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可能鼓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学习,所以我们也很难让大家别鸡娃
【本文来自《强补课出来的学习能力,就如同娱乐圈里的“资源咖”,最后还是被社会教育和考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现在的问题倒不是中考之后,而是中考之前,其实大多数家长中考之后还是能恢复理智的。
主要是中考之前,小学到初中这9年,有一个集体鸡娃的氛围。我儿子两年级,我们给他报了写字班和画画班,而他同年龄的小朋友,几乎都报了各种主课班。
我儿子的一个女同学,在班级里英语学的很好,她告诉我儿子,她的英语已经在课外补习到了初中的程度。
虽然理论上来说,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主课补习是被禁止的,但我们都知道只是禁止了大摇大摆的机构,并不能禁止补习这种行为……
补课没用吗?在小学和初中绝对是有用的,在这个阶段除了真的很笨的娃。谁补课补得多谁家的娃就成绩好,虽然数学还是看的出天赋的差距,但是这个阶段的语文和英语是看不出来的。
关键的问题有两个:
1.小学和初中的阶段是可以带来小朋友成绩好这个结果的,而这个结果是可以给父母带来情绪价值的,包括楼主自己恐怕也是如此吧……
2.这种补习和这种成绩好,对小朋友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这是最尴尬的。我们不能违心地说一个小朋友把语文和英语从小学好没有好处,在学习方面增加投入,帮助小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长远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说到底,对孩子的学习要额外投入多少,要给孩子多少学习的压力,对孩子的培养方式是如何,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慎重的选择问题。
尤其是很多家庭还是只有一个娃的,我对儿子现在就是一个多难的情况。我希望儿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所以不愿意过早的给他太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小朋友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好,过敏体质容易得呼吸道疾病,还有一个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问题。
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就业不容易吧?等他长大的时候,AI智能制造更加普及,哪来的那么多好工作啊……
而且小孩子目前看来可能是有点天分的,这就更尴尬了,其实楼主有一句说的很好的,就是能够在中考发现娃没有天分的,还是轻松的。真正压力大的,是可能中考在能够竞争的范围内的那些,因为后面还有高考,而高考之后还有很多需要家庭投入的。
唉,说白了,每个人内心都是利己的。像我,说真心话就是希望大家都别太卷,但是娃能够在不太卷的环境中竞争赢别人。
但所有人不都这么想吗,于是所有人都开始更鸡娃,于是最后变成现在这种环境。
说到底,我觉得就是一方面,我们传统文化就是“学而优则仕”。现在虽然不一定“仕”,也不一定要“读书改变命运”,但是还是都认同“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就和工作一样,是一种实现价值的方式,我们不可能鼓励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学习,所以我们也很难让大家别鸡娃。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就40年,我们的社会变迁太快,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在不断改变,本质上我们都很缺乏安全感。我近40年的岁数,除了自己工作时的租房,已经搬家4次了,还可能随时搬5次。这种剧烈的变化必然带来巨大的不安,让我们潜意识里都希望“储蓄”,也更希望娃有更多的资本适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