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岁差变化分析

首先上数据资料。

①地球岁差。

岁差可分为赤道岁差(日月岁差)和黄道岁差(行星岁差)。日月岁差比行星岁差强大了500倍。(以下验算得402倍,显然二说差值不小)

根据回归年和恒星年计算所得25786.656242应为总岁差。

平均每一回归年西退约1296000/25786.65624=50.258552角秒,也就是每一回归年与一恒星年的角度差。

其中黄道岁差使得春分点以12.5"/世纪的速率在固定的黄道面上西退,伴随着黄赤交角以46.8"/世纪的速率减小。

50.258552/0.125=402.068416倍(若是减后除,则为401倍,皆非五百倍)

另搜索显示岁差25722或25772年,春分点每年在黄道上向西移动约50.39″

验算结果是365.2422×25723/25722=365.2564

365.24219×25773/25772=365.256362

显然都是回归年、恒星年尾数精度问题

平均每年西退1296000/25722=50.384885角秒

(或)1296000/25772=50.287133角秒

500

②岁差与自转轴倾角的关系。自转周期、自转轴倾角对比。

岁差好比一个陀螺的钉子画圈(自转轴线按圆周晃动)。在引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陀螺自转逐渐变慢,这种晃动也逐渐变大。而地球自转速度也在变慢,因此岁差可能在逐渐变大(耗时变长)。

十亿年前自转周期约61200×30601186.41/30662386.41=61077.849038秒,

现代为86400×365.256363/366.256363=86164.099662秒,

(或)86164.098903691秒,自转轴倾角约22.1至24.5度之间。

火星自转周期约88775.244秒,自转轴倾角约25.19度,岁差约五万年

88775.244/86164.0989=1.030304

25.19/24.5=1.028163

25.19/22.1=1.139819

木星自转周期35430秒,自转轴倾角约3.13度

土星38018秒,倾角26.73度

海王星57996秒,倾角28.32度。海王星密度1637.886吨/立方米、重力加速度11.18m/s²弱、中心温度7000℃、内部辐射能量占比约40%左右。

以上五星有一定规律(但不严格,显然另有其他影响因素)。此外

天王星自转周期约62064秒,自转轴倾角约97.77度,近乎躺平。天王星密度1270.371吨/立方米、重力加速度8.689m/s²强(比地球低)、中心温度二三千摄氏度、内部辐射能量占比仅6%左右,都比海王星低。

金星自转周期约243.0187日,为公转周期224.701日的108.152%左右,效果近似潮汐锁定,自转轴倾角约177.3度,大气压为地球89倍左右,可能是受浓密大气影响为逆行自转。

243.0187/224.701=1.08152

水星自转周期约58.6462日,为公转周期87.9691日的三分之二,效果类似潮汐锁定,自转轴倾角为0.034度,近乎于零。

58.6462×3/2=87.9693

……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假设如下:

①随着自转周期逐渐变长,自转轴倾角也逐渐变大,岁差也逐渐变化。(不过最近受全球变暖影响,短期内暂时会变快。黄赤交角在减小)

陀螺在高速旋转时,其晃动角速度与旋转角速度成反比关系。所以晃动角速度在变大,也就是岁差周期在变小。

②自转轴倾角达到90度之后(躺着滚动,如同天王星),内部更容易冷却(冰巨星天王星)后轻重不均,磁场强度衰减,从而潮汐锁定。(天王星差不多凉了,表面温度比海王星低)

③最终自转停止(一年自转一圈等于一日。原轴线也一年晃动一圈,岁差消失或者说是无限接近一年左右),内部冷却,磁场消失,潮汐锁定。

综上所述,估算如下:

地球恒星日变化约86164.0997/61077.84766=1.410726倍

增长约41.0726%左右,岁差按反比变化则为36377.9年

25786.65624×1.410726=36377.906411年

(或)61077.84766/86164.0997=0.708855倍

25786.65624/0.708855=36377.899909年

其中,恒星日数据是循环引用,最终循环计算结果,

算得十亿年前岁差周期约36377.902190772715年

……

附历代岁差数据:

晋代虞喜岁差约50年西退一度,周期约50×365.25=18262.5年

大明历岁差约45年11月西退一度,周期约45.889371×365.25=16761.092758年

45+11×391/4836=45.889371年

授时历岁差约66年8月西退一度,周期约66.646817×365.25=24342.749909年

66+8×1021/12628=66.646817年

以上岁差周期都是根据百度搜索到的三手数据估算。

……

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节选):

卫星观测和月表实测结果都显示,现今月球已经没有全球偶极磁场。对阿波罗返回样品的古磁场强度研究指示月球在42亿年前到35亿年前存在一个相对活跃的“发电机”所产生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微特(μT),接近现今地球磁场水平;该磁场在约31亿年前下降了一个数量级,之后维持在几微特的强度;磁场强度在15亿年前到10亿年前再次下降,并最终在距今10亿年以后的某个时刻,月球“发电机”完全停止工作。由于样品的局限性,目前发表的月球古磁场强度数据主要集中在30亿年前,而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过程则缺乏约束。并且,已有数据均来自月球正面返回样品,人们对月背古磁场的认识基本处于空白。月球古磁场时空分布信息的缺乏导致关于月球磁场的持续时间、几何形态和驱动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例如,有学者对月球“发电机”持续时间的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月球“发电机”难以长期存在,或许只能维持在月球形成最初的1亿年到2亿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和蔡书慧副研究员等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对获批的4颗毫米级玄武岩岩屑样品开展了磁学研究,结果显示样品记录的古磁场强度约为5微特到21微特(中值约13微特)。与此前研究认为的月球“发电机”强度在31亿年前急剧下降之后可能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古磁场强度结果揭示月球磁场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在早期急剧下降后可能重新激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