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恐惧”中国超算?是时候认识中国超级计算机之父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洋之家”
近日,美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
将中科曙光旗下4家企业
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禁止他们从美国供应商采购零部件。
业内人士分析,
这是继将华为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后,
美国对中国企业采取的又一起
单边制裁行动。
看来美国不只“怕”5G领先的华为,
也“怕”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超算。
这不禁令人好奇,
美国为何恐惧中国超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知道超算到底是什么?
它有多重要?
超级计算机又称巨型机,
它在国防军事、石油勘探、
气象预报、航天航海、科学研究、
金融、交通、教育等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支柱产业之一,
可以这么说,
超级计算机对中国的意义,
绝不亚于“两弹一星”。
美国之所以恐惧中国超算,
更是因为中国超算实力的迅速崛起!
有数据显示,近10余年来,
美国超级计算机的性能提升了500倍,
而中国提升了5000倍!
就在今年的6月17日,
被誉为“科技奥林匹克”的
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出炉,
中国国产的
“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
分列第三、四名,
而且总体上榜的超级计算机数量达219台,
牢牢占据世界第一!
可你知道吗?
当年我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是在重重封锁
和极为艰苦的奋战中诞生的!
中国计算机从诞生到今天取得的成就,
这短短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中国超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
他,主持研制出
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他,开创了我国第一个
计算机系和计算机研究所;
他,打破了西方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垄断,
让中国人把这一大国重器
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慈云桂的故事,
走进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走进那一代科学家,
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凌云壮志!
NO.1
祖国哪里需要我
我就在哪里待命
1917年4月5日,
慈云桂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
桐城,一个自古文风昌盛的地方,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典故就出自桐城。
慈云桂出生那年,
祖父按辈分给长孙取名"云桂",
期盼他将来云端折桂,光宗耀祖。
慈云桂自幼受到
读书求学家风的熏陶,
聪颖过人的他,仅读了几遍《滕王阁序》
就能一字不差诵背如流。
18岁从桐城中学毕业后,
他考入省立安庆高中,
一直文理双优,
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
1937年,日军铁骑踏碎中华河山,
慈云桂随着家人一路流亡,
目睹日机轰炸,同胞惨遭杀害的他,
树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
在战火纷飞中,
他考入湖南大学,艰难完成学业。
1943年,他被保送到昆明西南联大的
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
潜心研究微波理论与雷达技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
数字电子机算机诞生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带来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
然而,让慈云桂焦急的是,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八年时间里,
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甚至在当时出版的字典上,
都没有“电子计算机”这个词。
直到1957年,
中国科学院组织一批优秀科学家,
研制我国第一台专用电子计算机,
慈云桂,就在其中。
可是,慈云桂之前学习的是雷达技术,
和计算机八竿子打不着啊,
对他而言,研制计算机,
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全新尝试,
更何况,
在西方国家严密封锁下,
中国要想研发计算机技术,
困难之巨不言而喻。
1958年,以慈云桂为负责人的
八人研制小组开始了新中国
第一代电子管专用计算机的艰难攻坚。
当时,设备简陋,器材奇缺,
慈云桂带领团队,
硬是凭着一本十几页的资料,
在一张张白纸上写写画画,
攻克了硬件总体、逻辑设计,
及电路设计等数十道科技难关。
经过上千次的试验,
短短三个月,他们就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61年,慈云桂到英国考察访问,
他发现世界科技竞争异常激烈,
计算机迅猛发展,
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他震惊于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更担忧着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他敏锐地预感到,
将来世界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
应是晶体全部取代电子管。
一回到国内,他就马上提出,
将国产晶体管应用到计算机。
可他的建议一提出来,
就被巨大的舆论压力包围。
因为当时我国晶体管刚问世,
性能不太稳定,
业界不少权威人士都对慈云桂提出质疑:
“要用国产晶体管作出稳定可靠的计算机,
起码五年时间不可能!”
然而,执着的慈云桂有一股倔脾气,
只要认准的事就非干成不可。
他力排众议, 努力在各方游说:
“国防需要,国家需要,我们一定要做!
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可能,
我就要去努力,努力以后,
成功的可能就会向百分之百转化。”
终于,大家同意了他的意见,
但有个前提,
改进国产晶体管。
一直以来,改进晶体管都是一项难题,
之前的几次改造都失败了,
慈云桂,
二话不说就揽下了这一任务。
晶体管的性能要求很高,
温度一高,管子被烧化,
温度过低又达不到要求,
慈云桂就和大家一起,
不分昼夜推算,
经过数百次试验,
终于圆满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接着,又进行高低温试验筛选;
做成插件、部件后,
又进行层层把关测试……
终于在1964年10月,
他和团队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
填补了我国晶体管计算机的空白!
NO.2
模仿中蹒跚学步
技术封锁下自强不息
两年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系
担任主任、教授的慈云桂,
又将目光瞄准了巨型计算机。
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
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当他踌躇满志,
准备向这一领域发起冲击时,
1966年“文革”爆发,
他“蹲进了牛棚”劳动改造。
当时,慈云桂最心急如焚的,
不是自己,而是
计算机研制事业好不容易有起色了,
却不得不停滞!
1969年,慈云桂被要求参加
一次集成电路论证会,
但他不能发表自己的任何意见。
可在这次会议上,
科学家的使命让他焦急万分,
尤其是国家亟需计算速度更快、
贮存数据更大的大型计算机,
他岂能视而不见?!
他勇敢站起来发言,
完全不顾临行前上级专门交待的
“参加会议只能听不准发言”的命令,
他陈述论证了研制
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必要性。
发言后,他更“无畏无惧”请战,
要求参与研制百万次计算机。
1972年夏天,他应邀参加
国防科委专门讨论研制亿次巨型机的会议,
并受托起草向中央申请
尽快开展亿次机研制的报告。
1975年,长沙郊区一座破烂的养鸭棚
成了慈云桂团队的研究场所,
露天操场上用油毛毡搭成的棚子,
当做进行样机生产的车间。
慈云桂和40多人工作和睡觉,
都挤在一间简陋木板棚里。
夏天,棚子里闷热得像蒸笼,
人们汗流浃背,
还要随时提防着毒虫的侵扰;
冬天北风呼啸,棚子里刺骨冰寒。
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慈云桂带领科研人员,
进行着最精密、
最细致的推算和研制工作。
1978年,慈云桂主持研制的
百万次计算机终于成功。
NO.3
他甘当“人肉地毯”,只为能让银河一号“跑”起来!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指出: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
不能没有巨型机。
当时,在“巴统”
(巴黎统筹委员会)协议框架下,
西方对中国实行高技术封锁,
其中就包括超级计算机技术。
从“巴统”协定到“瓦森纳”协议,西方对华高技术和武器禁运一直没有停息
当时,为了石油勘探工作,
中国石油工业部物探局花“天价”
购买了一台美国的IBM大型机。
然而,美国为防止
我国将计算机用于军事领域,
便定下严令:将计算机放置
在国防科技大学一间玻璃房子里,
中国人不能进入操作,
并且玻璃房要24小时监控。
每天,这座玻璃房子外,
眼巴巴站着几十个中国研究人员,
科学本无国界,
但落后的中国科学界,
却被美国人圈出一个“界”——
中国的领土上,
竟有一间中国人不能进入的房子,
这是多大的屈辱和心酸!
当国家提出要研制巨型计算机时,
时任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
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当众发出誓言:
“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
也要把中国的巨型机搞出来!
他更是向上级立下军令状:
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
6年时间一天不拖,
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但研制巨型机,
毕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项科研任务,
一大堆难题涌到慈云桂面前:
现代化实验室、
计算机工厂、技术骨干……
那天,他在碰头会上简单数了数,
整整40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慈云桂下定决心死磕到底!
他马不停蹄地赶写研制方案,
带人四处调研,
联系外协单位,
赶建大型实验室……
他像“着了魔”一样,
在这条颇为艰难的路上,
足足走了五年。
1983年,终于传来好消息,
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问世,
中国挥旗出场,跨入世界超算领域,
成为继美、日之后,
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
更令世界惊叹的是,
原计划研制6年,
慈云桂硬是提前半年完成任务;
“银河-Ⅰ”启动后,
连续运行十几天,
289小时无一次故障,
这是世界罕见的纪录。
慈云桂,也被称作是
“中国第一代超级计算机之父”。
在中国计算机发展的画卷中,
慈云桂主持的计算机型号种类最多,
他始终走在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最前沿。
在“银河”亿次机研制成功后,
慈云桂团队又开始
为新型“银河”巨型机做大量的预研工作。
1992年11月,
“银河Ⅱ”研制成功,
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
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NO.4
一生为国鞠躬尽瘁
倒在科研的路上
然而,遗憾的是,
慈云桂却没能看到银河Ⅱ的问世!
1990年7月16日深夜,
73岁高龄的他还在连夜阅读
两个1米高的申报材料,
因为过度操劳,
伏案工作的他突然晕倒昏迷,
抢救5天之后,
这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
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他为共和国计算事业
燃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国计算机学会,莫根生、张效祥、慈云桂、王湘浩、阎沛霖(左起)。
生前,慈云桂常说:
“人一辈子能干一二件,
对国家和民族有意义的事就了不起,
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
而这位伟大的老人,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技财富!
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集成电路计算机到巨型计算机,
慈云桂这一生,
都拼搏在祖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
1995年,
国防科技大学为纪念他所取得的成就,
设立了“慈云桂计算机科技奖金”,
希望以此来激励青年一代,
传承慈云桂奋勇拼搏、
志在高峰、团结协作、
胸怀祖国的银河精神。
银河疑是九天来,
妙算神机费剪裁,
跃马横刀多壮士,
披星戴月育雄才。
慈云桂,他呕心沥血打破国外封锁,
用赤胆忠诚和满腔热血,
一次次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
一次次创造光耀祖国、
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曾经“玻璃房子”能看不能进的屈辱,
那是多么心酸而痛苦的回忆,
而今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正是代代科学家的血与汗,
才共同铸就今日共和国之科技强大!
唯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致敬慈云桂与一代代
奉献与牺牲自己的科技工作者,
他们的孜孜以求与不懈努力,
早已化作一颗颗闪耀的星,
汇聚成一条广阔的银河,
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计算机教育: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院士 文/南开大学 刘瑞挺 国防科技大学 王志英
2.新华网:慈云桂,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