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式为什么会破坏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

这篇文章里的内容是专家学者们很少讲的。它揭示了经济模式是怎么破坏生产关系,把经济循环毁掉的。

经济是一个生产要素互相合作,生产财富的过程。 

因为财富生产是合作的,所以就有“生产关系”。

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构成不同的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的大致内容是,不同的生产要素各自负责什么,谁领导,谁服从,谁是财富生产的主力军,谁是附属者,以及产出的财富怎么分配……

在这里面,“财富分配”是一个关键内容。 

因为生产需要人力,人活着需要财富。如果财富分配错误,人们生活不好,无力消费,使消费低迷,尤其是生产的主力军生活不好,那么财富生产必然遭遇损害。 

所以,被刻印在经济模式里的“财富分配规则”对财富生产和经济运行是有重大影响的。

生产要素有三个——方法、劳动和资源。

这三个要素的所有者形成三个阶级——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家(含权贵)。 

阶级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就在于生产要素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生产三要素的所有者,即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这里面,财富分配的正误,公平与否,会直接决定三个阶级的生产力能否稳定健康地运行,继而决定生产和经济的运行能否良好进行。 

需要强调的是,财富生产的主力军是两个——创新者和劳动者。请注意是“两个”。这“两个”对经济运行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们在财富生产中发挥着非常不同的作用,也使经济运行呈现出极其不同的面貌。

人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然后指导劳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财富。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既决定了财富的有无,又决定了财富的增量,即利润。

但是,方法(创新)是虚空的,是想法,而心想事成是不可能的。想法必须落实在劳动中,才能变为物质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生产财富。因此,劳动也是财富生产在主力军。它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放缓甚至停止的时候,利润消失了,但是劳动可以保证财富总量不下降,即经济不发生萧条和衰退,不会有经济危机。 

因此,科技创新的起伏变化决定经济周期的变化,即经济增速上升与下降的循环变化。简言之,就是“利润增速”起伏的周期变化。由于创新受灵感影响,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经济周期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宏观经济的利润变化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劳动的起伏变化则决定着财富总量的增减变化,也就是决定着有无萧条和衰退,会不会有经济危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放缓的时期,财富增量越来越少,总量趋于固定,这时劳动能否维持原有规模就决定了财富总量能否维持得住,经济是否会发生萧条和危机。

自然物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额。它在人类诞生前就已经存在于大自然中。

“自然资源”的数量则随着人类方法的发展而变化。有什么样的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劳动,继而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资源”。

所以对财富生产来说,自然资源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它比较“被动”。它无法从自然物自己变成自然资源,也无法从自然资源自动变为实用的人类财富。 

因此,没有资本家,创新者和劳动者就能生产财富,因为自然物就在那里不会消失。而没有创新者和劳动者,资本家没法生产财富,因为自然物不会自己变为财富。除非,资本家也承担创新和劳动的责任。 

由此我们说,创新者和劳动者是财富生产的主力军,资本家不是。 

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创新依据”和“劳动依据”,而不应该是“资本依据”。 

如果财富分配错了,创新者在脑力上,劳动者在体力上,做了付出,而财富回报不足以弥补这些付出,即“创新力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无法完成,结果就是生产力被损害,财富减少,经济陷入危机。此时,哪怕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利润飞涨,宏观经济也会走向衰退,掉入深渊。因为资本家不是财富生产的主力军。财富到了资本家手里既不能维持住总量,也不能实现增长。除非资本家能代替创新者和劳动者实现原有规模的创新和劳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旦“财富分配规则”错了,经济模式就会破坏生产关系,继而损害经济运行。 

经济运行受科技创新的起伏变化影响,呈现利润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两个阶段。它们循环发生,组成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变化意味着财富生产主力军也发生了变化。在利润加速上升阶段,创新者是主力军。在利润减速下降阶段,劳动者是主力军。他们之间交替循环,各自负责一个经济阶段。创新者负责财富增量的扩大,劳动者保证财富总量的不降低。

前面强调财富生产的主力军是“两个”,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他们各自作用的起伏变化形成了经济的周期性运动变化。这要求财富分配依据、财富分配规则也必须随之变化,否则生产力就会被损坏,导致经济危机。因为分配错误会破坏创新力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使之无法恢复,最后毁掉生产力,毁掉经济。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模式如果永恒不变,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原因。因为财富分配的依据和规则是经济模式的核心内容。经济模式不变,一般来说就意味着分配制度不变。分配制度不变,而经济周期却在变化,那么分配制度迟早会不符合经济阶段的变化,然后,不是创新者被损害,就是劳动者被损害,最后导致经济被毁,走向危机。 

比如,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始终把“追逐利润”放在首位,并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永恒不变,这就是个有巨大缺陷的经济模式。因为其主要分配依据错了,既不是创新依据,也不是劳动依据。

由此,当科技创新活跃,经济增速不断上升,经济周期进入利润加速上升的阶段后,巨量的新增财富足够让各阶级的财富都增加,不使创新力和劳动力降低,于是分配规则的错误就能够被掩盖,让经济即使在错误中运行,也不至于爆发经济危机。 

但是,当灵感减弱,创新放缓,经济增速开始下降,经济周期进入利润减速下降的阶段后,资方越来越无法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在竞争的压迫下转向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导致零和博弈。由于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所以零和博弈的输家就是“非资方”,主要是创新者、劳动者和普通百姓。于是,创新力和劳动力遭到损害,财富生产被破坏,经济自然就不行了。

具体状况会典型地表现在劳动者的利益被损害上。此时,资方面对利润下降的局面开始加大直接剥削的力度,迫使劳动者进行“内卷”。即不能从科技创新中获利,就向劳动者的体力和休息时间要利润,让他们加班加点不加薪,同时降低福利,甚至降低劳动保护以节省成本。 

劳动者内卷之后,加班加点不加薪等于变相降低劳动力价格,这就是“减薪”。加班加点之后,一个人承担更多的劳动量,就可以使资方减少雇佣数量,这等于“裁员”。 

减薪裁员一边使资方盈利,一边使劳动阶级因为收入下降和失业而失去消费力。消费低迷后,产销就失衡,产能就过剩。而资方仍然逐利,于是继续加大内卷力度,扩大减薪裁员,又造成劳动者的消费力更低迷,产能更过剩,资方不得不继续减薪裁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把经济推向萧条和衰退,直至引爆经济危机。 

这就是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模式,因为固定了经济模式而固定了分配制度,结果无法适应创新放缓,经济周期变化的现实,造成财富生产的主力军之一——劳动者的受害。劳动者受害,主力军被伤害,他们的消费被毁,即“劳动力再生产”被毁,劳动规模下滑,财富总量自然难以保住,经济也自然就走向危机了。 

在公有制经济,含计划经济方面,当它进入科技创新放缓,经济增速下滑的阶段后,因为它以“劳动”为主要分配依据,能够较好地维持住劳动者的收入,所以消费规模被保持得较好,劳动力再生产也顺利完成。于是,产销平衡被维护,经济循环稳定运转,经济也就能健康运行了。 

但是,当灵感出现,科技创新重回活跃状态后,创新者在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就明显大于劳动者了。此时,若仍然以“劳动”为主要分配依据就明显不公正了,就是错误的了。因此,创新者的创新力得不到合理的回报,还是按照计划分配,那么创新积极性就会被抑制,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如果此时以劳动为主要分配依据还不能落实好,变成了掌权者占据分配优势,权贵多拿多占,那么创新力和劳动力就会双双被损害,导致消极怠工,“吃大锅饭”的现象,经济就走向恶化,出现产能不足型危机。人们买东西需要凭票,经常排大队,甚至出现饥荒等严重灾难。 

这也是经济模式不变,分配制度不变,哪怕不追逐利润,不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也同样会因为不能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搞错了分配,伤害了主力军之一的“创新者”,而使经济发展被掣肘甚至被毁的例证。 

以上就是经济模式破坏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逻辑、过程和案例。它给人类的几个重要启示在于: 

1、经济周期的变化是灵感变化,科技创新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宏观利润的起伏变化。它不受人类的控制。 

2、经济周期的变化,宏观利润的起伏变化,意味着财富生产的主力军发生了变化。此时,财富分配的依据和规则必须随之变化,也就是经济模式必须随之变化。否则,经济模式永恒不变,财富分配制度也难以变化,后果就是至少有一个财富生产的主力军会被损害,那么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也各自适合不同的经济阶段。它们应该轮流主导经济运行,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并互相包容,互相协调,互相取长补短,而不是互相对立,互不兼容,互相拆台。 

历史上,除了突发的大型瘟疫和自然灾害外,小型的疫病,局地的自然灾害,或者缓慢的气候变化,都是不会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因为人类有储蓄的财富。 

换言之,大多数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应被归因于“天灾”,而是应该归因于“人祸”。这个“人祸”的主要表现就是——经济模式长期不变,僵化死板,破坏了生产关系,毁掉了公平公正的分配,最后把经济与社会推向危机。 

由此,当人们面对全面危机时,不妨检视一下经济周期、经济模式和分配制度是不是没有正确地配合好? 

检视步骤如下: 

1、先看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是在稳定的上升趋势中,还是稳定下降趋势中。 

2、如果是在稳定的上升中,那么“创新依据”是不是主要分配依据,市场经济是不是主要的经济模式。 

3、如果是在稳定的下降中,那么“劳动依据”是不是主要分配依据,消费规模和经济循环是不是被良好维持,计划经济是不是主要的经济模式。 

然后,人们就能较为准确地判断经济形势了。变法也好,改革也好,也可以按照上述逻辑进行判断。 

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人类历史并未现代化》

《关于“财富的本质是能量”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公平”概念》 

2025.01.12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