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能否盘活捷信消金这盘棋?
临近年末,当大强子还在村里发红包时,旗下的京东金融“悄悄”干了件大事。
近期,天津银行公告称,将与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 亿元参与捷信消金的重组。
这则消息虽然是由天津银行的发布,但其中的主角却是刘强东与京东。
根据重组方案,捷信消金的注册资本将从70亿元调整至50亿元,随后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晶东贸易、网银在线分别出资25亿元、7.5亿元,重组完成后合计持股比例为65%;外贸信托出资6亿元,持股比例为12%;天津经开国资出资5.5亿元,持股比例为11%;天津银行出资5亿元,持股比例为10%,原全资持股的外资股东捷信集团出资将降至1亿元,持股比例降至2%。意味着重组完成后,京东将成为捷信消金的实控人。
作为曾经显赫一时的消金巨头,捷信消金何以沦落至此?京东金融又能否盘活这盘艰难的“棋局”呢?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金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由捷克首富创办的捷信集团全资控股。
初入中国,捷信消金以激进的展业风格和迅猛的扩张速度,引发关注。自2010年正式开业以来,捷信消金累计服务客户超过8400万。至2017年末,捷信消金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拥有合作销售点逾23.75万个,员工超7.3万人,资产规模达到了878.88亿元。
2018年,捷信消金营收达到182亿元,是业内唯一一家营收超百亿元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也接近14亿元。不过在2019年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后,捷信消金由盛转衰。
2020 年,捷信消金营收同比下滑35.16% 至 112.32 亿元,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 -88.04% 至 1.36 亿元,总资产缩水至652.07 亿元,同比下滑了 37.62%。随后两年,捷信消金连业绩公告都发不出来。
不过从股东天津银行的财报中可以看出,这两年捷信消金业绩十分惨淡,2022 年税后净利润为0.34 亿元,2023 年亏损额高达 31.99 亿元。
捷信消金为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落?业内分析认为,一方面捷信消金以线下业务扩张为主,错过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爆发时期,疫情期间更是遭遇了严重打击;另一方面,捷信消金前期野蛮扩张的风险开始暴露。
在早期扩张中,捷信消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这也导致其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早在2013年,捷信消金便被央视曝光,曾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并涉嫌暴力催收。在2023年3·15期间,捷信消金再被曝光放贷利率近40%。在黑猫投诉平台看,截至目前,与“捷信”相关的投诉量便超过8.5万条。
这些高利率贷款为捷信消金垒下巨额不良资产。自2021 年起,捷信消金便不断甩卖不良资产,当年转让了108亿的资产包;2023年再次转让170亿的个贷不良资产包;2024年上半年以0.75折的价格甩卖了规模达264亿元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捷信消金为曾经的野蛮扩张咽下了苦果。
京东金融的入主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捷信消金线上短板。作为国内互联网电商巨头之一,京东自身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丰富的消费场景,可以极大的发挥出捷信消金的消费金融牌照优势。
实际上,京东的消费金融业务起步很早,早在2014年,京东就率先推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比微粒贷和花呗、借呗都要更早。据悉,京东金融(京东科技)在贷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
不过放贷千亿规模的京东金融竟然还没有消费金融牌照。目前,其放贷业务主要依靠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小贷”),京东白条与京东金条等消费贷款产品在京东小贷旗下。
相较于小贷牌照,消金牌照的业务范围更广,能满足更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拿下这张消金牌照对于京东金融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不过京东金融也有捷信消金身上的“通病”。网络上投诉京东金融高利息放贷、暴力催收等情况较为严重,仅黑猫投诉上就收录了超12万条投诉。倘若京东金融不能带来变革,捷信消金恐怕难有改观。(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