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胡歌首部个人主演电影,完全颠覆形象,大逃亡中狂飙武汉话
文 | 榆桑&甜十七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责编 | 甜十七
2019年4月13日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陈可辛一同上台的胡歌这样介绍自己:
“大家好,我是电影新人胡歌。”
2019年5月18日戛纳电影节,这个自称电影新人的胡歌,首次亮相戛纳电影节,带着第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胡歌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作为超热量的胡歌,出道14年,并非没有资源。
可是他到37岁才迎来属于自己主演的第一部作品,可见他对自己的高要求。
他在等,等确实合适自己的作品。
有人说:戛纳,胡歌,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
仅仅看这几个词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已经足以让人兴奋不已了。
确实如此,这部电影在戛纳首映,胡歌的偶像昆汀·塔伦蒂诺不仅看了首映,并且还在采访中毫不掩饰对这部电影的喜欢。
(胡歌看昆汀:这个画面就像我们看胡歌一样,充满了仰慕)
这也是导演刁亦男上一部电影《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后,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打造这部《南方车站的故事》的原因。
——因为他和胡歌一样,都是愿意花时间去打磨最好作品的人。
就凭这样大的付出,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上,胡歌首次担任电影男主角的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作为唯一的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中国电影,与其他20部电影一同角逐金棕榈奖。
但是这份殊荣实属来之不易,在这其中,离不开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的努力。
而胡歌作为电影的主演,当真没有让导演失望。
胡歌说:这部戏,我一切清零。
游走在武汉街头的“伪装者”
为了更贴近人物外在形象,他在20天不到的时间里晒黑皮肤,被网友戏称为“糊哥”,瘦成锥子脸也不在话下。
为了贴近人物的生活状态,他苦学武汉话,还练习骑摩托车、射击和打斗,不断让自己更加接近这个“小人物”。
“源于生活的角色要首先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观众。”
胡歌在戛纳曾说。
由于很多电视剧演员的转型并不理想,所以这一次胡歌转战大荧幕电影还是背负着很大压力的。
他曾经凭借《琅琊榜》梅长苏一角获得白玉兰奖视帝,而这一次,他等了14年才等来了自己所期待的角色,他更是对自己有高要求。
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胡歌饰演的盗车贼周泽农在与对手团伙的火拼中意外枪杀了一名警察,警察为周泽农开出了悬赏30万元的价码。
沦为逃犯的周泽农在武汉的“法外之地”野鹅湖逃亡,却在过程中意外爱上了一名素不相识的陪泳女刘爱爱(桂纶镁饰),踏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南方车站的聚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武汉。
在这个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的城市,武汉许多大大小小的街巷都有入镜,而主要场景是在孝昌县花园镇和小河镇完成的取景。
故事讲述的是社会底层的故事,充斥着阴暗、潮湿、颓废。谁又能想到,江城武汉、“九省通衢”,也能和这样的黑色气质这么相符。
就像昆汀评价说的:整个电影画面都带着脏脏的美感。
胡歌初到武汉,开始学武汉话,语言老师带他走街串巷,在汉正街那一带,让他慢慢学着适应和融入武汉的那种氛围。
晚上大家一起跳广场舞的那种氛围就很武汉。
特别是他在逃亡的过程中,遇见女主角桂纶镁时,两个人都飙出的那句话武汉话,绝对是妥妥的武汉味了。
而武汉真的只是电影里面所展现出来的脏脏的美感吗?
当然不只是如此。
最近胡歌所出演的两部作品,除了《南方车站的故事》,还有一部《李娜》,也是跟武汉息息相关,因为李娜为妥妥的武汉人。
可见,胡歌已经跟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更说明武汉作为古代的富庶之地、如今的摩登城市,也确实越来越受人欢迎。
下面,跟大家好好盘一盘这个隐匿于霓虹灯下的市井武汉。
可能武汉的城市之光彻夜不熄,但我更爱武汉的市井之美。
原来武汉也有古色古香之美
昙华林
这条只有1公里的街区,却集中了几十处百年老建筑。
有教堂有学校,有民居有花园,有医院有领事馆,还有邮局和百货。
在这里能回望千年老武昌。
楼下是小资风格的咖啡馆,传出悠悠的爵士音乐,二楼的阳台上,有个穿花布衫的老奶奶捧着大碗在吃面条。
泰兴里
号称武汉最美的巷道的泰兴里,藏匿在胜利街于洞庭街之间的里巷,总共也不过100多米,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这个藏于小楼深巷的建筑体属于法租界,于1907年建成,共有两层砖木式结构西式住宅17栋。
外墙用红砖筑砌,屋顶是红瓦铺设,窗户是半拱的圆窗。
巷子已经够隐蔽的了,店铺还藏匿在爬满藤蔓的门扉之后,曲径通幽,内里别有洞天。
在这里,兴许还能品尝到身着旗袍的老板娘递上的mojito口味的马卡龙。
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有街头历史博物馆之称。
这里的17栋老房子,每一栋都有一段历史传奇,它们的每一扇旧式门户和别致的窗棂,都能透出一种神秘与深沉。
道路两侧的道胜银行、俄国巡捕房等这些旧址,让人似乎瞬间穿越回到过去。
如今,这里变成了十分安静清幽的一条街道,路边的咖啡馆,坐的都是悠闲的游人。
最羡慕的是这里的居民,从自家的窗子里探出头来,就能触摸到街道上的绿叶了。
武汉的过早吃30天都可以不重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民以食为天。繁华了几个世纪的武汉,自然不会寂寞了武汉人的嘴巴。
武汉人把早饭叫做“过早”,作家池莉曾在作品《热也好冷也好一切都好》里无不自豪地对过早小吃盘点了一番。
下面,瞧妹就来说说“过早”必不可缺的小吃们。
热干面
说起武汉美食,脑海里蹦出来第一个词——“热干面”!
黄白的面,或黑或褐的酱,青嫩的小葱。黄红的萝卜丁,还有酸豆角,再淋一点醋。
一入口,面条裹着鲜美的汁,然后是酸豆角的酸,萝卜丁的甘甜,小葱的清爽。
仅仅在口中咀嚼的几秒,便有了好几层口感。
武汉人有个通病,几天不吃热干面就会心里空空的,于他们而言,热干面,就是家的味道。
三鲜豆皮
在清晨武汉的街头,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克过早了冇?”
“还冇咧!”
“那克起碗热干面撒!”
“昨天起鸟,今天克起豆皮!”
大豆和米一定比例磨浆然后调和而摊成的薄皮,朝上的皮糊上一层蛋液,中间的馅是糯米,最常见的三鲜则必须是肉,笋丁和香菇丁。
豆皮是刚出锅就上桌的,吃豆皮不能心急,否则必烫着嘴,但这香味却实在诱人,真是“不厚道”呢。
欢喜坨
欢喜坨,小时候最喜欢的东西。
记得小的时候,一个欢喜坨才卖四毛钱,真是好吃的不要不要的,所以现在这个情结还在,只要看到欢喜坨就想吃。
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而成,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金黄,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
在武汉话里, “欢喜坨”除了表示食物外,还有一个意思,在形容一个人笑得憨厚可爱的样子的时候。
要是武汉姑娘喊你“欢喜坨”,可不是在骂你哩!说不定呀,是看上你啦。
面窝
对于面窝我,最喜欢的吃法就是就着汤面或者牛肉面吃。
那味道真是绝赞,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 口感丰富,蘸了汤汁后很有味道。
牛肉面/粉
牛肉面真是不用说了,看得我都流口水了,就是我刚刚说到的,再加一个面窝真是爽翻了。
看着厚厚的牛肉!浓浓的汤汁,加点辣子,吊起胃口,又能解除肉和面的腻。
好一个“色香味俱全”!
烧麦
武汉的烧卖与北方的烧麦馅料上没多大区别,不同的是武汉的烧卖很有特色,讲究重油里面放肉丁香菇和笋,还有一绝美调料“黑胡椒”。
由于黑胡椒放的多有点辣,这就使它区别于北方烧麦的香醇,但是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使就使它成为“老武汉”的独家记忆。
糯米包油条
糯米包油条,是江南特色小吃。
这道小吃,是将糯米蒸熟后,平铺撒上炒好的黑芝麻,再将油条放在糯米饭上。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上榨菜、火腿等,然后用糯米饭将油条包住。
独家定制的糯米包油条,每天可以不重样,根本吃不腻呢!
试着随机选料,每一口都是惊喜的感觉,也是很有趣呀!
除了这些武汉独有的小吃,还有一些并非武汉独有,但是在武汉也必不可少的家常餐肴。
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汤包
汤包 “小巧、皮薄、馅大、肉鲜、味美、汤汁充盈、清香利口”。
凉面
每每在吃虾子的季节,再点上一份爽口凉面,真是绝佳的搭配。
锅盔
光谷有一家荆州锅盔,每次都需要排好久的队,味道不要太好的说。
糊米酒
最平民的街头甜品之一:糊米酒。
特别爱喝糊米酒,酸酸甜甜的口感很好,还有美容等功效。
豆腐脑
武汉豆腐脑里不加白糖,不加辣子,而是加了油糯米、虾米、榨菜、酱黄瓜、香菜等等,所以称为什锦豆腐脑。
通常作为早餐供应,一碗下肚,马上赶走了疲惫,朝气满满地迎接新的一天生活。
炸酱面
炸酱面就真的不得了,每次外地朋友来,蔡林记的炸酱面还是需要打个卡的。
配点鸭脖子,再来两碗蛋酒,加点小菜,简直完美。
苕面窝
苕面窝就是用红薯活着面粉做的,油锅里面一炸,脆脆甜甜苏苏的,不要太好吃哈,再配上一杯豆浆,一碗牛肉面,完美。
酸辣粉
绝对的酸酸辣辣的,把面窝往汤里一泡,简直口水流一地。
仅仅上面这些就够来武汉整整吃上一个月了,但这还不是全部。
还有鸭血粉丝汤、蛋饼、炸饺子、馅饼、酱香饼、菲菜盒子、绿豆汤、包子、馍馍等等
武汉虽然不像北上广那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它总有着她所独特的魅力让人驻足,她总是能给人一种市井的烟火气,让人觉得充满生气。
她既古老却又摩登,文艺却又庸俗,生机勃勃却又颓废黯淡。
一座古城,塑造了一部有时代感的电影,更是塑造了一个有人物内核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一起期待电影的上映,也期待跟着胡歌再看武汉城。
那时候,武汉又将是怎样一番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