以向美國加州提供一個災後重建的方案。

500

由一月初開始蔓延擴散的南加州山火至今仍未熄滅。

除了造成二十多人死亡,二十多萬人需要撤離之外,被燒毀或嚴重破壞的房屋超過一萬三千棟。

如何徹底撲熄山火,固然對州政府是一大考驗;而災場範圍之大,受損建築物數目之多,災後如何重建,就更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按照目前的災情發展,受山火破壞的房屋可能會超過一萬五千棟,再嚴重一點,可能會接近一萬八千棟。要重建這一大片樓房,不是加州一州之力可以解決,尤其是區內樓房多以木結構為主,要重新在區內搭建,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和資源。

500

山火已經成為加州天災的一項新常態,隨著極端氣候的頻密出現,加州山林大火的發生頻率會越來越高。

百年一遇的災情,往往在三幾年就出現一次。

所以,災後重建也必須把未來再次爆發山林大火的風險也估算在內。再搭建木結構的房屋別墅,不見得是一項明智的選擇。

對於加州山火的災後重建,國家和香港其實都可以幫忙和參與。美國是富裕社會,而災區也是美國上流社會的聚居地,一般救援物資當然不缺。

但重建那近兩萬棟的樓房,國家和香港就有參與的空間。

周前本人出席北京的一個研討會,就以「國際大統戰 香港作橋樑」作主旨發言。所謂統戰,不過是廣交朋友、廣結善緣的代名詞。

如果我們可以在加州山火的災後重建伸出援手,就算不計較政治上的回報,也是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分子的當然之義。

對那萬多棟房屋的重建,以鋼結構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

無論面對山火和地震的威脅,鋼結構都是更具防禦能力。而且鋼結構可以在場外製造,再在現場組裝,其建造過程,就是由現場製作轉為工廠製作。

過去傳統的混凝土建構,亦已經採取MIC的概念,在地盤以外生產組件,然後再運輸到地盤裝嵌,大大縮短了建造樓房的時間。隨著MIC概念的成熟,以前必須在現場工地進行的「風火水電」配套,都可以在預製組件時一併完成,這進一步壓縮樓宇建造的時間。

500

隨著鋼結構的普及,以及新強鋼的研發和應用,以鋼結構取代混凝土結構更是大勢所趨。

鋼結構的生產過程,可以更精準細密,在生產組件時更可以標準化。而鋼結構的重量只及混凝土結構的兩成左右,這令到鋼結構組件可以遠程運輸。混凝土組件的製造,比較局限於地盤就近的區域。

以香港為例,就只能在境外就近之處生產,難以跨洲越洋地運輸。但高強鋼就無此局限,出口可以無遠弗屆。

以高強鋼來進行組裝合成建築,和一般其他工業生產並無兩樣。

由建築師設計建築,並規範結構組件的詳細要求,把這些詳細規範資料交由海外生產商生產,生產完成之後以貨櫃裝箱,隨即付運,收貨之後運往地盤工地由承建商裝嵌。

整個過程,以先進的工廠生產流程取代現場作坊式的操作。

這套建築方法,在技術上、成本上和質控上都佔有極大優勢,更何況面對大面積焚毀區域內有一萬多棟樓房需要重新建造,這種以MIC形式進行的鋼結構建築法,在成本和時效上,幾乎都是不二之選。

更何況,在耐用和循環再用的環保考慮,鋼結構組裝建造更是無可比擬。當然,執著於木結構的業主仍然可以在原地以木材重建,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如果選擇以鋼結構MIC組裝方法來重建,我們國家和香港就可以向加州政府和災區居民提供幫助。

中國是全球的最大鋼鐵生產商,大概佔了55%的市場份額。高強鋼的研發,更是執全球牛耳。

提高鋼材的強度,令到建築使用的鋼材料數量可以減少四成甚至一半。

這既減輕建築成本,也可以提高建築物設計的彈性,運輸成本的減省和施工的便捷,更是高強鋼MIC建築的賣點。

內地生產的高強鋼已經和國際標準完全對接,香港將軍澳的跨灣連接路大橋,就是使用「香港設計、中國鋼材和承造、歐盟標準驗收」的組合。這令到中國製造的高強鋼材料,可以和國際專業要求完全接軌。

而以MIC方式進行鋼結構建築,香港的技術在全世界處於領先的地位。除了MIC的建造技術之外,香港在專業化和國際化的地位,更是獨一無二。

香港的建築專業和美國的同行都是使用全球通用的專業語言,可以無縫銜接。

如果香港的建築界和鋼結構組裝合成的專業團隊,再配合大灣區內的MIC鋼結構組件的強大生產支援,這個組合可以向美國加州提供一個災後重建的方案。

當特朗普向全球製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抬頭,我們適時提出這個重建方案,可以讓加州居民多一個選擇,也是為自由貿易,全球合作作出一個範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