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甜、爽、气、丧,剧有情绪,观众有热情?

近日悄然上线的两档重磅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被观众戏称“大唐反恐24小时”,开篇即给人紧张爽快之感;《陈情令》剧情还未密集展开,目前观剧体验更为轻松明快。回望上半年的电视剧行业,如上述作品一样给人直接、强刺激观剧体验的不在少数,有沙雕欢乐式的,也有甜蜜小甜饼式样的。当前影视剧的“情绪向”属性越发凸显,而剧方也会因势利导,转化为宣发的落脚点。

一年数个新风向,情绪涌向何处?

对于当下不少年轻用户而言,追剧体验一定要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要么甜要么爽要么治愈,电视剧要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情绪上的反馈,才能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用户对于剧集的粘性。

就近三年指向性最为明显的几种情绪文化,可以大致分为励志文化、治愈文化、甜宠文化、丧文化、爽文化、沙雕文化这几类,而在特定的情感指向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情绪剧集。

按时间线来说,励志、甜宠、治愈这些偏正能量的情绪表达至少是近三年国产电视剧青睐的类型,几乎每年都有集中爆发的代表作品;丧、爽、沙雕这些更具特质性的情绪剧集,在近一两年才成为新的讨论风向,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有着天然的话题属性,捎带负面情绪的操作,触及情绪痛点的作品往往能引爆话题。

而不同情绪的电视剧,似乎能够划分到不同题材的电视剧阵营中去,同时相辅相成的是,不同题材分类的电视剧,其情绪底色也愈发明显。

500

注:从头丧到尾的剧很少,这里列举的是带有丧元素的剧。

励志文化几乎贯穿了国产青春剧,撇开以前的剧集不谈,2019年待播的几部青春题材的电视剧,几乎都是励志向的。《壮志高飞》、《原来你还在这里》、《蜜汁炖鱿鱼》、《山月不知心底事》、《我不能恋爱的女朋友》、《悲伤逆流成河》等,从校园到职场,从飞行员到电竞行业,无不鼓吹励志至上,以奋斗作为成长的底色。

500

励志的都市情感剧,甜宠的青春网剧,是当前国产剧集的主流,又偶有交叉。上半年各平台都主推甜宠向的剧集,比如《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喜欢你时风好甜》、《我只喜欢你》、《暗恋橘生淮南》等等,剧情大多围绕青春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产生的暧昧情愫而展开,容易引起九千岁群体对青春里的欢喜与遗憾的集体回忆。

500

此外,古装轻喜剧也是表现甜宠文化的常见“容器”,如《萌妻食神》、《萌妃驾到》、《双世宠妃》、《我在大理寺当宠物》等剧,从剧名中带有的“萌”、“宠”等字眼不难窥出支撑作品的甜宠“内核”。

治愈剧也逐渐成为情绪剧类型之一,比如上半年刚播的《爱上你治愈我》主打“首部国产心理治愈剧”,钟汉良待播新剧《幸福的理由》,女主的职业是语言治疗师。可以看到,当前治愈剧逐渐落脚到剧中人物的身份/职业带有的治愈性特征,为职场剧增加了更为细分的职业方向。

500

而有的治愈剧与甜宠剧的界限并不分明,比如上半年颇具热度的《我只喜欢你》就以“全糖治愈剧”定位,治愈与甜宠都带上了。

爽剧当道,也形成了去年国产剧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像《延禧攻略》这类强情节、快节奏的爽剧,趋合观众的观剧心理,一时间井喷出现。但由于爽剧易批量复制的“快餐”属性,其套路、人设、叙事风格呈现极大的相似性,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前作迭出但后劲不足。

500

沙雕文化是近一年内迅速成为年轻人的快乐源泉,玩梗和无厘头是他们独特的宣泄方式。借此东风兴起的沙雕剧,多为新人班底主演,服化道严重脱节、特效感人这些槽点,反而成为剧集的看点,比如《玛丽学院》。而有的“正经”剧集,则另辟蹊径以“沙雕风”为宣传点,如《新流星花园》、《夜空中最亮的星》等剧刻意放大剧中的沙雕元素,反而为剧集引入了新的关注点。

500

有意思的是,在几种情绪中,“丧”明显是当前青年文化中必不可少且时常提及的一部分,然而在国产影视剧中却极少呈现,甚至一些偏向压抑的、沉重的剧集也很少见。年初话题剧《都挺好》前期夹杂着沉重、颓丧等负能量,后期逐渐走向大团圆的光明结局。郑爽新剧改编自《悲伤逆流成河》,书中的人物、情节其实都很“丧”,但是改编成电视剧却俨然成了大型励志职场成长剧,而不久前才由《悲伤逆流成河》改名为《流淌的美好时光》,足见剧方强烈的求生欲。

500

可以说,当前各种各样的情绪电视剧,实际上都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达,由于年轻一代所特有的异质性与圈层性,形成不同的情绪文化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但以上几种情绪剧在观众的潜在需求与剧集的最终供给上呈现着明显的落差。一方面,像爽、沙雕、丧这些情绪由于其独特性而在影视化表达上挑战更大;另一方面,政策趋紧,一些“负面”情绪被或隐或显地看作是不宜提倡的风向,敏锐如剧方自然会有意地避开。

电视剧中负面情绪的缺失,与此相应是正向情感的大肆渲染,与真实的生活状态所形成某种尴尬的悖论,或许是对平庸又压抑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暂时性反抗。

中国式情绪如何表达?

情绪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感受,而国产电视剧的情绪表达却多由模仿日剧韩剧中所聚焦的“情绪点”开始,被动地跟风创作,自发力量较为薄弱。

比模仿更尴尬的是,当前不少国产情绪剧陷入模式化的困境,尤其是沙雕、甜宠这类剧集的同质化、单一化现象越发明显。一方面,内容本身就经不起推敲,故事套路化加人物扁平化,无脑属性明显;一方面,不少演员的业务能力没法呈现角色的层次感,陈陈相因,剧集的情感内核自然就没法“成熟”起来。

500

@知乎用户:杰克马

而励志、治愈类剧集的“败笔”主要集中在缺少生活质感而显得过于失真。凭借青春剧立足的导演赵宝刚,其新剧《青春斗》收视口碑双扑街,剧中展现的青春、职场与大众的真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出入,整部剧充斥着悬浮的印记。一些主打励志、治愈的职场剧,想通过另类视角展示新职业,但由于太过小众,观众对此一点都不熟悉而无法产生代入感,最终流失掉了观众。

500

《青春斗》豆瓣热评

当前电视剧在表达中国式情感火候稍欠的同时,囿于政策区间的限制,在情绪表达上也多“带着镣铐跳舞”,累着自个儿也没能感动观众。

在这一点上,正午阳光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带有自身印记的中国式情绪表达。励志又治愈的《欢乐颂》、《外科风云》等,带有甜宠元素的《知否》,沉重的《都挺好》,以及还未播出的《尉官正年轻》,是一部爱情题材的军旅轻喜剧,或许励志、治愈与甜宠等元素都将涵盖。

500

一部部制作精良、口碑与话题齐飞的大剧背后,可以看出正午阳光团队敏锐的政策嗅觉,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容与表演上相互配合,从里到外细细打磨作品,不久前一口气在白玉兰颁奖现场拿下七座大奖,当之无愧的“国剧门面”。

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似乎一直走在甜宠路上的韩剧与台剧,如今的情感底色也更为多样了,而且在价值观的判定上也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中间的模糊地带被讨论的越来越多,毫不避讳当代都市人、年轻人迷乱、困顿的境况,因为写实、贴切、大胆,而被更多的年轻人所青睐。

500

珠玉在前,思考中国式情绪的表达出口便有了借鉴意义。就当前的影视环境而言,剧方要思考如何在政策区间内找到适宜的情绪表达,让自己的创意安全落地,内容与演技同时发力,才能成就一部好的作品。

作者:舆情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