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碰硬”的科学人生 丁大钊院士诞辰90周年

“科学家所梦寐以求的是我们国家的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为实现这个目标,我要不遗余力。我个人别无它求,只求自己的生命之火最充分的燃烧。”

——丁大钊

丁大钊

(1935年1月12日–2004年1月14日)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反西格玛负超子的发现者之一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今天是他诞辰90周年纪念日

500

▲丁大钊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丁大钊出生于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高中时他热爱上了物理

1955年他从复旦大学毕业

并接受三个月补习后

被分配到

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

在宇宙线实验室

担任研究实习员

筹建宇宙线强度测量仪器

这间实验室的创始人正是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丁大钊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几个月就完成了

计数管望远镜系统的研制

随即开始记录宇宙线强度

1956年9月

王淦昌代表中国到苏联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参与加速器的建设工作

他选中踏实肯干的丁大钊一同前往

500

▲青年丁大钊(右)与王淦昌在杜布纳工作 图片来源:中国核电网

1960年初,经过三年的紧张工作

他们发现了一个完整的

荷电反超子产生、飞行、衰变

及衰变产物湮没的事例

这就是著名的

反西格玛负超子

这是高能物理研究的

一块里程碑

丁大钊用相对法测量气泡密度

区分粒子速度的方法

为取得这一成果解决了关键问题

500

▲丁大钊等人发表在《物理学报》上有关反西格玛负超子发现的论文

500

▲丁大钊(左)与王淦昌在实验室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60年,苏方想请丁大钊

留所继续工作并攻读学位

丁大钊直言谢绝

在他心目中

发展中国人自己的核物理事业

是比拿到学位更重要的事情

500

▲丁大钊(前排右一)与杜布纳同事们的合影 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他回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开展中子核反应研究

担任轻核反应实验组组长

成为核武器研制队伍的一员

他们为氢弹的原理研究和技术路径

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500

▲丁大钊在实验室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对待学生们的毕业论文

丁大钊逐字逐句大幅删改

他的博士生樊胜

回忆起向导师汇报的场景:

记得当时每每满头大汗,湿透衣衫

“因为丁老师会不停地提一些

刁钻古怪的问题让我回答,

让我高度紧张”

500

▲1995年,丁大钊指导博士研究生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学术上虽要求严苛

丁大钊私下里

却总对弟子和团队热心劝勉

在科学事业面前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名利

甚至健康和生命

二十世纪80年代后

丁大钊长期受肾病困扰

几次接受手术

他放出豪言

“燃烧的生命比捂着冒烟的生命更有意义” 

仍旧奋战于科研一线

在串列加速器、核结构与核反应等领域

做出了诸多重要成果

500

▲丁大钊(中)与同事讨论工作 图片来源:中国核电网

作为加速器物理专家

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刻

他拖着病体来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负责开拓同步辐射的应用

他还是建设我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上海光源的最早倡议者之一

500

▲1999年,丁大钊视察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工程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他曾告诫后学

“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

他的一生也是

与命运“硬碰硬”的一生

被同事赞叹为“拼命三郎”

那是对科学的无尽热爱

和对国家深沉责任的写照

500

▲建成后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图片来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网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