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盯上巴拿马运河,聊聊因此崛起的海洋城市圣迭戈
作者 | 徐航
引言:近期,一则惊人的消息引发了全球的关注:特朗普竟将巴拿马运河放入了「购物车」!
这一举动瞬间成为舆论的焦点,让世界各国纷纷侧目。而在这一热点背后,有一座城市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便是美国的海洋城市——圣迭戈。作为美国西海岸距离巴拿马运河最近的港口,圣迭戈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因海洋而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它的命运在过往与海洋紧密交织,又因各种变故失去航运优势,面临转型问题。如今,他已从度假胜地转型成为美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心之一,圣迭戈如何做到的呢?
▼
圣迭戈与巴拿马运河的位置关系示意
研究海洋城市,是为了给深圳、上海、宁波等地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借鉴经验。因此,首先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海洋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
位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一梯队的深圳
(来源:图虫创意)
答案很明确,且无须长篇大论解读,只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即可,那就是——「城市即人」。也就是说,如果一座城市不能以人为本地规划、建设和运营,那终将难逃被荒废的命运。这是对所有城市皆准的铁律,海洋城市也不例外。
▼
真正点亮城市的是人
(图为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门前)
因此,海洋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人类对其价值的认识。一般而言,人类看待海洋城市的视角有两种:
一种是「由海观陆」,是站位全球海洋网络发掘海洋城市价值的「上帝视角」。
将军和商人们会基于战争、贸易等需要,找到那些天赋异禀的滨海地区建港造城,由此兴起了朴次茅斯、土伦、诺福克等无敌军港,也诞生了威尼斯、巴塞罗那、纽约这样的海上商都。
▼
「由海观陆」视角的英国朴次茅斯军港
另一种是「由陆观海」,是普通居民和游客欣赏赞美滨海美景的「人本视角」。
普通人对海洋城市的热爱很单纯,就来自《外婆的澎湖湾》所唱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许多海洋城市正是以此闻名于世,如布莱顿、迈阿密、洛杉矶等。
▼
「由陆观海」视角的洛杉矶圣莫尼卡海滩
无论是「由海观陆」的上帝视角,还是「由陆观海」的人本视角,都是海洋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用一种常见的游戏设定作类比:「由陆观海」造就了海洋城市开朗明媚的「表世界」,生机勃勃,引人入胜;而「由海观陆」则催生了海洋城市深沉现实的「里世界」,充满真相,甚至有些阴暗。
对海洋城市而言,表世界和里世界往往同时存在,但并不对立,他们有时相互成就,有时相互制约,他们一同构成了海洋城市的「一体两面」。
▼
圣迭戈拉霍亚海湾的婚礼场景,
这是海洋城市的表世界,但不是全部
论述海洋城市一体两面性的最佳案例是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她既是世界最大海军舰队——太平洋舰队的母港,也是全球海洋产业的研发高地,还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滨海宜居城市。
圣迭戈的独特性在于,「由海观陆」和「由陆观海」两种视角相互交织,贯穿了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造就了反差强烈又相互影响的表世界和里世界。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建设海洋城市的一些普遍规律。
▼
圣迭戈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01
表世界:从贩卖阳光到科技创新
作为圣迭戈的城市创始人,阿隆佐·霍顿看到圣迭戈的第一眼,就认定这里是「人间天堂」。
因此,就让我们先从以霍顿为代表的美国西进运动开拓者的视角,来观察圣迭戈阳光明媚的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贩卖阳光」始终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圣迭戈将这条独特的路径贯彻至今,才成为了如今美国阳光带的代表性城市。
▼
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的圣迭戈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圣迭戈的繁荣始于美国西进运动。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开拓者们抵达了西进运动最终的边疆——加利福尼亚。
圣迭戈作为欧洲探险家在加州建立的最早定居点(1769年建立),自然成为了开拓者最早涉足的地区,在城市发展上抢占了先机。然而,当旧金山人和洛杉矶人热衷于挖金矿、修铁路时,圣迭戈人却在忙着「贩卖阳光」,这在当时的淘金热中显得非常另类。
1. 挖不到金子,造不了铁路,圣迭戈只好兜售阳光
「贩卖阳光」听上去很抽象,却很符合当时的城市竞争逻辑。
1850年的加州,所有土地都一样荒芜,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只有预期——只有让开拓者和投资人相信某片土地拥有光明前景,他们才会把资本和劳动投入其中,形成城市发展的初始动力。而贩卖阳光正是一种构建预期的手段,也是圣迭戈无奈的选择。
▼
加州一号洲际公路沿线保持着荒芜的景象
在当时的加州,最能调动预期的话题有两个,一是黄金,二是铁路,而圣迭戈和这俩都不沾边。
首先,圣迭戈没有金矿,导致大量年轻男性前往旧金山淘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一位在1850年造访圣迭戈的冒险者曾惊讶地发现,「镇上只剩下500个女人,没有男人!男人都去采矿了。」
再看铁路,这对地处偏远的加州至关重要,就和郊区楼盘都喜欢炒作地铁概念一样。尤其是1962年林肯签署《太平洋铁路法案》后,西部城市不约而同地将铁路作为宣传主题——先不管车站建没建,铁轨铺没铺,只要人们相信铁路会修到哪里,他们就会将财产和劳动带到哪里。
▼
铁路是左右加州城市开发的关键要素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铁路投机」中,圣迭戈再次落后。明明从1850年就开始造势,但直到1885年才通车,让圣迭戈人口从5000人暴涨到3.5万人。
但好景不长,由于地形崎岖复杂,铁轨反复被山洪摧毁,圣塔菲铁路公司最终不堪重负,于1888年将枢纽站迁往了地势平坦的洛杉矶,圣迭戈的「铁路梦」就此破灭。
▼
建于1887年的圣塔菲火车站
反复的挫折,促使圣迭戈人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条件。从地理条件看,圣迭戈不仅没有矿产,地形也不适合建铁路。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大陆在此相互挤压,让圣迭戈的地势从海岸线向内陆急速升高至1600米(约1英里),其间形成了众多丘陵、台地和沟壑,给铁路建设与维护带来巨大困难。
▼
加利福尼亚的顶级豪宅区,
拉霍亚海岸边的山地别墅群
但换一种视角,上述不利条件反而是一种优势。
由于高大海岸山脉的阻隔,让圣迭戈独占了地球上最宜居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冬暖夏凉,终年阳光,气温在10-25摄氏度之间,堪称人间天堂。而一旦向东翻过印第安人的「圣山」库亚马卡峰,就是无垠的炎热沙漠。
这种神迹一般的反差,让所有自美国东北苦寒之地而来,受尽风湿、哮喘和肺结核折磨的开拓者们相信,圣迭戈的阳光与海风具有治愈百病的神力,就像他们的先祖在美洲追寻的不老泉一样。
▼
美国人对圣迭戈的向往
与追求不老泉的传统一脉相承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从1860年起,圣迭戈包治百病的传闻就在北美大陆广为流传。许多人在传单、连环画和游记的安利下慕名来此定居。
据传,有些医生甚至把「去圣迭戈晒太阳」开进了肺结核患者的处方里。圣迭戈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米勒认为:「圣迭戈人口中可能有四分之一是健康追求者,很多人忽视了他们在圣迭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来圣迭戈治疗的肺结核患者
(来源:calmatters)
虽然城市宣传存在夸大的成分,但健康追求者的到来确实带动了圣迭戈的发展。
阿隆佐·霍顿正是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开始了大规模投资。1867年,他在如今的圣迭戈市中心地带购买了960英亩土地,计划将这里的海洋、地形和气候发展成一种疗养产业,他称之为「病人贸易」。
在霍顿的带动下,各种各样的健康疗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提供食宿等基本服务,还提供各种特色疗法,如克奈普疗养院的水疗套餐,阿格纽疗养院的瑞典运动疗法,还有各种原理不明的电疗。虽然这些疗法效果存疑,而且风险极大,但健康追求者们依然趋之若鹜。
▼
科罗纳多酒店的矿泉被包装成
治疗肾病的灵丹妙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踩雷」,人们逐渐调整了预期。圣迭戈的定位也从治疗变成了度假。
1888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度假酒店——科罗纳多酒店投入运营,一时间风靡全美:玛丽莲·梦露在这里拍摄了《热情如火》,弗兰克·鲍姆在这里写出了《绿野仙踪》,历届美国总统都喜欢在此宴请外宾,甚至连鬼魂都对此流连忘返,把酒店变成了都市传说的常客……
从建成至今的137年里,科罗纳多酒店人气长盛不衰,成为了圣迭戈一座活着的城市地标。
▼
美国国家历史地标——科罗纳多酒店
在科罗纳多酒店的带动下,圣迭戈的旅游度假产业逐步发展成熟,形成了一种悠闲宜居的城市调性。
此时,崎岖不平的海岸地形反而成为了优势,海边的台地与丘陵,让人能从高处领略绝美海景,这令洛杉矶人嫉妒不已。根据《南加州健康追求者》一书的记载,洛杉矶人一提到圣迭戈就咬牙切齿,将之描绘成一个「一起雾就会传染疟疾」的地方。
当然,嫉妒者的臆想终究不能成真,圣迭戈人的滨海日常绝对令人羡慕:一家人围坐在经过精心打理的海边台地上,悠闲地沐浴日光与海风,既可以和懒洋洋的海豹家族一起发呆放空,也可以望着广袤的西太平洋沉思冥想,这无疑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
▼
圣迭戈的海岸成为城市休闲平台
150年来,凭借阳光与海风,圣迭戈一直是美国各大最宜居城市榜单上的常客。近年来,随着美国阳光带对铁锈带的全面超越,圣迭戈人越发坚信,滨海阳光就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卖点。
正如圣迭戈旅游局首席运营官加里·卡佩琪所说,「当人们走出圣迭戈机场,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氛围,他们能感受到阳光与微风,他们能感受到这里与众不同」。
2019年,圣迭戈在波士顿、芝加哥、纽约等寒带大都市开展了以吸引高端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对冬天说不」系列活动,引发了病毒式传播,在各大平台获得了累计1.23亿的关注量。这再次证明了加州阳光的吸引力,也预示着圣迭戈人会将贩卖阳光进行到底。
▼
圣迭戈在纽约、波士顿等城市
举办「对冬天说不」系列抢人行动
(来源:圣迭戈旅游局)
2. 不盖豪宅,不建酒店,把最美海岸留给科学
圣迭戈的阳光海岸不仅引来了健康追求者,还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据iNaturalist的统计,圣迭戈的拉霍亚湾是全美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每10英亩的海岸线土地上可以观察到约144种生物 ,是观察和研究西海岸海洋生物的最佳地点。
这个独特的优势,被圣迭戈人牢牢抓住并逐渐放大,转化成了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还原这个过程,为中国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
圣迭戈有两个海洋保护区,
海豹和人在这里完全平等
海洋生物学家威廉·里特是最早发现这片科学乐园的人。1891年,刚刚获得加州大学教职的他来到科罗纳多酒店度蜜月,被这里丰富的生物种类所吸引,将大量度假时间花在了考察研究上。他曾多次徒步到离酒店10公里外的洛马角,只为收集盲虾虎鱼的标本。
从那个夏天起,里特就对圣迭戈念念不忘。12年后的1903年,功成名就的他再次造访科罗纳多酒店,但这次不是为了度假,而是与圣迭戈商会领袖探讨建立海洋研究所的事宜。
▼
威廉·里特工作过的船库,
现在是一家餐厅
出乎里特的意料,圣迭戈人对这个看不到任何经济利益的科研项目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
1903年,科罗纳多酒店创始人伊莱莎·巴布科克将游艇船房改造成了里特的临时实验室,用来保存从圣迭戈海岸收集的生物标本。从此,里特每年夏天都会带领大批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研究,科罗纳多酒店也将海洋生物研学的传统保留至今。
▼
科罗纳多酒店开展的
「海洋探索者」系列研学活动
(来源:科罗纳多酒店官网)
到了1907年,商业大亨斯克里普斯兄妹为了支持里特的科学梦想,斥巨资在拉霍亚湾购置了1000亩土地,建起了美国最早的海洋学研究机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该机构为美国培养出了大批海洋学家,包括11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后来左右圣迭戈城市历史的关键人物罗杰·雷维尔。
正是从建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开始,圣迭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发展思路:对于风景优美的海岸,不盖豪宅,不建酒店,而是优先建设大学与研究所。
▼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落户拉霍亚,
为圣迭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增长区域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罗杰·雷维尔和乔纳斯·索尔克在托利松地区的土地争夺战。
这两位可不是房地产商,而是成就斐然的科学家:雷维尔是最早研究全球变暖的海洋学家,曾长期担任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所长;索尔克则是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人,他的研究造福了全球儿童。
▼
乔纳斯·索尔克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这场「战争」发生在1959年。当时,雷维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说服了加州大学和圣迭戈市议会,将拉霍亚的托利松地区作为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校址。
然而同样受邀来到圣迭戈的索尔克却半路杀出,他也看上了这片拥有「最美海岸和悬崖」的土地,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所建成「让毕加索都愿意造访」的地方。由于索尔克与毕加索众所周知的感情纠葛,这场「战争」受到了广泛关注。
▼
索尔克研究所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区位示意
于是,两人就土地归属权展开了明争暗斗。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雷维尔会胜出,没想到爱情的力量创造了奇迹,索尔克利用自己与当时的圣迭戈市长查尔斯·戴尔(曾是小儿麻痹症患者)的特殊「医患关系」,迫使雷维尔将土地拱手相让。
后来,在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操刀下,索尔克研究所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也成为圣迭戈的城市名片。
▼
索尔克研究所中庭
以索尔克研究所为原点,托利松地区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圣地。
这里汇聚了全美最顶尖的生物学研究机构,除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索尔克研究所外,还有癌症研究全球领先的SBP医学研究所,专攻免疫系统的拉霍亚免疫研究所,注重跨疾病疗法研究的圣迭戈生物医学研究所,等等。
这并非单纯的地理聚集,而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科研社群。
当年,SBP医学研究所的创立者威廉·菲什曼博士初到圣迭戈,人生地不熟,周围的邻居纷纷主动伸出援手:索尔克研究所为他腾出了临时研究场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帮他购置了研究设备,慈善家琼·克罗克为他的研究所提供了建设资金……
这种良好的社群氛围对任何科学家都有致命的吸引力。连桀骜不逊的「科学狂人」克雷格·文特尔(基因测序领域的权威科学家),也于2006年把个人研究所建在了这里。
▼
UCSD是圣迭戈最重要的产业协作组织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依托这个强大的科研社群,圣迭戈成为了美国排名第三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目前拥有2100多家企业,创造了6.5万个高薪职位,平均年薪15.5万美元,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三倍,成为了圣迭戈经济的重要支柱。
▼
UCSD生物工程系用生物3D打印技术
制作出可体外存活的肠道模型
(来源: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至此,从1903年威廉·里特在科罗纳多酒店的游艇船房里研究海洋生物学开始,圣迭戈花了100多年,在托利松的阳光海岸线上实现了从贩卖阳光到科技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成为了美国阳光带城市的佼佼者。这就是圣迭戈的「表世界」,一个将阳光和海风转化为城市创新动力的故事。
然而,海洋城市的故事并非都是正面的,在某些情况下,海洋也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
02
里世界:从军港诅咒到城市更新
虽然圣迭戈的表世界一片生机盎然,但海洋城市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圣迭戈的另一个时空维度中,海洋似乎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制约。
接下来,让我们转变成「由海观陆」的视角,从港城关系出发,来审视海洋对圣迭戈的负面影响,也是对中国海洋城市建设也是一种警示。
▼
圣迭戈海岸线
(来源:图虫创意)
从自然条件看,圣迭戈是建设深水港的绝佳区位,平均水深达到19米,而如今美国最繁忙的洛杉矶港平均水深只有12米。但即便条件如此优秀,圣迭戈依然没能成为美国的主要商港。根据美版知乎Quroa上热心网友的总结,圣迭戈港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崎岖的海岸地形增加了大规模货物运输的难度,这与洛杉矶这个西海岸交通枢纽无法相比,属于难以克服的硬伤。第二,圣迭戈港缺乏制造业支撑,不像旧金山和纽约那样拥有庞大的工业腹地,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物流需求。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圣迭戈是美国海军母港,失去了发展商港的空间与时机。
▼
在圣迭戈湾漫长的海岸线上,
只有两个商用码头
1. 军港来了,经济腾飞了
圣迭戈的「港口梦」也是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20世纪初,虽然科罗纳多酒店让圣迭戈声名鹊起,但依然只是个人口不足4万的小镇,而洛杉矶当时人口已经超过30万,旧金山更是已达40万。
为了追赶两个吵闹的邻居,圣迭戈将希望寄托在了巴拿马运河上。一旦运河通航,美洲东西海岸的商路将被打通,圣迭戈作为美国西海岸距离运河最近的港口,有可能成长为国际化的贸易枢纽,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了抓住机遇,圣迭戈开始策划了一场城市豪赌。
1909年,不顾旧金山的强烈阻挠,圣迭戈商会决定独立举办巴拿马-加利佛尼亚博览会,与旧金山的太平洋博览会分庭抗礼。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政治操作,圣迭戈通过支持伍德罗·威尔逊的总统竞选,换得了联邦政府对圣迭戈博览会的支持。
与此同时,圣迭戈市政府在积极推进博览会筹备工作,甚至拿出了「珍藏」40年的8400亩永久性公园用地作为博览会场地,通过多轮规划设计,将之打造成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艺术气息的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也就是如今的巴尔博亚公园。
▼
巴尔博亚公园
从1915-1917年,这场盛会给圣迭戈带来了370万游客以及巨大的城市声望。西奥多·罗斯福十分赞赏巴尔博亚公园的建筑风格与园林设计,称这是一个「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该来的地方」,并建议圣迭戈将其作为「一种可以赚钱的美丽资产」永久保留。
老罗斯福的巨大威望最终为圣迭戈留住了一处艺术品位非凡的国家历史地标,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
巴尔博亚公园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
引领了当时的建筑风潮
然而,看上圣迭戈的不只老罗斯福,还有他的远方亲戚,海军助理部长小罗斯福。他在博览会期间公开表示,圣迭戈应该成为一座军港,作为美国向太平洋拓展全球影响力的大本营。
小罗斯福的提议确实能达成双赢的局面:从联邦政府角度看,在圣迭戈建军港能最大限度地巩固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带来的影响力,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而从圣迭戈的角度看,军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不用自己投资,是桩一本万利的买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
建于1923年的圣迭戈海军训练站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在军港落户圣迭戈的过程中,国会议员威廉·凯特纳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成功的保险商人,凯特纳虽不擅演讲,却很擅长推销,他通过私人宴会、赠送土特产(比如葡萄酒和橙子)等保险常用的推销模式说服了一众政坛大佬,包括小罗斯福。
最终,在凯特纳的强力斡旋下,美国国会于1919年批准在圣迭戈建设维修厂、训练站、海军医院等重要军事设施。圣迭戈也终于击败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成为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母港,总算在西海岸的城市竞争中扬眉吐气了一回。
▼
圣迭戈是美国海军重要军港之一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从经济角度看,军港对圣迭戈的带动力十分巨大,且影响力延续至今:
一是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军方是圣迭戈县最大的雇主,雇佣了约35万人(包括11万现役军人),这意味着全县超过1/5的工作岗位来自军队。
二是通过持续的国防合同支撑了圣迭戈高科技产业发展。比如高通在创业期的主要项目来源就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三是军事科研人员外溢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大量官方研究人员流入私营企业,为圣迭戈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四是通过国防开支直接支撑圣迭戈经济,2023年美国国防部向圣迭戈投入了546亿美元,贡献了本地GDP的23.6%。
▼
高通在圣迭戈成立,
并发展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从数据看,军港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圣迭戈……代价是什么?
2. 军港来了,市中心没落了
军港的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尤其是对毗邻三大海军基地的圣迭戈市中心而言,军港更像是一种诅咒。
▼
圣迭戈市中心被三大海军基地包围,
其发展长期受到海军基地的制约
(来源:图虫创意)
市中心的衰败在美国并非稀罕事,就算是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市中心的发展也不远如郊区。
导致市中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郊区化,也就是精英人群和优质城市配套的外迁,这让市中心成为各种弱势群体的聚居地,进而催生政策歧视和不法犯罪,等于在城市里埋下了一颗不知何时引爆的炸弹。
而军港的存在,更是为圣迭戈市中心的衰败推波助澜。原因有两个:
一是军港的消费需求不外溢。海军基地虽然雇佣了数以万计的官兵和勤务人员,但这个群体并非普通居民,他们的日常生活都在基地内,给城市带来的消费需求较少,这导致圣迭戈市中心的住宅与商业开发长期低迷,加速了优质人群与优质配套的外溢。
▼
圣迭戈的市中心缺乏活力
二是军港的非正常需求大量外溢,年轻士兵们来到市中心,是为了寻求军营无法满足的需求,这导致圣迭戈市中心生长出了大量低俗业态,让煤气灯区再次沦为臭名昭著的红灯区。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970年左右。
▼
煤气灯区(改造后)
在当时,圣迭戈的情况并非个例,美国各地的市中心都在不断衰落。
到1960年,蜗居在市中心的弱势群体终于无法忍受败坏的治安、残破的设施以及不断加码的政策歧视,发起了大规模反抗运动,美国城市危机正式爆发。这场巨大的骚乱从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开始,逐步蔓延到全国百城。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简·雅各布斯才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大声疾呼:如果固执于机械僵化的规划理论,不从人的生活角度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那么大城市必将衰败与消亡!
3. 人回来了,市中心才会变好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开始反思郊区化,并推动市中心的更新与重建,圣迭戈也不例外。
1974年,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提交了对圣迭戈影响深远的概念规划——《临时天堂?》,他警告圣迭戈人,大规模郊区化必须终止,因为这既破坏了圣迭戈绝美的滨海岸线,也对圣迭戈市中心的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1975年,圣迭戈新任市长皮特·威尔逊启动了市中心大规模重建计划,并成立了中心城开发公司,试图把圣迭戈市中心从军港诅咒中解救出来。
▼
市中心重建,
特别是海岸线魅力化的提升延续至今
威尔逊市长的重建思路与简·雅各布斯一脉相承,认为城市更新必须以人为本。
他公开强调,市中心重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下班后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到酒吧喝一杯温馨的睡前小酒」。因此,首要任务是重构圣迭戈市中心对高端人群的吸引力,而旅游无疑是能最快见效的手段。这像极了淄博、哈尔滨等城市近年来的发展思路。
▼
威尔逊的设想的「夜经济」,
在如今圣迭戈的更新中得到了体现
圣迭戈市中心复兴的首发项目——霍顿广场,就是一个旅游主题的「另类」购物中心。霍顿广场最初的方案是开发一个传统的「大盒子」商业,但为了达到「让郊区的人们有理由回到市中心」的目标,最终的形态是一个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在外观上采用了40多种颜色和夸张的纹饰,并预留了大量展陈和演出空间,以便持续举办文化活动,营造一种经久不衰的嘉年华氛围。
▼
霍顿广场最终的设计理念是「把盖子拿下来」
激发游客拍照打卡的欲望
这种「商场变景点」的模式如今并不罕见,比如瑞安集团的蟠龙天地的定位是「城市微度假」。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与众不同的购物中心确实吸引眼球。
据统计,在霍顿广场开业的第一年(1985年),竟有2500万人蜂拥而至,而同期迪士尼的客流量也只有1000万人左右。霍顿广场就像100年前的科罗纳多酒店一样,为圣迭戈带来了巨大的城市声望。
然而,景区式商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表面繁荣」。霍顿广场虽然看起来人山人海,但销售业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大量商户因此而倒闭。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开业的140家商铺里,长期经营下来的只有30家左右。
商户们在接受采访时不满地指出,「这些拿着相机的人可不是消费者,他们会停下来买三明治,但不会停下来买西装!」营业数据也证明,霍顿广场30%的营收来自餐饮娱乐,大大超过了当时10%的均值,但仅靠餐饮收入并不足以让这个巨大的商业空间维持运营。
▼
网红化的霍顿广场成为游客的拍照打卡地,
而不是买东西,长期运营难以为继
由于经营不善,霍顿广场在1998年被国际零售业巨头Westfield收购,但依旧不见起色。
到了2018年,霍顿广场又转到了如今的业主斯托克代尔资本联合公司名下,原本五彩缤纷的童话商业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以高科技办公为主的霍顿园区,一个承载圣迭戈历史记忆的传奇商场就此落幕。
▼
霍顿园区已经基本完成建设,
将于2024年夏天正式营业
虽然霍顿广场已成追忆,但圣迭戈也从挫折中找到了城市更新的正确方向,那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这也符合这座城市的初心。
早在1908年,圣迭戈的规划鼻祖约翰·诺伦就已经阐明了这一点,他说:「圣迭戈的区位和条件足以使之建成一座伟大的城市,因为这里的人民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愿意为之而奋斗。」
03
表里一体:最终要回归人的视角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圣迭戈市政府从1979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从郊区化扩张转向紧缩型精明增长,不再鼓励城市边缘的新社区建设,而是集中力量对成熟社区展开更新。
这一方面保障了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品质能随着建设持续改善;另一方面也通过集中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减少了公共设施运营的成本。
▼
圣迭戈海岸边的「胜利之吻」雕塑,
给人一种浪漫的正能量
这一规划理念的转变,对圣迭戈市中心的重建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带动了旧社区的更新,原本衰落的煤气灯区、小意大利区都通过更新成为了圣迭戈最有魅力的旅游街区;另一方面政府也将更多的公共建筑设置在市中心,升级了城市功能,激发了城市活力。
下面,我们通过三个由市政府主导的重点项目,来观察圣迭戈市中心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一个项目是1989年建成的圣迭戈会议中心,就是继霍顿广场之后市中心重建的另一个标志性工程,由市政府亲自运营。目标是通过会议会展为圣迭戈吸引各类高端人群,创造更多发展动能。
截止2016年已经吸引了2000多万造访,由此带来的大量消费需求,带动了圣迭戈市中心的商业发展,每年能为圣迭戈创造10亿美元收入。
▼
圣迭戈会议中心
圣迭戈会议中心的最大特色是承办各种高规格学术会议,如生物技术创新组织大会(2014年)、神经学会年会等,让圣迭戈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助推了本地生命科学产业的成型。
同时,圣迭戈会议中心每年还会举办多场人气展览。比如西半球最大的二次元盛会——圣迭戈动漫展,这是一个融合动漫、文学、电影、游戏等艺术形式的跨界大会,每年能吸引十几万二次元发烧友涌入市中心,给圣迭戈带来年轻的活力。
▼
圣迭戈动漫展上的超级英雄们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第二个项目是圣迭戈海港村,这同样是一个重建项目,它原本是圣迭戈港主导开发的滨水商业项目,1980年建成开放,拥有70多家餐厅、咖啡吧和纪念品商铺,但始终人气不足。
如今,海港村作为市政府重点开发的滨海住宅区的重要商业配套,也是目前圣迭戈市中心重建的重点项目。
▼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海港村
始终人气不旺
2016年,海港村提出了一个投资额高达16亿美元的重建计划,其核心理念就是「把海滨还给所有人」。
在全新的规划中,项目中规划了72%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城市沙滩、观景塔、海钓码头、蝴蝶仙境等亮点项目,预计2024年启动建设。这似乎也是在回应100多年前约翰·诺伦对于滨海市民中心的构想。
▼
重建后的海港村
第三个重点项目,也是圣迭戈市中心重建的「最后边疆」——东村,同样贯彻了以人为本的逻辑。
2004年,美国职棒大联盟圣迭戈传教士队将主场搬入东村的培多客公园球场,球队老板摩尔斯亲自负责球场及其周边的片区重建工作,投资高达30亿美元,让东村变身成为圣迭戈年轻人最爱光顾的区域之一。
▼
培多客公园球场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在2011年,东村几位意见领袖提出了一个名为I.D.E.A.1 District的发展愿景,计划将东村打造成吸引24-35岁年轻精英的创新区。
其首发项目Idea1公寓,贴心地为年轻科技人士配备了Fablab实验室、屋顶水疗馆和面积巨大的活动中庭。而2022年建成的创新空间「公园与市场」,让UCSD的高材生们从美丽的托利松台地来到市中心,参与到圣迭戈市中心的重建和振兴中来。
▼
重建中的东村区域,成为年轻人聚集区
(来源:图虫创意)
圣迭戈170年的城市发展史,让我们从不同侧面领略了海洋对一座城市的塑造与改变。这其中,既有用阳光和海风吸引创新人才的「表世界」,又有从军港诅咒中艰难复兴的「里世界」。
但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两个世界是表里一体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海」固然能造就一座城市的独特优势,但「人」才是决定海洋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海洋城市,起点是海,终点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