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还是看得比较远的,从扶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一路都在脚踏实地落实
【本文由“kk1”推荐,来自《走在村子里新修的水泥路上,静的令人害怕!》评论区,标题为kk1添加】
城镇化必然带来农村人口的锐减。但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以及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流入城镇的人口(劳动力)在就业上也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人口,逐渐地在城里生活也逐渐显得艰难,但他们依然在城里苦苦地撑着。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幅中国特有的景象:广漠的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大量的田地撂荒,一些山村普遍地只剩下老弱守家,显得了无生气。
作者描绘的情景完全属实。
中国政府还是看得比较远的,从扶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一路都在脚踏实地地落实,建设乡村基层治理队伍,开展乡村产业扶持,落实旅游休闲配套项目,修建交通道路、整治河道沟渠,修建水利(水库),整治乡村环境(道路景观带美化建设、旅游公厕、配套标准公共活动场地、家庭厕所改造)、田地平整改造(小块的田地难以耕种,改造成可以机械化耕种的标准化田地,并配备建设好机耕路)。
政府在这里投入的资金量是巨大的。
我年前回老家霍山,老宅门前的小水田已经改造成大田,机耕路也平整好了,原先弯弯曲曲的小河道被取直并修建了坚实的混凝土河坝,在有落差的地方还修建了小拦水坝,预留了灌溉口。
守老营的老乡亲自然看不懂,心疼这钱花得冤枉。我说这是筑巢引凤啊,你们应该多考虑怎么和来租种田地的老板谈判吧,老乡说:可别说了,岗那边(即山那边)刚平整好就被蚌埠的老板租去了,每亩才几百块钱,够啥啊。
我说你等等呗,政府不出钱搞这些,你这地不就永远荒在这里一分钱也没有吗?
咱这大别山自然条件好,环境无污染,是有机种植的风水宝地啊,以后霍山的全域旅游开发走上正道了,地给公司进行机械化耕种,农户或参与耕种及农产品深度加工,或搞旅游服务(家乡旅游休闲民宿正在兴起),日子会好起来的。
这点他们有点儿相信,心情仿佛又好了一些,不过嘴里还是念叨:小孩子们已经不愿意回来啦。
我说,等哈子们再大点(实际上是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很多人可能会回来的。
乡村振兴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