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指挥所
衡山指挥所
衡山指挥所,简称“衡指所”,是台军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全称,为台军战时最高指挥中心。
一、背景
衡山指挥所的规划与兴建,其实与金门炮战有关。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爆发,在解放军的猛烈炮火下,台军“金门防卫司令部”几乎夷为平地,多数地面军事设施荡然无存,而且还有两位中将副司令当场毙命。据说,此战对蒋介石的触动极大,他随即下令,重要军事设施都要尽可能实现“地下化”。就是在此背景下,衡山地下指挥所1960年开始规划兴建,并于1982年正式完工。
二、位置
衡山指挥所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大直军事要塞区。所谓“大直军事要塞区”,指的是台北鸡南山和紧邻士林宫邸附近的圆山一带,驻有台湾各重要军事机构。
三、构造
衡山指挥所是一座地下工事,这座堡垒是将鸡南山挖空建构而成的地下指挥中心。占地面积达数平方公里,仅从位于圆山饭店的主坑道口到中心指挥室,距离就长达1公里左右。
该指挥所完全地下化,规模宏大,占地广阔,地下共有三层,内部坑道错综复杂,有多条通道可同时通往数个重要军事据点,包括台新“国防大厦”(“国防部”与“参谋本部”合署办公大楼,原三军大学所在地)、士林宫邸、松山机场、外双溪等地。该指挥所还有一条直通山上205高地的逃生隧道,出口处位于半山腰,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还部署有防空部队,是一个紧急逃生通道。
指挥所内汽车坦克均可通行,不但“三军统帅”、“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等高层长官在这里有专门办公、休息和指挥的场所,而且“国防部”和“参谋本部”下属的各职能部门,也都有各自的作战区和生活区。
衡山指挥所对外有多个出入口可供普通台军官兵进出。
一旦发生战事,台湾当局领导人从陆、空两路,都可以转进指挥所。台军方曾表示,“总统府”前的广场即可作为直升机停机坪,从“总统府”搭直升机到最近的地下入口(即位于台湾东吴大学对面的军营),只需要2--3分钟,从这个入口到达指挥位置,也只需3--5分钟。台军近年“汉光演习”时,也多次演练“反斩首”行动,推演如何把台湾当局领导人从日常办公场所转移到衡山指挥所。
在台“国防部”大楼内,则有一条专为中将以上军官而设的隧道,直通指挥所。
士林官邸、松山机场和外双溪等要地,均有地下通道与衡指所的中心指挥室相连。
四、通讯
衡山指挥所有着最先进的通信联络设施,以利于战时指挥调度。不仅与海军“大成”分系统、空军的“强网”分系统和陆军的“陆资”分系统连成一体,可直达本岛各战区司令部、军团部以及海空军基地,还经台湾本岛的地下电缆和外岛的海底电缆,连接指挥金门、马祖、东引等岛的台军部队。
此外,据称该指挥中心的相关系统还与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联合战区兵推系统相连。
五、设施
据台媒报道,指挥所内部分为甲、乙、丙3个区域,甲区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军方巨头的战情指挥中心,乙区则为情报和作战协调中心,丙区为政务协调中心和战争资源协调中心。在战时,这几区可以临时用防爆钢门再做区隔。
在硬件方面,据说衡山指挥所比照美军华府战时指挥所规格进行设计,里面内除设有台湾地区领导人专属的生活设施外,还有可供“阁员”进驻的办公空间,内部装有高达万瓦的发电机、储水系统。
台军称,指挥所采用的是连电磁脉冲武器都无法瘫痪的电路系统,即便因海啸或被“敌军”切断海底电缆导致与境外通讯中断,还有备援数位微波系统,可透过卫星对外发射声音和影像,维持与美国等“盟友”通讯,得以紧急求援。
台军还吹嘘称,衡指所可承受数千吨炸药常规轰炸,甚至可以抵挡2万吨级核弹攻击,具有8级以上的抗震能力。
在软件方面,台军方不具名人士向台媒透露,衡山指挥所战情指挥中心目前已完全高科技数字化,内部的超大液晶屏幕中,随时可以看到大陆的海空兵力和机舰动态,战情中心与各作战区也保持24小时通讯连线,全天候监控台海军情动态。
六、指挥
衡山指挥所平时由台军三位“参谋副总长”轮流驻守,遇到紧急状况,台军“参谋总长”、“国防部长”乃至台湾地区领导人也会进驻。
台军表示,未来台军重要作战指挥中心,将以衡山指挥所作为中枢,连结陆海空9大作战指挥中心,全部实现“地下坑道化”,“确保在敌人猝然对台实施导弹第一击后,所有战斗管制机制都能存活,继续指挥三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