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河系边缘恒星公转速度比较快等问题的思考和的理解(补充)
关于光速、黑洞、红移、暗物质等宇宙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①银河系边缘恒星公转速度比较快。
正常情况下,距离银心越近,公转速度越快。边缘最慢。但观测发现了公转比较快的恒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银河系会与其他星系合并。意味着这些边缘恒星原本很可能独立于银河系。
是被银河系捕获的新成员,其公转速度源于原本的行进速度。因此可能比较快。
而这些恒星与银心距离(公转轨道周长)在逐渐变小,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因此这些边缘恒星公转速度不仅会变得更快,速度差值也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当然也可能因为椭圆轨道而有快慢变化,但公转周期太长,人类难以观测出其速度变化。
……
此外,同样是捕获新成员,若是星系合并,则边缘不仅有恒星,也会有微型黑洞。
假设银河系历史上合并了多个小星系,则可能有多个微型黑洞,散落在银河系各处,包括边缘。
②银心黑洞质量和引力在变大,太阳则是变小(每秒损失约400万吨)。
另外,地日潮汐效应导致地日距离逐渐变长,所以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变慢、轨道变长。太阳系绕银心公转轨道变化则相反,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距离银心越来越近。
太阳系受到银河系中心黑洞引力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快。 如果其公转周期稳定在2.5亿年,而向心的跌落运动以每个公转周期2000光年的大小来计算的话,太阳系公转十三圈、在太阳寿命耗尽之前、也就是13×2.5=32.5亿年内就会被银心黑洞吞噬。(若2000光年之说准确,又加速坠落,则小于此数)
太阳年龄50亿年,现已公转50/2.5=20圈(原公转周期较长,实际圈数小于此数)
地球公转轨道:
其中,太阳系绕银心公转,导致地球公转轨道为立体螺旋线圈(类似弹簧,且逐渐拉伸)。
地日距离逐渐变长,导致公转轨道为逐渐扩大的螺旋线圈(类似蚊香)。
地月绕共同质心公转,导致公转轨道为波浪线(类似十二瓣花盘)。
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导致不规则波浪线。
综合结果,地球公转轨道为半径逐渐扩大的不规则波浪立体螺旋线圈。每圈约12.368267个波浪,且逐渐减少。在这些波浪上又有不规则加减。
而太阳系绕银心公转轨道则是逐渐缩小的立体螺旋线圈。
③关于宇宙大爆炸和超光速。
假设两个超级黑洞大对撞,天量碎片基本粒子以超光速喷射出来。
也就是说,在黑洞范围内都是超光速。并急剧减速。
飞出黑洞范围之后,也可能有一段距离是超光速,之后降低至光速以下。
而银河系相对宇宙微波辐射背景的速度,现已降低至600km/s是光速的0.2%左右
600/300000=0.002倍
……
附旧文:
关于光速、黑洞、宇宙大爆炸相关部分概念和说法的思考和理解:
①所谓无法超光速。现在的加速手段(电磁加速)的最大限度就是光速,因为没有超光速的加速手段,所以无法超光速。
所谓越接近光速越重。其实是越接近光速,电磁加速效率越低,当趋近光速时加速效率无限小,反过来说相当于所加速物体质量无限大。
所以这些说辞都只是帮助理解而已。
所谓时间停止。其实是以光速观测光速,相对静止(其实根本观测不到),相当于时间停止。以音速观测音速同理(根本听不到)。
所谓时间变慢。其实是以近光速观测光速,相对变慢。这个除了以音速类比,还可以用人跑步和触觉来类比说明。
具体而言,甲乙一前一后以最快速度跑步,甲慢慢追上并最终拉住乙。正面描述是二人跑得很快,但相对速度很慢。反过来描述则是时间变慢了。十米距离一秒就跑完的,却跑了十秒才抓住,速度是每秒十米没错,所以在该参照系下时间变慢了。
所谓光速不能叠加,光速最快,没有超光速。其实是指相对于出发点的速度。由于不存在完全静止的参照物,这个出发点只是一个设想原点。而在现实中,无论你向哪发射激光然后接收反射结果都会受到自身移动速度的干扰。就地月之间而言,这个干扰包括银河系行进速度,太阳系绕银心公转速度,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速度,地球自转速度等一系列影响(干扰)。结果,人类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光速,其实只是相对速度。经过这一系列矫正之后的光速,才是真实的光速。然而这种矫正又必然存在误差,结果就是人类永远测不准光速。然后人类重新定义了光速和度量衡。
2019年5月20日起,米的定义更新为基于光速的固定数值,即真空中光速c以m/s为单位表达时选取固定数值299792458来定义米。
②地月之间观测光速。不到三秒这一束激光打了一个锐角来回。
月球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原路来回至少2.423677秒。
远地点距离:405,493千米,原路来回至少2.705158秒。
银河系围绕本星系团质量中心运转的速度约为600千米/秒
太阳系绕银心公转速度约为220km/s至240km/s
太阳系相对于背景辐射的速度约为370公里每秒✔
2.5秒就分别是1500千米,575千米左右,925千米✔。
这些位移的方向角度又各不相同,若以直角925千米为基础算,
40万千米比值为 0.0023125相当于约0.133°角
36.5万千米比值为 0.002534247相当于约0.145°角
当然这只是瞎估计,正确计算还是要看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球公转自转等一系列的相关速度和方向。
③邻近星系黑洞互相吞噬,最后剩余少量超级黑洞互相距离非常远,不再是互相公转式接近,而是自由落体式对撞,天量碎片再以超光速喷射出来。所形成星系又再次互相吞噬形成黑洞,最终遭遇其他超级黑洞并被吞噬,附近相关超级黑洞受新闯入黑洞引力影响而坠落(互相靠近)。如此循环终始。
因此宇宙大爆炸的正确描述应该是超级黑洞大对撞(大轰击)。由于不依靠电磁加速,所以可能超光速。
多个超级黑洞不可能集中统一对撞,所以不存在奇点时刻(也许最近一千万年内又有一次或几次大对撞,但距离银河系至少2600万光年,光速观测不到)。对撞必然在质心附近遗留一份宇宙残核,这个残核本身也是一个超级黑洞,在宇宙核心吸纳周围一切,因此质量增长速度比较快,也是导致大对撞的根本。而其他超级黑洞则暗藏在宇宙球面各部位,等待着新的成员到来。也就是说,每个星系的行进方向,前方都可能埋伏着一个超级黑洞。每个星系都可能遭遇超级黑洞。
宇宙残核与银河系距离,按现代银河系速度算得下限130×600/300000=0.26亿光年,至于上限,则不知。初速很可能是超光速。
④红移。观测本星系群以外有红移,以内没有。
本星系群直径约一千万光年,拥有40个星系,约37.5亿年之后银河系可能与仙女座星系合并。室女座超星系团直径约2亿光年,拥有4.7万个星系,属于疏散星团,自转一周需要342亿年。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本超星系团自转不到一周就可能解体。
⑤所谓宇宙加速膨胀。
可能是本超星系团前方埋伏着一个超级黑洞。其引力在加速本超星系团前进速度,表现为红移强化,表现为本星系群加速远离其他星系群,加速远离其他超星系团。
更详细的说,银河系属于后发星系,前方有大量星系(所谓距离银河系二亿光年的巨引源)。前后互相影响,银河系在加速。而前方临近星系也是同理,在加速,表现为红移。且未发现减速者。如此类推,在前方最远处可能有未发现的超级黑洞。
进一步说,银河系作为后发星系,在宇宙残核引力作用下,速度较慢。而前方星系速度较快,(后方若有星系则速度比银河系慢),全部表现为远离银河系,也就是红移。但前方星系质量和引力较大,银河系受其吸引在加速。银河系对后方星系同理,但力度是个问题。
综上所述,人类需要长期观测前后方引力源。直至最终发现那个埋伏在前方的不发光没有红移的超级引力源(超级黑洞、暗物质)。
⑥暗物质。包括原始的超级黑洞(可能占比超99%),新形成的星系核心迷你黑洞、小黑洞,以及其他不发光的各级天体。此外,还有不属于暗物质的假暗物质:发光、反光亮度不足以抵达地球,人类从太阳系无法观测到其光芒,但却能测量出其质量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