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饭圈文化的演变、危害与治理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媒体报道,2024年12月28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奥运会冠军王楚钦从北京出发前往上海参加乒超联赛,在机场被粉丝团团围住怼脸拍,王楚钦显得非常无奈:“太夸张了,疯了都!起来起来,不让走吗?”

  近年来,国乒队员不止一次受到“饭圈文化”困扰。

  2024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整治体育领域“饭圈”乱象专题工作会。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高志丹在会上强调,要把整治“饭圈”乱象纳入体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范畴,坚决遏制体育“饭圈化”愈演愈烈态势,坚决铲除畸形“饭圈文化”在体育领域滋生滋长的土壤和条件,为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实现营造稳定有利发展环境。

  ——“饭圈文化”到底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

  ——“饭圈文化”有哪些危害?

  ——“饭圈文化”治理面临哪些挑战、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下文是我和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王鑫鑫,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杜金金共同完成的一篇研究文章的摘要,发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如需详细报告,可在公众号后台留言索取。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网络饭圈文化的演变、危害与治理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得以极大拓宽,饭圈文化逐渐从边缘小众迈入公众视野,实现了内容的丰富与规模的扩张,但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也使得饭圈文化的不可控特性日益凸显。鉴于互联网行业的社会影响力正持续增强,深入探究饭圈文化在该领域内的危害性及其有效治理策略,对于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以及保障公共网络空间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饭圈文化的演变

  (1)领域扩大——从传统娱乐明星到多领域达人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饭圈文化由边缘小众走向公众视线中心,粉丝在互联网中能够方便快速地搜索偶像内容、交流感情,同时众多领域内的达人活跃在网络,粉丝追星的偶像不再仅是影视、音乐明星,而是各个领域中的达人。

  (2)年龄延伸——从青少年到全年龄层覆盖

  饭圈文化不仅在青少年群体中发展,同时也在向更广阔的年龄层延伸。寻求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是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压力大,粉丝逐渐将在网络中寻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视为精神寄托。

  (3)组织专业化——从个人到职业化组织

  由于资本经济介入,粉丝从接受作品演变为认同数据,饭圈开始追求虚拟的数据,开始“打榜”、“控评”,同时形成了由“粉头”连接偶像与粉丝产业链,追星形成了有制度有规模甚至是职业化的组织。

  2、网络饭圈文化的危害

  (1)流量至上

  平台为了获取流量,创造榜单、投票等模式吸引粉丝;各种媒体与自媒体为博得流量做出吸引眼球、弄虚作假、自导自演、炒作营销等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流量至上的不良风气,正确价值观在为流量让步,公众情绪在不断被消费,不仅背离了为公众提供优质内容的初衷,还严重扰乱了互联网公共秩序。

  (2)价值虚无

  粉丝在饭圈文化的熏陶下容易形成个人崇拜主义,过分强调偶像的神圣与地位,在偶像“人设”和资本设置的追星规则中陷入消费陷阱,进行集资、打投,造成氪金无度和消费主义盛行。这种盲目的个人崇拜往往导致排他、狡辩,最终出现价值虚无和历史虚无主义,更为严重的是容易被境外势力利用,造成对立、抹黑国家形象等。

  (3)网络暴力

  饭圈中频繁出现网络暴力行为,一是受到社群氛围的影响,二是“撕黑”、“反黑”是反击对家最有效的方式,在饭圈粉丝为自家偶像“反黑”中容易出现言辞激烈的场面,造成较严重的冲突,也会出现“抹黑”对家的现象,最终形成更大规模的双方粉丝群体冲突,最终造成严重的网络暴力。

  (4)超限介入

  在以粉丝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经济市场中,粉丝群体获得了更多的主导权,能够反向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进而造成了粉丝对于偶像事务的介入,这种介入在泛娱乐框架下会产生诸多危害,如强势的舆论影响,还会还导致粉丝“撕番”“私生”等,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5)社会割裂

  饭圈文化体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与排他性,这种对立不仅在当事偶像双方,还会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延伸,造成地域对立、男女对立等,最常见的就是“拉踩”、“群嘲”,不仅不利于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还会催生不稳定分裂因素,最终导致社会割裂与对抗。

  3、网络饭圈文化的治理

  (1)融合人工智能和精准识别技术

  持续深入推进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人机结合研判机制,提升网络饭圈文化乱象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借助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网络饭圈文化乱象进行分析,为专家提供数据参考,更加科学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乱象发展方向;因地制宜优化饭圈乱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评估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各地域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公众心理与行为特征等因素进行本地化调整,确保体系更加贴合区域实际;更加深入推进监测技术的提高和创新,解决网络环境多样化带来的监测难题,提升模型多模态适应的泛化能力和动态监测功能,构建出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能够实现从识别已知标签转向识别未知特征点的检测模型,提高饭圈乱象检测技术在不断更新的场景下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

  (2)突出多元协同制定规则标准

  鼓励学术界进行专项研究,通过对学术资源的利用、多元的学科视角以及严谨的研究范式,从宏观层面审视饭圈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加强规则制定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引入第三方机构,以相对独立客观的立场,综合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与实践经验反馈,在研究机构与学术界的理论成果基础上,促进规则制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转化;支持平台以数据支持和信息共享协助参与标准制定,合理表达诉求,保护学术研究成果并积极配合规则的发布和落实。三者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饭圈治理规则制定模式朝着更加完善、精准且具适应性的方向发展。

  (3)强化分级机制和个性化管理

  基于粉丝规模、作品播放量等进行分级审核,基于粉丝行为标记实名主体的类别,进行个性化管理。对于网络自媒体,要根据内容的性质,如正面宣传、中性评论、恶意攻击等价值取向,以及影响程度,如账号粉丝体量和内容传播度等,对饭圈内容进行分级,对可能引起争议或不良影响的高风险内容和大体量、高传播度的内容,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核措施和监察机制;协同电信运营部门优化账号的实名制和账号验证机制,识别账号绑定的手机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使用状态,对不同状态的账号采取有针对性的验证手段,重点关注无通话和信息记录但频繁发帖的关联账号,对发布内容跨度大、频次异常的账号更多的采用人工审核与分析研判;对发布制造矛盾内容的创作者进行标记,对此类账号进行权限限制并对其粉丝群体进行风险提醒和内容甄别倡议。

  (4)管控饭圈资本经济秩序

  协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饭圈相关资金流向进行严格监控,对于粉丝集资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确保资金只能用于合法活动,对于可能出现的粉丝集资诈骗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粉丝注意风险;经纪公司应建立内部自律机制,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合理制定偶像的商业定价策略,防止扰乱市场价格秩序;成立行业协会,共同制定行业自律公约,通过行业内部监督和处罚机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协同税务部门明确饭圈经济活动中的税收政策,对于经纪公司、品牌商、平台和粉丝组织等主体,根据其经济行为和收入性质,明确适用的税种、税率和计税方法,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饭圈经济主体的税收征管工作,对未按规定纳税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

  (5)强化用户网络素养引导

  政府部门需要注重常态化形象建设,常态化研判网络内容,推动公众价值融入网络治理、饭圈治理,在满足国家安全红线、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鼓励创作者充分发挥榜样精神,承担正向引导作用,产出更加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的榜样和内容,构建平等、包容的对话关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引导网络用户提升数字化素养,加强信息判断和选择能力,充分理解平台的算法逻辑与网络环境特点,正确衡量热点现象的事件价值,并对互联网信息保持警惕,面对情绪煽动性和制造矛盾对立的事件时,学会核实信息来源并检查信息的逻辑性、合理性,判断信息发布者的意图,坚守社会法则和正确的观点立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