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是年轻人适应不了白酒,白酒绝对是当今时代顶级的工业产品之一
【本文由“随寓而安”推荐,来自《总编喝白酒吗?中国白酒为什么很难国际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495930672905
很简单,
1、因为中国白酒自成一体。
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种类多样
丰富的酯类赋予了中国白酒丰富的口感和香型,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六大蒸馏酒中,唯有中国白酒是难以与其他酒类、果汁等勾兑饮用的,那样做只会破坏白酒本身的口感。
对于习惯于喝调制酒的外国人而言,中国白酒难以勾兑调制饮用,不受欢迎是正常的。
2、饮食习惯。
西方饮食缺乏中式的精细加工,食物本身尤其是肉类食物,会更多的保留原先的血腥味——高情商的说法叫原汁原味——令人难以入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杀口力强的酒类,或者是如伏特加那样反复过滤最后只剩下水和酒精的,或者是经过了各种调制的饮用酒,借以去除或掩盖异味。
中餐则不然,如果吃中餐配西式白酒,反而会导致要么过于辛辣刺激要么酒味太重从而无法品尝菜肴本身的味道。事实上,如果楼主能在中国多走一走就会发现,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习惯不同,所配套的酒类也不一样,比如川贵一带饮食偏重口,相应浓香型、酱香型这种香气馥郁浓烈的白酒就流行,而安徽一带口味相对清淡,清香型、淡香型更加流行,江浙一带口味更是清淡偏甜,连白酒都不太流行,更喜欢喝黄酒。
这个答案目前看是回复里最有专业性的,懂白酒的客观分析。赘述一点个人观点给其他不了解白酒的朋友:不要把白酒当成手工业产品。白酒早已经是现代化、标准化、批量化、有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而且还是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是发酵工艺、蒸馏工艺、勾兑工艺的集合产物。白酒要批量化生产,还要能保证其产品稳定性,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矩阵、口味进行及时调整。国人很多还没意识到,现代白酒是中国人给全世界的食品、饮料产业的巨大贡献。
之所以很多人没意识到,是因为
①白酒受众群体有局限性(这又牵连到白酒的应用场景相对单一)。
②真正懂白酒的认知群体更加局限,甚至很多喝酒的人都不懂白酒。
这导致白酒的传播和扩散仅能通过特定场景(上午聚餐或家庭聚餐)、稀疏的认知人群。
简单总结,白酒是有门槛的,即便中国人,都有很多对白酒存在各种误解和错误认知,更不要提外国人了。
想要白酒走出去,要么靠强势文化去影响外国人形成文化崇拜和模仿,要么就是得降低白酒的认知门槛,把白酒的基本知识真正普及,或者靠丰富产品矩阵,在嫡系产品之外,尝试酒类产品创新,丰富白酒生态,做适合边缘受众+多元化场景的低度、果味等酒类产品。形成白酒的受众圈层,逐步培育潜在的白酒受众,降低白酒的高门槛。
另外在聊聊现在有个流行的观点,说是90后、00后喜欢其他饮料,不喜欢白酒了,用这个解释目前几个主流的酒类产品价格崩溃下降,公司股价下降。
这个观点我不完全否定,但是个人对这种现象有其他的看法和解释。我觉得当前这种现象有更深层的原因: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新的就业形态,导致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又经历了餐饮形态的变化(快餐化、外卖化)。
与此同时,城市家庭相较于曾经的中国农村家庭,进一步原子化,就业形势也由于灵活就业等方式,导致以往大量的家庭聚餐、商务宴请等场景是越来越少了。特别是近几年,灵活就业这一新形势相较于以往的就业形势,从趋势上有结构性转变。
结合前文所述白酒的高门槛特性,尤其是场景单一,白酒销量下降就可以理解了。新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缺少聚餐场景。但是我不认为是年轻人适应不了白酒口味这一观点,我仍然认为只要将白酒的知识和特性进行普及,无法接受白酒的会是少数,甚至,在了解白酒基本知识后主动对白酒产生兴趣的可能会是多数。
因为白酒厚重的文化背景、丰富的技术含量、复杂且精湛的工艺路线、标准化且稳定的产品特性,绝对是当今时代顶级的工业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