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养活全世界,我们竟然用了1/3的地、1/2的水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 | 武夷山
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莱斯特·布朗的小册子《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轰动。2024年11月,美国维京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荣休杰出教授、著名环境科学家Vaclav Smil(瓦科拉夫·斯米尔)的新作How to Feed the World:A Factful Guide(本文作者译为“如何养活世界:事实指南”)。布朗的论著是针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提问,斯米尔的这本书是针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答。
作为学者,斯米尔习惯于用数据说话。多年来,他出版了几十部数据丰富的著作。最能体现其风格的著作是Numbers Dont Lie: 71 Stories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Modern World(数字不说谎: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71个故事)。他有一部著作Energy Transitions: History,Requirements,Prospects被译为中文,即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能源转型:数据、历史与未来》。
在《如何养活世界:事实指南》一书中,作者试图回答一些严峻的问题:为什么某些食物生产大国也是营养缺乏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什么食物浪费达到了每人每天1000大卡的荒唐程度,又该如何解决?所有人都成为素食者时还有可能保持健康吗?我们应该成为素食者吗?我们如何供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而不让地球崩溃?
关于食物浪费,作者指出,在西方国家,食物产量很高,相当于每人每天3300大卡,但其中三分之一被浪费了。在英国,垃圾箱里有四分之一的食物是没拆过包装的。
关于素食,斯米尔对鼓吹素食主义转型的人是嗤之以鼻的。他认为,这些人和反农业分子都属于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数据表明,只靠素食,不发展农业,是解决不了全球人口的食物与健康问题的。
本书告诉读者,人类为什么养殖某些动物而不是其他,为什么世人所需的热量只来自区区几种食物,未来人类的食物结构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对食物来自何处的认识有多大偏差,我们的膳食需求如何型范着人类自身,为什么人类的膳食需求会强烈地影响地球的命运。作者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严谨的研究,说明了人类如何才能可持续地生存繁衍下去。
关于食物来自何处,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为,吃的东西不都是出自土地吗?斯米尔说,也对,也不对。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做西红柿沙拉的过程,你切开一个大西红柿,倒上五六勺最喜欢的烹调油。但你能想到吗?种植和运输这个西红柿所需要耗费的能量,与五六勺柴油所含有的能量不相上下!这么大的能源投入才产生那么小的食物热量,是荒唐的。其实斯米尔几年前就举过这个例子,他想说明的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的食物体系是严重依赖于化石燃料的,比如,农用机械、化肥生产、温室大棚建造、冰箱制冷等。
本书第一部分讨论了为什么农业成为供养人类的主导体系、为什么农业产量受制于气候和简单的能量转化方式。其中一章的标题是“哪个更重要,食物还是智能手机?”作者论证说,一定要珍视农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因为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在发达国家,农业对GDP的贡献还不到百分之一,因此无关紧要。斯米尔强调说,要看一个行业的重要性,而不仅是看产值。书的最后讨论了消除目前食物体系顽疾的方案,说明了有机农业之类的新兴运动不足以解决全世界吃饭问题的原因。
斯米尔说,单说生产能力,目前的食物体系足以供养80亿人,可是它又存在着严重的低效和浪费。食物生产体系需要占用全球未被冰雪覆盖土地的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需要占用一大半全球水资源,还排放了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
英国食物史学者安妮·格雷在评论此书时,指出了该书的缺点。她说,本书放眼全球,多半讨论的是美国的情况,对中国的情况也算不吝笔墨,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情况亦有所考察。然而,本书对一些具体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没有深究。例如,关于笼养鸡与放养鸡哪个更应得到发展的大辩论,作者完全没有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