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医学院更名医科大学,教育部官宣
随着桂林医学院的成功更名,全国仅剩21所医学类公办本科高校还未更名大学。目前,医学院更名潮仍在持续,但改名就能“改命”吗?
撰文 | 黄思宇
责编丨汪 航
90年校庆之际,桂林医学院终于圆了“大学梦”。
今日(1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设置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14所学校。公示时间为2025年1月13日至1月17日。
“医学界”注意到,公示学校名单第14个是“桂林医学院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这意味着,公示期内如无意外,桂林医学院将正式更名,广西也将迎来第二所医科大学。
截图自教育部
多次冲击“大学”
桂林医学院是我国建校历史较早的医科院校之一,被誉为“闪耀八桂的医学明珠”。
学校前身是一所助产护士学校,1958年升格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桂林医学院,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现有三个校区,开设了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20个学院(系、部)。
作为一所老牌医学院,桂林医学院一直在向“大学”发起冲击。
早在10年前,桂林医学院就开始谋划更名。2015年6月,时任桂林医学院副院长孙莉在一场招生工作会上表示,要为更名医科大学而努力。
图自学校微信公号
2018年5月,校领导再次表态,表示要落实学校“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大学”的宏伟目标。同年12月,学校召开更名大学工作会议,确保更名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提出更名大学时,桂林医学院尚未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桂林医学院原党委书记黄照权曾撰文坦言,与“建博”“更大”的目标任务要求对比,学校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2019年3月6日,该校再次召开更名大学工作会议。会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学校更名工作等,特别是更名工作中材料收集和整理、教育部专家进校工作流程、科研经费、国家奖项等具体问题,汇报了与遵义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等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的经验与收获。
会议提到的贵州医科大学,是在2015年完成更名。更名后,学校不仅校名档次瞬间提升,其声誉、资源、影响力、录取分数线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因此在更名“大学”的热潮中,桂林医学院也不甘示弱,多次向这些成功更名的院校取经。2019年9月,学校曾作为广西唯一一所更名大学的高校上报教育部,但仍没有明显进展。
此后学校透露,由于高校设置政策调整及受新冠疫情影响,教育部组织专家进校考察时间推迟。
在此期间,桂林医学院通过引进了院士工作站、成立附属医院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实力,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工作站落户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桂林旅游综合医院)成立等。
广西第二所医科大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规定,想要更名为大学,应当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教学科研力量、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
比如,在办学规模方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还须在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实习、实训场所、办学经费、领导班子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桂林医学院确已达到升格大学的条件,成为继广西医科大学后省内的第二所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包括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三甲综合性医院,以及8所教学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22所临床教学医院。
早在2006年,桂林医学院就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此外,桂林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27个本科专业和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拥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教职工及医务人员6500余人,另有39个国家级和省(区)级相关专业建设点和建设项目。
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广西的医学教育资源并不丰富,区域内仅有5所较为知名的医学院校,分别是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广西大学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
在医学界2024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仅有2所院校上榜,桂林医学院排名全国第71,在省内位居第二,仅次于第38名的广西医科大学。
长期以来,广西医科大学稳居省内医学教育的“头把交椅”。该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本科医学院校之一和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广西唯一一所跻身省部共建高校的医科大学,综合实力强劲。
广西大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211大学,近年来也在发力医学,于2016年12月正式成立了医学院,但目前整体规模有限,在校生只有728人,同时缺乏高水平的附属医院作为支撑;同样传出更名计划的右江民族医学院仍在努力“申博”,其更名目标同样是医科大学。
全国仅剩20家医学院未更名
随着桂林医学院的成功更名,“医学界”梳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发现,目前全国仅剩21所医学类公办本科高校还未更名大学,其中不乏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知名院校。
放眼全国医学院校,更名所带来的红利,仍在吸引众多“学院”冲刺“大学”。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的“医学院”数量将越来越少。
在21家“医学院”中,已有至少10所高校明确提出了更名计划,包括沈阳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而在教育部2024年公布的“野鸡大学”名单里,“北方医科大学”等也赫然在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学院更名大学,似乎是“升级”,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
但他同时指出,一个学校发展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叫大学还是学院,而是看学校的发展情况。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认为每个学校做好自身的发展建设,让自身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学术研究上走在更前面的位置,才是各个高校的立身之本。”储朝晖说。
高校更名究竟有何影响?
有学者以河南省2015-2022年的高考录取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源质量提升效果的出现具有滞后性,且无法持续稳定存在,在更名后的一到两年内效果最为显著,但从第三年起,更名带来的光环就逐渐减弱。
可见,更名虽能给医学院发展带来一段时间的助力,但从长远来看,命名只是大学的“外在”,一所医学院要取得长足发展,最终还要靠“内在”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