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清华大学暨东京大学发展政策联席会议在东京举行
2024年12月7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东京大学中国学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清华大学暨东京大学发展政策联席会议”在东京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竞争与合作:全球不确定性下的中日经贸关系”。会议组织中国学者赴日本进行研讨交流和实地调研。
12月8日在东京大学举办的主题研讨会聚焦新形势、新发展阶段下两国共同关心的经贸政策课题,尤其是在《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框架下,分析两国在东亚经济区域发展、老龄化社会、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房地产泡沫等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和潜在合作机会,共同探讨中日两国实现双方互惠互利的政策路径。
丸川知雄发表开幕致辞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发表开幕致辞。丸川知雄介绍了政策联席会议历届举办情况,并表达了对双方下一步合作的期待。
胡鞍钢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发表题为“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有利发展条件及展望”的主旨演讲。胡鞍钢指出,进入21世纪,按照世界银行国家收入组标准,中国先后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低收入国家(1998年)以及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2010年)的发展跨越。中国能否继续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是理解中国未来发展走势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阶段。胡鞍钢提出了中国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规模巨大的人才体系,较高水平的储蓄率,经济发展基本纳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形成相互协作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深度质量不断提升,基本建立广泛覆盖的民生保障体系,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展望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将达到75%以上,基本达到目前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左右,基本上达到目前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中国人均GDP(2021年国际元)将达到美国的40%左右。
本次会议分为三个议题,由丸川知雄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专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大桥英夫,学习院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渡边真理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経済学院特聘教授薛进军,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伊藤亚圣围绕“东亚经济区域发展与展望(中日韩、RCEP、CPTPP)”议题展开研讨。
高宇宁副教授分析了区域价值链的重构与发展,特别是从RCEP到CPTPP的演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高宇宁认为,过去一段时间里受到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后的贸易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全球价值链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与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美欧的出口增加值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对美国的变化主要出现在简单价值链贸易而对欧洲则主要出现在复杂价值链贸易。中美经贸摩擦后,中国对美的直接产品出口出现下降,但中国对东盟国家乃至于墨西哥等的中间产品出口以及通过这些地区对美的间接出口大幅增长。高宇宁指出,RCEP和CPTPP等贸易协定是维系区域贸易一体化、保障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平稳运行的最为重要的制度机制,加强中日及亚洲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合作正当其时。
大桥英夫教授探讨了三个议题:太平洋贸易结构转换、美国新政权下的对华经济政策,以及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大桥英夫指出,中国的出口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宅经济”相关产品的出口增加,但整体出口量有所减少。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外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合作方面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大桥英夫指出,日本企业近年来在中国的业务扩展动力减弱,对中投资呈现下降趋势,投资目标更多地转向东盟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国内竞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造成的营商挑战。
渡边真理子教授基于产业政策和通商规则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的产业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大国产业政策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指出了国际贸易规则在处理大国产业政策影响方面的不足,并讨论了中国的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全球贸易,特别是在汽车、钢铁和造船产业等领域,并呼吁各国政府共同参与解决国际市场失灵问题。
薛进军教授回顾了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境治理经验及其产业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了当前中日两国在低碳发展及绿色转型方面的实践与合作潜力。薛进军指出,日本曾是严重的公害国家,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成为了环境治理的成功典范。通过将国内一些市场饱和、竞争力相对落后的产业以及技术转移至海外,日本不仅带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促使自身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和服务行业转变,形成了著名的雁形模式。尽管这一过程导致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但实际上,这段时间内日本并没有躺平,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22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诞生和一些高科技的呈现。中国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很大,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其速度和规模已超越日本甚至美国。薛进军认为,中国可以考虑与其他国家共享其在新能源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分享利益,以缓解国际间的紧张关系。薛进军还指出了中日在能源、气候变化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提议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的复杂的地缘政治情势下,中日可以在第三国开展气候变化和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合作。
伊藤亚圣副教授分享了一项针对日本商界人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该调查旨在探讨中日关系中的经济、政治和外交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预期减少,日本商界人士对中国市场重要性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并指出了日本商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安全相关法律的担忧。伊藤亚圣认为,该调查揭示了日本商界对中日关系既有危机感又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复杂心态,并指出了未来合作的潜在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与丸川知雄教授,分别围绕“人口老龄化:现状、进展与影响”议题展开研讨。
刘生龙副教授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刘生龙指出,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5.4%,标志着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的特点包括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快、区域发展不平衡、失智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以及少子化、空巢化和高龄化问题交织等。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养老负担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紧张,养老模式单一面临挑战,中国急需创新养老模式。刘生龙回顾了中国生育政策的历史变化并指出,全面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仍远低于预期。刘生龙认为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人口老龄化,包括制定支持生育的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等。
丸川知雄教授介绍了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阶段日本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日本总人口的30%左右,预计到2060年将达到40%。作为一种社会保障体系,日本较早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丸川知雄还介绍了日本长期护理服务的类型和费用。丸川知雄认为日本的保险制度经历了诸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体系,其中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是非常有利的方面,同时也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提出了疑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与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梶谷怀,围绕“房地产政策:中国经济日本化?”议题展开研讨。
周绍杰教授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型,比较了中日两国在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房地产转型和债务问题上的经验启示,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和增长动力转换,并强调了创新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周绍杰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有效应对三大挑战:人口转型、外部冲击和金融风险。中国经济增长需要需求动力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即提升消费需求比重和创新驱动增长模式。周绍杰认为,中国和日本在创新方面有合作和共同成长的空间,中国在科技投入、科学家数量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表现出色,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也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周绍杰同时也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尚不能完全补偿房地产下降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转型具有多样性,总体而言是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
梶谷懐教授从房地产低迷和生产过剩两个问题入手,探讨了中国经济的日本化现象。他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四个层面:企业经营破产、财政金融政策、城镇化发展和资源代际转移模式的终结,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政策。梶谷懐还讨论了低利率经济下的理性泡沫理论,指出在经济增长率高于利率时,即使在稳态经济中,也可能长期存在不超过GDP增长率的资产泡沫。
与会专家学者与现场听众朋友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最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孟健军作总结发言。孟健军博士概述了此次会议主题的源起,并分享了参会感想。孟健军希望中日双方学者在互相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契机,并期待第五届会议能够在北京举行。
12月7日,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参观团队走进东京老人公寓进行实地参观调研。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此次日本之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调研队还前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部、樱美林大学新宿校区、中日经济协力机构、中国驻日使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等进行实地调研。
参观交流与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