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金教授提议的压缩学制到10年,我忍不住了…
有很多朋友觉得我们要说得是生育、人口,而不是学生,学制或就业或毕业早晚,其实这些因素是有一定前后关联的,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也有很多网友提到当前的学制有延迟毕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因素在内,其实就当下而言,早一年晚一年没有什么不同。说点粗糙话,学历不过是一张白纸,让年轻人早一点拿到,早一点进入社会,会让他们多一些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会让他们多一些试错机会。而不是让他们毕业没几年,就面临多重社会和家庭压力,被各种因素束缚手脚。社会需要年轻人的创造力和鲜活的头脑,需要用好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给他们更多的施展空间。
迟迟不早接触社会、不接地气其实是一种现实的逃避。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学生要毕业。在学校大多数学生还是由父母供读,早毕业几年,他们也许会有一段自由宽松的时间,来做些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当然有人说,我就想躺平,我就想那样躺着不动也能活下去。别说现代人的生活,就连古人的生活也不是躺着不动的。现代科技创造的世界,你每走一步在古代都是极高昂的社会成本。社会不鼓励(也不允许)年轻人躺平。
年轻人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更多时候是身不由己。如果有那么一小段宽松的时光让你来思考来付诸行动,不是很好吗?你的核心是多注意创造社会的价值,不然就是进入社会工作,为别人打工,在整个社会价值链条上做一个为资本转移价值的搬运工。
当然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创造价值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都能做成。
同时我们的社会、企业和管理者也应该多一些包容心,多一些试错平台,多鼓励年轻团体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理想的人生。我们的学校也应该多一些跨学科青年实验组,成员不限于在校生,不限于本校生,不限于大学生(青少年),让他们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技术应用而努力。我们资本市场和园区商务写字区也要有专门针对年轻人的政策鼓励。
我个人是比较赞成给年轻人发钱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是社会需要的新鲜血液,很多时候他们是被绑住了手脚,甚至有时候是巧妇难于无米之炊,被迫下海。
工作多年我们有一份社会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画像。假如满的消费力是10,那么17岁以下和50岁以上群体代表0.5,18~24岁代表2.5,25~29岁代表2,30~39岁代表3.5,40~49岁代表1.6。社会希望我们的消费水平能达到10甚至更多,我们可以把这简化为当下的现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18~24代表学生,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但有很强的消费欲望。25~29岁代表毕业后群体,有一定工作收入,但显然消费有所保守,对未来有一定的迷茫。而30~39岁上有老下有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社会压力。主张对这些群体按照一定的年龄段,每月给他们的账号发钱,很可能会解放一部分潜力或创造力,最终使整个社会受益。
再说说房地产,这当然与人口现状有很大的关联,我想表达一种大胆的说法。我们国家不鼓励给年轻人一个自有的宅基地(你独生用得是父母的名额,你自己是没有的),难道还不能为他们的首套商品房做出一定让步,谁都知道建房成本没有那么高吧。年轻人本身不关心房子的也不必关心房子的,可以现在他们受于各方的压力,有社会的有周边舆论的有父母家庭的各方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关心房子了,他们能怎么办呢?人生就被房子毁不少了。不是说房地产不能作为政府支柱产业。有钱人想买几套买几套,关键是你不能给年轻人这样一个包袱。
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一种探讨,并非就是板上钉钉的要这么做。大家不要上纲上线~
-------------------------
下面是之前发的原文。
-------------------------
想起多年前写得一篇小短文,和金教授的看法不谋而合。回想起高中时段的第一印象,实际上就是,这些好多知识初中都学过了,有点浪费时间,而同时高压环境下,很多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比如无意义的早读形式主义,无意义的晚睡和早早起,5点起拼命早读,脑袋变笨。很多少年的脑袋瓜子是怎么变迟钝的,很多孩子的天赋是怎么消失的,是有很多因素可以在这里面商榷的~
学生时代作为社会乌托邦和实际生活脱节太久了…很多少年毕业后迟迟反应不过来,对于他们即将到来的生活和家庭压力~
下面是我多年前的树洞文,大家都是过来人。希望大家也都来探讨一下:
-------------------------
中学时代应该全面普及并压缩学制
初中高中是脑袋最好用的时候
最会学习的时候
然而最讨厌重复的脑袋在这个时候
也是被折磨最厉害的时候
不给你充足的睡眠
脑袋效率降低甚至有不可逆损害
人还未清醒
盲目的早读便要撑起领导的面子工程
你知道你们声音这么小
我站在门外感到很没面子吗
其实背诵不需要很大声音
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
只需要主动的复刻记忆就行
当然如果是被动的复习就不一样了
…
初中高中应该全面普及
并压缩到四年
以前是为了照顾初中毕业的同学进入社会
因而放了很多不成系统的内容
导致初中高中有重复的学习
很多同学多多少少会有感慨
怎么一门英语要反复的学习
这些语法都学过了呀
全交给考试上
忘记了这原本是一门语言
其他学科也多少有重复
完全浪费不合理
…
大学也应该改革
前两年基础学习
中间给出两年全面进入企业
有正常合理的薪资待遇
后面两年再回学校继续学习
这里顺带提一下方案
大学期间就应该鼓励
尽早解决掉婚恋问题
本科毕业可以是四到六年
也就是企业工作结束后
极少数优秀的同学可以申请毕业
也可以考研考博
其他同学最晚在两年后的学习毕业
这部分优秀的同学可以直接拿研究生学位
这样学制大大缩短
这期间及早让学生步入社会
实现了社会和学校的深度磨合
及早让学生有收入有独立人格
也及早认识到社会的真实和残酷
然而现实是学生在
乌托邦式的校园太久了
以至于一直考研考博都和社会是脱节的
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个社会的运作
当然这是正常流程下的学生感知
大部分学生还是知道社会的运作的
只不过和真正全面步入社会还是不一样的
算一算毕业的年龄
6年小学4年中学
4到6年大学
拿到学士或者研究生学位
还有企业工作经历
社会经验
此时学生大概在20到22岁
这样的黄金年龄
可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或成家或创业或深造或自由职业
我想这个年龄的人
总不会不做些什么事情吧
不要强迫捆绑他们
不要有社会舆论强迫买房买车
人生在世
就是要做点什么的
不能浪费在学校
不能浪费在和导师端茶倒水
无聊无用的社科实验
(这里是指那些浪费生命的形式主义)
这样社会的活力和创新空间只会更大
-------------------------
说起10年学制划分,5年小学加5年中学也是很好的,不过总的学习内容大体上是固定量的,关键是学年减少了很多~
说是大学教育,其实着重点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岗位的磨合匹配。高校在社会缺口岗位和行业前沿的变化下进行的学制安排很多时候是严重滞后的。这可以由学生来双向反馈,学生在企业中有工作经历后,可以很好的反馈出行业内前沿内容和缺失内容,学校可以据此改进或调整~
说起学生创业,是为了让学生参与社会改造或者科技转化应用过程。这个环节不一定要学生都创业成功。有赖于校企结合以及资本团体给予学生更大的试错空间~
说起鼓励大学生婚恋或者解决现有生育问题,其实和高校甚至早些时候比如高中时段性教育这部分的缺失还是有很多关系的~
1.建议国家财政大规模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也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将现有的6+3+3的12年中小学学制时长改成5+5的10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同时,允许一时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后进学生在缴纳教育培养费后留级复读,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较为完备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育才,而不是选才。所以,中考五五分流的筛选机制可以终止了。保留高考筛选机制即可。
3.2025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大概率会低于700万,甚至可能低于600万。所以,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小班化教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将现在每班四五十人减少到三十人以下。小班化教学的好处太多了,毋庸赘述。这是大规模增加教育投入的去向之一。
4.教育投入增加的另一个去向是重视中小学的劳动必修课教育。劳动必修课应该被放到主课的地位。每生每周要有不少于半天的劳动课教育时长。取消中考五五分流之后,遍布全国的职高学校需要停办,可以就地改造为面向所有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课培训基地。所有师范大学应该增加劳动教育师范专业,去培训劳动教育合格的师资力量。中小学劳动课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还可以培养孩子们从劳动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之后,对文化课的学习,也是正向促进作用。
5.教育投入增加还有一个大的用途,那就是增加大学预科制度。现有的高中教育其实是跟大学教育严重脱节的。大学预科则是很好的衔接。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在通过高考后,按照分数高低和双向选择,被录取到不同的大学预科学校。大学预科学校的老师可以由高校专职教学的老师担任,也可以返聘科研任务不太繁重的退休老教授。所有学生在大学预科阶段,又会面临新的分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分别到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去接受高等教育。
6.增加教育投入的第四个大的用途是向所有大学生在校生发放普惠型助学金。在学生从预科学校按照学习成绩双向选择录取到大学去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之后。每个大学生都可以享受普惠型助学金待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人每月500元。应用技术型大学每人每月600元,研究型大学每人每月8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2000元,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5000元。如此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专心学习,完成学业。这些助学金在发放到学生手中之后,百分之百会带动内需消费进一步增加,在市场中反复流转,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会带来大量税收收入。
本人以亲身经历,反对10年“小学+中学”的模式!
11岁的男孩子,真的无法理解语文课本中的情感!
16岁的男孩子,真的无法理解高考的重要意义!
当年11岁的我,因为语文的缺失,常年数学满分,语文50分。
当年16岁的我,同样因为语文缺失,天天沉迷于竞赛,常年数学物理满分,语文则常年不及格。
数理化可以早早的教,可以有区分度。
但人的生理性征变化的时间是固定的,男孩子就是在12-14岁才开始情感萌芽,在生理基础上,才能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如果把高考提前到16岁,本质上就是违背生理规律,就是逼着大部分男生走理工直男的路。
当整个男性的高知 = 理工。我相信与个人,与社会,危害之大,难以估量!
我记得当年,铅球、跳远、百米、引体向上,都是满分,只有1000米 4分03,满分是3分27
但是,
教育体制的改革并不比其它行业更有特殊性,相反地,由于教育行业的“行业逻辑”相对清晰,“行业正义”相对明确,反而可供改革的空间并不是很大。
教育方式和发展模式一样,没有“普世价值”,一定也是需要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政治环境、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相符才行,并非一踩油门就加速这么简单。
要改革的并非只有学制,课程设置、作业体系、评价体系,考试样式....,等是需要统一考虑的。
说几个针对高中阶段的具体的个人观点吧。
1、语文、历史、政治:需要减少必选背诵量,增加阅读量。相应地,考试要让喜欢背诵经典的同学拿到刻苦学习就该拿到的分,也要让通过大量阅读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学在主观题目中得到该得的分。无论是满腹经纶的,还是笔下生花的,都是能力,全是人才!
2、地理、生物、化学:确实有需要背的东西,并且一定是强制的,但也必须增加大量考察、实验和观摩环节,并增加这些环节的平时得分比重,这个领域是需要在仔细、耐心、严谨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兴趣的天分的。
3、物理:有1/3与生物化学的相似性,但也有1/3的数学素养。同时也需要增加实验得分比重,要将平时的大量实验得分纳入高考得分的组成。对有天分的同学要设置特别通道,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成才的方向上。
4、数学:强烈建议降低基础难度,要让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得到高中毕业的得分。另外,既然刷题是对2/3同学都适用的方法,就要设计“官方”的刷题体系,让题库分开可用,比如:10万道题。分层次、按难度编组,能通过刷题提高多少应试能力就看个人的天分、刻苦和自觉性了 ------ 将命运交给学生自己。
此外,学制的缩短需要和课程的设置配套实施,降低职业高中的门槛,提高职业高中文凭的含金量。在小学阶段增加公民公识课,让走班马线、不随地扔东西、不能大声外放手机这些底线进入公民公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