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西历是抄袭的
先看一本古书
革象新书 卷一
元 赵友钦 撰
天道左旋
古人仰观天象,遂知夜久而星移斗转,渐渐不同。昏暮东出者,晓则西坠;昏暮不见者,晓则东升。北天之星虽然旋转,未尝入地,四时皆见其彻夜在天,然其旋转有甚窄者。以衡管窥之,众星无有不转,但有一星旋转最密,循环不出于管中,名曰「纽星」者是也。
古人以旋磨比天,则磨脐比为天之不动处,此即纽星旋转之所,名曰「北极」。【案日右旋成寒暑,月右旋成朔望,五星右旋成伏见,经星右旋成岁差,其理一也。又皆随大气运之而左,以成东出西没之象。经星之右旋甚微,故昔人不觉,遂以左旋之天归之经星耳。北极乃左旋之枢,步算家谓之不动处。贾逵、张衡、蔡邕、王蕃、陆绩皆以纽星为不动处。梁祖暅之测纽星离不动处一度有奇,元郭守敬测离三度有奇矣。】亦犹车轮之轴瓣,瓜之攒顶也。
复观南天,虽无彻夜见者,但比东西星宿旋转则不甚远。由是而推,乃是南北俱各有极。北极在地平之上,南极在地平之下。今比北极为瓜之联蔓处,南极为瓜之有花处,东西旋转最广之所,比乎瓜之腰围。北极傍虽然旋转,常在于天;南极侧近虽然旋转,不出于地。
如是则知地在天内。天如鸡子,地如中黄。然鸡子形不正圆,古人非以天形相肖而比之,但喻天包地外而已。以此观之,天如蹴毬,内盛半毬之水,水上浮一木板,比似人间地平。板上杂置微细之物,比如万类蹴毬,虽圆转不已,板上之物俱不觉知。
谓天体转旋者,天非可见其体,因众星出没于东西,管辖于两极,有常度,无停机,遂即星所附丽,拟以为天之体耳。
日至之景
古者因见天暑而日高近北,天寒而日低近南,遂立表木以测其长短之景。东出西没之时,表景最长;日正中天,表景最短。若以四时验之,中昼之景渐短,逐日不同。
乃以中昼表景极短之日为夏至,中昼表景极长之日为冬至。中昼之景所以短者,盖日近北而高;所以长者,盖日近南而低。
日高则行天必久而昼长,昼长则人间阳气积多而暑;日低则行天不久而昼短,昼短则人间阳气渐少而寒。
【案周髀算经:夏至日值内衡,冬至日值外衡,春秋分日值中衡。地在天之中央,周圆皆应天度。人居地面,目之四望成地平,而中土近内衡之下,地平与内衡相际于寅戌,与外衡相际于辰申,故夏永而冬短。此以高低言,其说殊疏。又日气常下行,火气常上行,相应之义也。夏至日行近中土之天顶,盛阳下行,故暑犹近火之焰也。冬至日行远中土之天顶,侧照则力减,故寒犹远于火之焰也。此专以气积言,其说亦疏。】
此寒暑因日而变也。
岁序终始
古人以冬至为第一日,逐日记之。第三百六十六日中昼景复最长,是为次年冬至数。夏至亦然,故曰「三百六旬有六日」。二至未定时辰,但以午景验之,似乎皆在午矣。虽云三百六十六日为一期,然第一日午中,数至第三百六十六日午中,只满三百六十五日。比似初一日午中,数至初六日午中,只满五日也。积二期满七百三十日,积三期满一千九十五日,积四期满一千四百六十日。
第一日为第一冬至,第三百六十六日为第二冬至,第七百三十一日为第三冬至,第一千九十六日为第四冬至,第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为第五冬至。五次冬至只得四期满一千四百六十日。然古人于第一千四百六十一日测午景,尚未极长,第一千四百六十二日才是冬至。如此则四期之日满一千四百六十一,每年三百六十五日有余,积四年之余,总多一日。一日十二时,四分之,则每年有三时为余数。古人谓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盖将一日分与四年为余数,每年得四分之一也。
【案古法每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约计大致耳。太初法大于四分日之一,以后诸家推步,皆不及四分日之一。】
一日既作四分,则当定二至之时辰。然二至时辰难必其的,当酌量拟度以定之耳。
闰定四时
古人测验得月圆一次,不及三十日,止是二十九日有余。十九年积六千九百三十九日,余九时。数内月圆二百三十五次。
置立铜壶木箭漏水之法,其水渐次消长,则其箭渐次浮沉。箭在分为百刻,沉浮一次,是为一日。刻者,刊之于箭也。一时八刻有余,三时总二十五刻。如是则每年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也。十九年积六千九百三十九日七十五刻,均作二百三十五朔,每朔计二十九日五十三刻有奇,其余数均分不尽。
若将一箭百刻变为二百三十五画,而如总朔之数,则每朔得二十九日,余一百二十四画,尚有余数均分不尽,遂将已分之画又复细分为四,如是则一日百刻变为九百四十画,每朔该二十九画矣。所以四其二百三十五者,盖每年有余数四之一,其四之一细为二百三十五画,而如总朔之数,则一日该九百四十画,方可均而无余。
以九百四十名为日法,每年三百六十五日,余二百三十五画,乃九百四十之二百三十五,此数即是每年余数四之一。每朔二十九日,其余亦云九百四十之四百九十九。若以整数二十九日亦分细画,则每朔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画。
每年三百六十五日有余,均分作二十四气,每气计一十五日,余二百五画六十二秒半,此盖又以一画细为百秒也。两气计三十日四百一十一画,余二十五秒,是为一节。
若一朔比之相较八百五十二画二十五秒,名曰一月之闰数。一节三十日有余,其余数四百一十一画二十五秒,名曰气盈。一朔不及三十日,是三十日内有亏,乃亏四百四十一画,名曰朔虚。并气盈、朔虚之数,得八百五十二画二十五秒,即一月之闰数也。
每年十二月,共计闰数一万二百二十七画。积十九年,共计闰数一十九万四千三百一十三画。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画闰为一朔,则该七闰无余。月光晦而复苏为朔,朔在本日四百四十画以前者,则第三十日为后朔。朔在四百四十一画以后者,则第三十一日为后朔。所以然者,盖画少是本日早时,虽加一朔之数,后朔止是第三十日内;画多是本日晚时,既加一朔之数,则后朔在第三十一日矣。后朔在第三十日者,本朔只领得二十九日,谓之月小。后朔在第三十一日者,本朔方领得三十日,谓之「月大」。则干名与后朔同,月小则不同矣。月朔时刻,非可以真知其数,乃酌量拟度,权定于本日之刻画耳。每年二十四气,于内十二节气,十二中气。
十九年之内,中气有二百二十八。若一朔之内置一中气,则七朔无中气者是闰。有正月中气者为正月,有二月中气者为二月,他月皆然。若是,则闰月必无中气矣。年有闰月者十三朔,无者十二朔。
古人以十九年为一章,初年甲子日子时朔旦冬至在岁次甲,谓之「至朔同日。第二十年为第二章首,复得至朔同日,然非甲子之日,先期夜半,乃癸卯日酉时。第三十九年为第三章首,复得至朔同日,乃是癸未日午时。第五十八年为第四章首,复得至朔同日,乃是癸亥日卯时。第七十七年至朔又复同日,乃癸卯日子时。因其至朔同在夜半,与第一章初年同,遂以七十六年名一蔀。
蔀者,以至朔同在夜半,蔀蔽昧之时也。第七十七年为第二蔀首,每蔀四章。其第七十七年亦曰第一章首,每章甲子差三十九日九时,总四章共差一百五十九日。于内甲子整数两周,除一百二十日,每蔀只差三十九日。
总二十蔀,名曰一纪,总差七百八十日。计甲子十三个周,整数无余,乃无差。如是则一纪总一千五百二十年,必然至朔同于甲子日之先期夜半,但非甲子岁首。总三纪积四千五百六十年,至朔同于甲子日之先期夜半,又在甲子岁首,总会如初,名曰一元。
一元之内,岁次甲子者七十六,与蔀年同积一百六十六万五千五百四十日。日为甲子者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其数与每朔之积画相同。一蔀之内,积日亦同此数。盖一元有六十蔀也。日法九百四十,故九百四十朔为一蔀。
在昔黄帝命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车区占星气,伶伦制律吕,容成总斯六术而造历,即此历数也。」自黄帝调历,以至汉前诸历,虽推步而先后其气朔,然数之多少短长,犹未增减。在后渐渐增减之,以至于今,益加详密矣。
天周岁终
古人仰观天象,见众星昏晓出没,乃知天体每日运转一周。然众星昏见,四时渐渐不同。
唐虞之时,日永则心宿当南方正午之位,心宿三星中赤者名曰大火,故曰日永星火。日短则昴宿当午位。春中则张、翼之类当午位,南方七宿配朱雀,故曰日中星鸟。秋中则虚宿当午位,岁岁皆然。
古人因见四时昏晓之中星不同,乃知太阳所躔渐异,岁终而中星复旧,是太阳亦复旧,而行天一周矣。
每年三百六十五日余四之一,故亦以周天分为三百六十五度余四之一。岁数与天数相同,故曰天周岁终。太阳一日行一度分寸尺丈引,名曰五度分天为度者,亦是度量之义,似乎以太阳为尺,其一度即日圆之径数也。
【案古字度渡通用。度者,行而过之之名,以日右旋一昼夜所过即为一度。故后汉书云:「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古法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因定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此所言殊。夫命度之意】
于日行之道,定二十八宿之名,宿之星数多寡不等,各就其数内定一点为距星。距者,隔越之义。乃以此二十八点距星为各宿之界,各宿度数由此而分。且如南斗从柄而起,以第三点为距,前二点及为距之半点,未离于箕,而尚属于箕,余三点半方在本宿度内。然本宿之星数少,所占乃有二十余度者。盖斗牛之间,又有建星等类,不在玄武七宿之数,就附于斗,所以斗星虽少,而占度却多,他宿亦犹是也。
及观太阴所躔,昏晓渐异,见其移六七度,遂知一日之内,月行十三度有奇。
月与日同躔之时,谓之合朔。月与日对,光满匡廓,两轮相望,名曰望。近一远三,月体黑白各半,似乎张弦之弓,名曰弦。月行及日,光尽体伏,名曰晦。此晦、朔望之名义。十九年为一章之内,太阳在天一十九周,太阴在天二百五十四周,于月周之数减去日周,则为二百三十五朔。十九日之内,太阳行十九度,太阴行二百五十四度,与十九年周天之数相同。以二百五十四度于十九,则知太阴每日行十三度余十九之七,每年行十三周十九之七,每日太阴远太阳十二度十九之七,每年太阴太阳十二周余十九之七,故每年之日月合十二朔余十九之七为闰,积十九年七闰也。
一朔之内,太阳行二十九度余九百四十之四百九十九,太阴行一周外,余数与太阳同。太阴一周止该二十日余三百二画有奇。旧云「天道左旋,日月右转」,盖谓日月附著天体,天虽一昼夜而周,太阳于天止移一度,太阴则移十三度有奇。在后推测,却是日月与天道相远而不附于天。如此,则是太阳每日周地一遍,每年总计三百六十五周余四之一。天多过一度,则亦是每日周地三百六十六度余四之一。太阳每日不及天运一度,太阴每日与太阳相去十二度余十九之七,却是日速月迟。
由是观之,日月右旋之说,乃历家用逆推之术,取其简省筹策耳。
日月相会为朔。朔者,月终而复始也。月迟日速,历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画而复同度。
今以良驽二马比之,日比良马,月比驽马,一度比之一里,日月绕地一周,比似马之循环封疆一遍。每里分为十九段,每段为小尺。良马每日周遭一次,计行三百六十五里四段七十五尺;驽马每日不及一周遭,止行三百五十二里十六段七十五尺,较迟一十二里七段,即所谓「不及十二度十九之七」也。以段计之,每日渐多二百三十五段;以尺计之,每日渐多二万三千五百尺,每画渐多二十五尺。良驽一处同时发程,乍分先后,不甚相远。历一十四日七百一十九画半,良驽相距半周遭,又历此数,总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画,驽不及良一周遭,二马复同一处矣。此即一朔之喻。
次朔而复相会,不会于元所相会九百四十次方于元所相会,乃一蔀之数也。古人又云「天与日会」者,天体每日绕地而行三百六十六度余四之一,太阳每日绕地一周,计三百六十五度余四之一。
天不可知其体,但以经星言之,天速日迟,每日不及一度,一年而不及一周,则日复旧躔,故曰「天与日会」。亦可以良驽二马比之,兹不赘。
【案:天左旋,其枢名北极,亦名赤极;日右旋,其枢名黄极。经星亦右旋,宗黄极以成岁差。故春分黄赤道之交,古在赤道外之星,今移而入赤道内;秋分黄赤道之交,古在赤道内之星,今移而出赤道外。此云天体不可知,但以经星言之,谬也。左旋乃东西旋,一准乎赤道而宗赤极;右旋乃南北旋,日与经星皆准乎黄道而宗黄极。月五星各行一道,各宗一极。月曰白道、白极,五星之道与极,各以其星名之。此用后儒附会之说,不知左旋论东西,不论南北,右旋论南北,不论东西,截然殊致,非用逆推之术简省筹策也。】
十九年则天与日会,而月亦会,是为一章之数,但非子时相会。若四章为一蔀,则日月皆与天会于夜半,皆在地平之下,乃日月与天地四者俱会也。此云「良驽九百四十会而方会元所」者,以九百四十会比一蔀之朔会于元所,比日月之与地会。此止比日月与地会,而不比天会,故不喻及一章之数。
历法改革
一阳生于子中,才交冬至,已属次年。盖冬至日极于南,却转而北,午景极长,渐改而短,亦犹夜以后属次日,界于子时正中。世间人事,一日始于天晓,一年始于建寅之月,故古者以建寅之月为正。如此,则子、丑两月,虽属次年,纪历则犹在旧岁,谓之敬授人时。即今月蚀,夜半后虽近晓,亦止以当夜言之,与子、丑两月尚作旧年相似。三统之说,谓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先儒考索,乃知商、周二代,虽以子、丑为分颁授时之首,而月数未尝改易。
【案左传昭公十七年,梓慎曰:「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乃月数改易之明证。此用后儒附会之说,谬也。】
至于历法,则因气朔有差,后世累改,由古及今,六十余历矣。周衰之时,司天失职。汉太初历粗为可取,然犹疏略未密。唐一行作大衍历,当时以为密矣,以今观之,犹自甚疏。盖岁浅则差少未觉久而积差渐多,不容不改。要当随时测验,以求天数之真。星分棋布,
天体如圆瓜,古人分为十二次,乃似瓜有十二瓣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余四之一,均作十二分,则一瓣计三十度四十三分七十五秒。度度皆辐辏于南北极,如是则其度敛尖于两端,最广处在于瓜之腰一围,名曰赤道。其度在赤道者,正得一度之广。
去赤道远者,渐远渐狭,虽有一度之名,寔为无腰围一度之广矣。各度皆以二十八宿之距星纪数,谓之经度。古人又谓天体如弹丸,东西南北相距皆然。东西分经,则南北亦当分纬,纬度皆以北极相去远近为数,亦是三百六十五度余四之一。
两极相距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五十秒。赤道横分两极与极相远各九十一度三十一分二十五秒。
天顶名曰嵩高,北极偏于嵩高而北者五十五度有奇,赤道则斜倚在嵩高之南三十六度。盖北极既偏于嵩高之北,南极既偏于地中之南,所以赤道不得不斜倚于南也。赤道虽倚南,于东西两傍犹在卯酉正位。
由是观之,所谓「天如弹丸」者,得其圆象之似;所谓「天如倚盖」者,但以言其盖顶斜倚而辐辏;所谓「天如鸡子」者,喻其天包地外而已。
日道岁差
日行不由赤道,昼永在赤道北,昼短在赤道南,其道别名黄道。
黄道之与赤道,似乎两环交差。
且以冬至为始言之,太阳当时在赤道之南,横距赤道二十三度九十分,从冬至后行渐近北,迆逦向于赤道。及乎仲春之时,斜去冬至躔九十一度有奇,则在赤道之交矣。过交入赤道北,斜去九十一度有奇。及于夏至躔,则又与赤道远,最近于北,横距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从此渐渐转南,非由故道,乃一环而循,历两边亦向赤道。及乎仲秋,交于赤道,已斜去夏至躔九十一度有奇,非春中之交,乃相对处耳。过出赤道南,斜去赤道九十一度有奇。及乎冬至,又躔元度,故曰天周岁终。
尧典云「日短星昴」者,乃仲冬昴宿昏见于午方,昏时若昴宿正南,则知日躔虚宿。
何以言之?正东之方名曰卯位,正西之方名曰酉位,日正南处名曰午位,一日十二时,太阳历过十二位,乃定方也。
天以各宿经度分为十二次,乃动体也。动者无常位,名曰天盘;定方有常位,名曰地盘。仲冬太阳在虚宿,虚属天盘子,酉时太阳在酉方,此际天盘子加地盘酉,子加酉则酉必加午。昴宿属天盘酉,故昏见于正南。
汉作太初历,推步得冬至日在牵牛之初。今之授时历,推步日躔当至元冬至,乃在箕九度二十二分一十八秒。
以汉武时较帝尧时,已差一二十度。当时唐都、洛下闳但拟八百年差一度,虽知有差,尚自疏略。
晋虞喜不用天周岁终之术,谓天度与岁日数殊,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始将天体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余,岁策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乃四分之一不足。一年差二分,五十年差一度。
宋何承天以为岁差太速,改为百年差一度,周天作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周岁作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隋刘焯又从而酌中,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一行以八十三年差一度。自后诸历各各不同,宋历多在七十五度左右。
统天历谓周天赤道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百年差一度半。然又谓周岁渐渐不同,上古岁策多,后世岁策少,如此则上古岁差少,后世岁差多。当今历法仿之,立加减岁策之法,上考往古,百年加一秒;下验将来,百岁减一秒。至元辛巳,行用至今,秒数尚作二十五,犹未减也。
三代以前,未有岁差之术,晋、宋而后,虽立岁差之术,时或议论不定。李淳风犹自执说无差,谓冬至常躔斗十三度。
至一行作大衍历而后论定,以后必立岁差。岁差之法虽立,然差数岁岁如一,于前加后减之法,犹自未知。今则知加减矣,若欲测其加减亲切之数,非岁久曷能知之?
【案:岁差由于经星右旋,此考冬至日躔某宿几度几分之一事。至授时法立加减,谓之岁实消长,与恒气冬至、定气冬至为一事,知定气之故,则不必言消长矣。二事各殊,绝不相涉,合而论之,殊疏。】
授时历以赤道分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四秒,周天分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相较一十一秒者,盖黄道一周同于岁策,止计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有似周天尚未足一分五十秒,是谓岁差。其一分五十秒不在瓜之腰围,横距赤道二十四度,敛而狭之,止广一分三十九秒,以此一分三十九秒并入岁周,故云黄道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六十四秒。
黄道虽是岁差,冬夏二至日躔必然横距赤道二十四度,黄道岁岁不由旧路差移一分有余,斜络于二十八宿度之间,岁久则遍满而无非行过之所矣。
今人斜卷麻苧之絘,周遭往返,非复故处,丝渐移,重复缠络而成团者,名曰絘团,以喻此理最切。
【案:赤道为天之中带,如瓜之腰围,黄道斜交于赤道,半在赤道南,半在赤道北,最远距赤道二十余度。冬至最南,夏至最北,相距四十余度。冬至后自南敛北,夏至后自北发南。日发敛于四十余度之间,右旋适一周而成岁,于黄道本无纤微之差,使发敛未终,则未成岁矣。一岁之日躔起冬至,复值其起处,而列宿部星则稍移而前,积至六七十年差一度,是星右旋离最南一度,非日躔黄道未至最南一度也。唐一行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其所谓天,指列宿之天,所谓岁,指日躔黄道,分而二之是也。然立法乃减岁余益天周,谓岁周不及天周,非也。此仍一行诸人之谬,而言黄道岁岁不由旧路,尤足滋惑。】
唐虞之时,冬至日躔子,夏至日躔午,春分日躔卯,秋分日躔酉。至今未及四千年,冬至日已躔寅,夏至日已躔申,春秋二分巳躔巳亥,计其岁差,已退四五十度矣。由是观之,后万余年,冬至日反躔午,夏至日反躔子,春卯秋酉亦各互易。若周遭而复于旧躔,当在二三万年间。逆而推之,帝尧以前亦必如是,此决然之理也。
北斗有柄,常指天盘卯辰间。唐虞之际,冬至太阳躔虚,昏见时,天盘卯辰间加于地盘子,故十一月以斗柄指子为说。天旋一昼夜而周,酉末戌初则指丑矣。斗、牛、女、虚、危、室、壁,北天七宿也,三冬太阳躔之,故曰「日在北陆」。
今则岁差,太阳冬至已躔箕属寅,冬至后日方躔斗。如此则季冬日在北陆,冬至已前尚在东陆也。冬至昏见时,太阳随天盘寅以加地盘申酉界畔,其天盘卯辰之间却加地盘戌,仰观斗柄指戌而不指子矣。今人于十一月犹以斗柄指子为说,是未知岁差者也。
然天体于一时转一位,戌末亥初却仍指子,但不可言初昏指耳。夫日躔既已岁差,则昏旦亦差。唐虞初昏,乃今戌亥之时,在后仲冬日差在卯,则斗柄夜半指子;差在午,则平旦指子;差在酉,则日中方指子。谓「闰月指两辰之间」者,可发一笑欤。
黄道损益
子正玄枵中于虚七度,赤道均分周天宿度十二次,各三十度四十三分七十五秒,是将子中为的,而分之黄道宿度与赤道宿度有多寡之不同,各次之黄道宿度亦不等。所以然者,冬夏二至之日,黄道平近于两极,其度敛狭,每度约得十之九。春秋二分斜行赤道之交,赤道所在度既广而又斜行,每度十有一矣。四立之日度在酌中处,其余渐广狭迆逦而推。今之授时历步得冬至日躔箕宿,以此寅申度数最少,巳亥度数最多,其余则多寡稍近。
中国的历法,早在宋元之时,就将日、月、星辰的轨迹记录清楚,早西方几百年。
每一个朔望月的时间为:二十九日余九百四十之四百九十九,即29+499 /940=29.530851天,(近代平均值为29.53059)。
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 即 356.2425天,(近代测量为365.2422天)。
一个节气为: 一十五日,余二百五画六十二秒半,即15+205.62/940=15.2187天。
两气计三十日四百一十一画,余二十五秒,是为一节。即30+411.25/940=30.437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