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力量能够打破以色列在中东的优势?
大家好,我是《地图里的人类史》、《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三国》等书的作者温骏轩。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力量能够打破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优势
以色列出于报复哈马斯发动恐怖袭击,而展开的加沙战争已经持续了一年多,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进攻也已经展开了整整两个月。就目前的情况看整个战事已经趋近尾声,随着哈马斯和真主党高级领导人一个个被斩首,以色列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是时候复盘一下中东的战争史。看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有没有力量能够改变以色列已经维持了那么多年的军事优势了。
1
只能由阿拉伯人来扛的中东战争
作为全球风暴中心,中东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出镜率可谓是最高的。这个板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没有可能整合成一个政治联盟,但一举一动却足以影响全球地缘政治走向。
这首先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决定的。中东地区的基本地缘格局可以用“中东五方”来概括。东、南、西、北四个角是四个地区大国,分别是地跨中亚、西亚的伊朗;控制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特;位于北非的埃及;以及有部分领土位于欧洲,一心想加入欧盟的土耳其。
四个地区大国中间包夹的则是著名的新月沃地,覆盖以色列(包含尚未真正立国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几个国家全境,以及约旦部分领土。整个地区地跨欧亚非三洲,西连地中海、东临印度洋,中间还挖通了苏伊士运河。
除了地缘位置以外,中东还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思蓝教三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争夺的圣城耶路撒冷,更是三教圣地。再加上波斯湾那无论在质量还是储量上,都位居全球第一的石油资源,中东地区成为各方施加影响力的焦点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中东国家来说,复杂的地缘结构、大国的关注,为之带来了无尽的战争。自1948年以来,这片土地上共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这次则可以算是第六次中东战争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中东地区在此前只发生过五次战争,所谓的中东战争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方总是以色列,另一方面则是反对以色列的阿拉伯力量。
至于同样位于中东的土耳其和伊朗两个地区大国,虽然非常热衷于拿巴以问题来彰显自己在伊思蓝世界的存在感,真主党和哈马斯背后的大哥是伊朗也不是秘密,但这两个非阿拉伯国家直接下场和以色列开战的可能性却趋近于零。就像谁都知道美国是以色列背后的大哥,但在中东地区,除非有国家威胁到波斯湾的石油安全、破坏石油美元的存在基础,美国才会直接出兵下场。当年美国针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发动的两起战争(1990年海湾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便是基于这个原则开启的。
换而言之,阿拉伯人可以寻求神秘力量给予自己战略支援,但下场打仗的事只能靠自己。只不过打归打,具体谁上场打却又是不一定的。
如果说尚未定性的第六次中东战争,与前五次战争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前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对手都是阿拉伯国家的国防军,而这一次的对手哈马斯和真主党,则是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政治武装之一。在以色列看来巴斯斯坦并不是一个国家,同时哈马斯和真主党武装又都是其认定的恐怖组织,因此这一年多的战事并不是一场国家战争,而属于反恐战争的性质。
以色列怎么定性并不重要,就像俄乌之间的那场战争叫不叫“特别军事行动”,都无法掩盖俄罗斯在他国领土上发动了一场战争的事实一样。真正重要的是自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可以说是越打越强。以至于以色列最后一次与阿拉伯国家的国防军发生正面战争,还是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第六次中东战争由两个以火箭弹为主武器的武装组织,用非对称战争的手段,甚至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来对抗以色列,不得不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悲哀。
2
中东战争因何而起
先来梳理下战争爆发的背景。
战争的起因是1947年联合国大国通过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鉴于犹太人在二战前所遭遇的苦难,阿拉伯人对其想有个国家这件事本身并没有意见,有意见的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用沙特开国君主伊本·沙特的话说就是“谁迫害犹太人,就从谁的领土上划出一块给犹太人
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是犹太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梦想,在他们看这,这片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土地,是上帝给予他们的“应许之地”,这次机会那么好,肯定是要抓住的。
需要指出的是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原本并不是阿拉伯人或者伊思蓝世界的专属。公元前10世纪初,古希伯莱人君主所罗门王,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在他死后这个王国分裂为了北边的以色列王国及南边的犹太王国。当然的希伯莱人一共分为十二个支派,其中十个支派在以色列国、两个支派在犹太国。
这个正处在亚非交汇处的位置,不可避免的会被周边大国所觊觎。先是在公元前8世纪,以色列王国为亚述帝国所灭;后是在公元前6世纪,犹太王国也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了。区别在于,以色列王国这十个支系被征服后,因亚述人的残酷统治消失了;犹太王国这两个支系虽然被整体迁到巴比伦城做了60年奴隶,最终却在波斯帝国崛起后,幸运的被居鲁士大帝解救并放回故土。这也是为什么,古希伯莱人现在被称之为犹太人。
鉴于犹太人的存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这片土地建制的行省本来是被命名为“犹太行省”的。后来因为犹太人总是起义,罗马皇帝哈德良就把名字改成了巴勒斯坦,并与叙利亚合并为新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行省”。
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说,以色列联合王国是他们的政治源头,所以建国时选择了用以色列这个国名。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则自然的选择了继承巴勒斯坦这个名字。
由于反抗罗马,绝大多数犹太人在罗马征服时期都被迫外迁,其中大多又散布在欧洲。值得一提的是,西迁欧洲的突厥部落于公元7世纪-9世纪,在东欧草原建立了“可萨帝国”。由于需要同时和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和依托伊思蓝教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做生意,可萨人在公元8世纪中叶选择了以犹太教立国。
这无疑大大壮大了犹太人的人口基数,使得东欧尤其是前苏联地区,成为了以色列最主要的移民源。同时从种族属性上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融合,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实际上都已经算是欧洲人了。事实上,为了维持民族人口,犹太人在寄居全球各地时,还将父系传承变更为了母系传承。这意味着无论一个孩子的父亲是谁,只要他的母亲是犹太人,他就是犹太人。当然,如果这个孩子固执的选择不信仰犹太教,那肯定也只能算拥有犹太血统。因此犹太人实际是需要血统和宗教双重认定的民族。
犹太人虽然被迫离开了自己心目中的应许之地,但还是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基督教就是在犹太教教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简单点说,犹太人认为他们那种只信仰一个神的宗教,只能属于犹太民族。而耶稣基督则认为,这么好的教义应该属于全人类。所以犹太教的圣经也被以《旧约》之名成为了基督教经典,多出来的《新约》则是记录了耶稣和他弟子的言行。
从这个角度说,犹太教是一神教1.0版本,基督教是2.0S版本。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纪初创建的伊思蓝教则是3.0版本。3.0版本的一神教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迅速帮助原本只能在沙漠中游牧和做点中间商生意的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亚非的阿拉伯帝国,并将生活在从新月沃地到北非的这片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民族(比如古埃及人)都融合成了阿拉伯人。
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后,成为了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错误的选择了与德国结盟,奥斯曼帝国被迫解体。英国和法国则以胜利者的身份,开始经略阿拉伯地区。事实上早在一战之前,埃及以西的利比亚等国,就已经成为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殖民地。一战则让埃及、沙特等隶属中东的阿拉伯地区,正式脱离了土耳其人的统治。
鉴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以及犹太人因为善于经商而在西方取得了一定话语权,犹太复国主义在19世纪末兴起,1878年,第一个犹太人建立的大型农业移民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成。英国在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后,意识到这些已经成为欧洲人的犹太移民,可以成为自己将来左右阿拉伯地区政局的抓手,因此也乐于推进这件事。
1917年,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同盟主席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表示英国政府“赞同地看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史称“贝尔福宣言”。1922年,英国则以约旦河为界,将约旦河以西定为犹太人居民区;以东则为阿拉伯居住区。后者形成了现在的约旦王国。
然而巴勒斯坦地区的绝大部分,尤其是耶路撒冷都是在约旦河以西地区的,英国人这种做法明显是在偏向犹太人。加上阿拉伯人在此已经世居了上千年,所以可想而之双方必然会冲突不断。
其实当时想利用犹太人的不只有英国人。比如日本就在1934年搞了个“河豚鱼计划”,在欧洲因为纳粹德国掀起反犹浪潮的情况下,吸引欧洲犹太人移民东北,用他们的财富提振东北经济。虽然因为日德在1940年结成轴心国联盟,日本这一计划没有推进,但日本也没有针对犹太人做什么。
德国掀起的反犹太浪潮进一步改变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大量欧洲犹太人逃入巴勒斯坦地区,提升了犹太人在这一地区的占比(1940年时达到了30%)。不过阿拉伯人依然占据了多数。
这种混杂状态,使得1947年的巴以分治方案中,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时获得了在约旦河以西地区的建国权。其中犹太人得到了55%的土地,阿拉伯人得到了45%的土地。耶路撒冷则为双方共有的国际城市。同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土地各自又都分为三块,需要通过共同通道连接。
这样的格局,双方能够共存才是怪事。
3
谁在决定五次中东战争的胜负
以色列的人口是975万(2023年),而覆盖北非、阿拉伯半岛及新月沃地的阿拉伯世界,人口则高达3.4亿左右。即便只统计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口,数量也差不多有两亿了。被以色列打到40多年来,都没有阿拉伯国家敢于正面硬刚以色列,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案例。
其中一个原因是阿拉伯地区虽然人口众多,并且有“阿拉伯联盟”(阿盟)这样的组织,但真正能决定战与和的阿拉伯国家,必须与以色列接壤。就像伊朗因为不与以色列接壤,再想通过反以来提升自己的威望,也得在以色列周边国家找代理人一样。
当然,以色列是个沿海国家,理论上任何一个拥有海军的国家也可以直接对其发起进攻。只不过这一直是欧美海洋国家才有实力做的事。如果有一天土耳其要是能像当年的奥斯曼帝国那样控制东地中海,倒是可以这样一试。至于阿拉伯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没有从海上打击以色列的可能。
以色列的阿拉伯邻国一共有四个,包括西南的埃及、东边的约旦、北边的黎巴嫩、东北边的叙利亚,这也意味着以色列要想在这个是非之地生存,要做的就是打服这四个邻国。而未来阿拉伯世界有没有可能在军事上翻一次盘,也得看这四个国家的态度。
让我们先从地缘政治和军事角度复盘一下五次中东战争,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现在这样尴尬的局面。
4
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凌晨,断断续续打到1949年3月结束。这是历次中东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阿拉伯人最有机会获胜的一次。战争从地缘政治角度说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战”;从军事角度说则是“阿拉伯新军PK二战老兵”。
这场战争埃及出兵7000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还有阿拉伯志愿军属性的“阿拉伯解放军”以及巴勒斯坦本土领袖侯塞尼搞的“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3万人。
埃及、约旦、伊拉克的军队是英国人训练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则是法国人训练的。战争的第一阶段,以色列国防军还未正式成型,甚至还在为购买武器而发愁,所以阿拉伯联军在开战时取得了大胜。不过阿拉伯联军内部其实也是有矛盾的。埃及的想法则是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哈希姆家族出身的约旦王室,则希望吞并巴勒斯坦地区。
这里要说下哈希姆家族的情况。哈希姆家族是穆汗默德所属的家族,这一出身使之成为了阿拉伯世界最尊贵的家族。1916年6月在英国的支持下,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长、麦加大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领导发动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阿拉伯大起义,并宣布建立以麦加、麦地那两座圣城为核心的汉志王国。
1919年,侯赛因·伊本·阿里进一步宣布自己为整个阿拉伯之王,并且将次子阿卜杜勒·伊本·侯赛因派往巴勒斯坦地区、三子费萨尔·伊本·侯赛因派往叙利亚分别建国,长子则留在身边做继承人。1924年,侯赛因·伊本·阿里进一步宣布自己为哈里发,希望能够恢复阿拉伯帝国的荣光。
所谓汉志地区,对应的是现在沙特阿拉伯西部的沿海山地,中东部的沙漠地区则被称之为内志地区。内志当时的统治者为崛起于18世纪中叶的沙特家族。凭借与原教旨性质的瓦哈比派的合作,沙特家族成为了了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带的统治者。血统尊贵的哈希姆家族试图成为所有阿拉伯地区的王,无疑会让沙特家族这样非圣裔家族出身者感到不满。
于是在哈希姆家族宣布要恢复哈里发制度后,沙特家族利用这种不满发动进攻,统一了汉志和内志地区,建立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沙特阿拉伯。同时海湾地区那些游牧部落的酋长们,也随之建立了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等一票君主国,并以沙特为海湾君主国的盟主。
沙特家族能够获胜,也于英国的支持分不开。对于英国来说,一个强大统一的阿拉伯世界显然是其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自任哈里发的侯赛因·伊本·阿里不承认贝尔福宣言,希望把犹太人赶走。相比之下,前往约旦和叙利亚建国的次子和三子,就显得识时务多了。由于承认了贝尔福宣言,侯赛因·伊本·阿里被英国委任为约旦河东岸阿拉伯人的首领(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被英国全部划给犹太人了),并于1946年正式建立约旦王国。
三子费萨尔·伊本·侯赛因一开始在大叙利亚地区(包含叙利亚和黎巴嫩)被拥戴为国王,但大叙利亚地区当时被法国划为了殖民托管地。早已终结君主制的法国人,并不认为需要扶植一个君主来做代理人。于是被驱逐的费萨尔被英国人接到了伊拉克建立“伊拉克王国”。只不过这个哈希姆王国在1958年被伊拉克革命所颠覆。
这也意味着约旦成为了圣裔家族唯一的君主,同时控制的土地既没有圣城又没有石油,吞并巴勒斯坦地区、控制三大圣城中的耶路撒冷,成为圣裔家族对抗沙特家族的最大希望。
然而无论是埃及和约旦,都注定无法通过这次战争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因为当时的英法美苏四国并不愿意以色列就此消失。这事往最深层次说,这四个二战胜利国虽然各自有自己的立场,但都是基督教国家,对于在这片被穆斯林统治了上千年的土地上,出现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代理人的国家有着共同的诉求。就像当初东正教世界和天主教世界,对十字军东征这事都持支持态度一样。
比如以色列在战前到处购买军火,英法美三国因为顾虑阿拉伯人的反应并没有支持(美国甚至下达了武器禁售令)。苏联控制下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犹太人最大的军火来源,在苏联的暗中支持下,包括飞机在内的大量德军遗留军火被售往以色列。出售者甚至还贴心的为以色列飞行员提供了培训。
战争开启之后,在以色列很有可能就此夭折,即便抗过去也可能倒向苏联的情况下。英国断绝了和阿拉伯各国的所有军火交易、撤走了教官,美国也开始向以色列出售轰炸机。以色列军队也从法国得到了他们的第一辆坦克。同时这些代表国际社会的大国,共同出面为以色列争取了四周的停战期。
利用停战期,以色列加紧购买武器,从世界各地召集犹太人,这些共赴国难的犹太人至少包含两万名经验丰富的二战老兵。所有这一切,都让以色列国防军迅速成型,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只不过并没有能够将阿拉伯军队完全赶出巴勒斯坦地区。
最终到战争结束时,埃及军队还控制着加沙地带,约旦则控制着约旦河西岸以及耶路撒冷旧城。
5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革命者与英法以联军的战争
如果说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战,那么第二次中东战争就是埃及的立国之战。由于战争的焦点是苏伊士运河战争,因此又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对埃及和约旦两个主要参战国都造成了重大影响。约旦如愿拿到了约旦河西岸的控制权,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全取耶路撒冷。为了落袋为安,约旦在1950年4月宣布把约旦河西岸并入该国版图,同时将国名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
相比哈希姆家族的得意,英国扶植的埃及法鲁克王朝就有点惨了,英国在战争时的跳反,让法鲁克王朝不得不承担失败的责任。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并要求英国从埃及境内分批撤军。
1956年6月,一个月后的7月26日,埃及政府就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最早是法国与奥斯曼帝国合作开挖,并因此拥有运河运营公司的股份。在英国全面控制埃及的军政之后,法国之于运河的原有权力并没有受到影响。简单点说,苏伊士运河处在英法共管的状态。
运河收归国有不仅意味着经济受损,更意味着英法将失去这条世界最重要海上通道的控制权。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出兵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拉上以色列一起参战。对于以色列来说,同样有足够的参战理由。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不仅不允许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更封锁了埃及与沙特之间的蒂朗海峡。这意味着以色列的船只连近在咫尺的红海也进不了,更别说进入印度洋了。
因此早在1955年,以色列自己就已经制定了入侵西奈半岛的计划。英法愿意一起打,那是再好不过了。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空降部队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空降西奈半岛,拉开了战争的序幕。两天后英、法以埃及拒绝停火,以及英法派军保护运河航运为由,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11月6日,2.2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开始登陆苏伊士运河的塞得港。
这场运河之战,并不符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简单点说,随着二战的结束,英法两国已经不再是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角了。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做法,实际为美苏下一步控制苏伊士运河扫清了障碍。
因此尽管从军事角度说,埃及方面的损失要高于三国联军,尤其是损失了200架飞机(英法损失了50余架飞机),但英法最终在美苏联合施压下被迫撤军,却让新生的埃及共和国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使得这场战争堪称埃及共和国的立国之战。
至于伤亡了1000余人的以色列,却也并非一无所获,埃及控制加沙地带,以及蒂朗海峡所控制的亚喀巴湾沿岸地区,变成了“联合国军”管理区,以色列由此获得了出入红海的自由。
6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中东霸主之战
埃及和以色列虽然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都有所收获,但显然都不太满意。为此双方都在积极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埃及方面于1958年与叙利亚合并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考虑到两国只能吞并巴勒斯坦地区才可能真的把领土连接起来,这一做法自然会让以色列人意识到,战争一定还会到来。
为了将阿拉伯人变成自己的盟友,苏联向新生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提供了军舰、喷气式飞机和T55坦克等先进武器,同时派出了军事顾问团帮助训练部队。在1961年,叙利亚退出了埃及主导的联合共和国后,苏联则继承充当埃及和叙利亚的军事支持者。至于有国王的约旦,则依然倾向于和同样有国王的英国结盟,由英国顾问训练,装备英制武器。
阿拉伯国家的计划是后发制人,以坚固的防御击退以色列的进攻。纳赛尔认为这场战争还会像第二次中东战争时那样,国际舆论会倒向阿拉伯国家,苏联会大力支援阿拉伯国家,而美国也会像第二次中东战争时那样要求以色列撤军,这无疑是阿拉伯军队犯下的最大错误。
实际上,美国和英法站在了以色列一边。美国在战前低价向以色列出售了400多辆坦克、250架新式飞机,同时派遣了1000多名空军人员直接参与指挥。而这也让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创造了空中奇迹。
1967年6月5日,在经过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后,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开战后60个小时,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与此同时,以色列地面部队则同时向埃及、叙利亚、约旦三个方向推进。
由于战争只持续了六天就结束了,这场战争也被称之为“六日战争”。
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的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在埃及方向,以色列不光占领加沙地带,还控制了西奈半岛;原本被约旦占领的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也被以色列夺取。叙利亚方面则损失了与以色列接壤, 同时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还有10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其中大部分被视巴勒斯坦为自己领土的约旦所收留。
7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失败的收复失地之战
对于埃及和叙利亚来说,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失去是不能接受的。失去了西奈半岛,以色列军队就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的东岸;而戈兰高地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直线距离仅50公里。这种情况下,第四次中东战争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筹备必将到来的战争,埃及要求苏联全力为自己提供军援(否则就倒向西方)。尽管苏联认为埃及与以色列如果发生战争,会迫使自己站队,但阿拉伯世界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让苏联不可能无视埃及的要求。为此,苏联不光援助出售了大量先进武器,并派出了超过两万名的军事人员帮助埃及训练军队。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在尽力从西方购买武器。不过由于担心被掌控运河和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报复,美国战前并没有像苏联那样公开全面的援助以色列。
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赎罪日”。埃及特意选择了在这一天发动战争,因此延续20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出于夺回被占领土的共同需求,叙利亚也是直接参战方,选择依靠英国的约旦则置身事外。沙特、科威特、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也使得这场战争,不光是埃及-叙利亚的收复领土之战,更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血耻之战。
然而纵观战争的过程,你会发现这场由以色列硬扛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本质是一场美苏争霸的代理人战争。战争开始后的头两天,由于准备充分,埃及和叙利亚军队的确占据了上风。只是后面谁能取胜,就取决于美苏的支援力度了。
虽然美苏并不愿意看到战事再起,但战争开始之后就只能选边战了。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共向埃及和叙利亚空运了16000吨物资与装备;美国则向以色列空运了28000吨的物资与装备。
无论从数量还是效率上来说,美国的支援都占据了优势。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甚至下达了“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的命令。同时美国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更加优秀。仍以空军为例,战争中以色列方面损失了110余架飞机,埃及和叙利亚的损失则高达440余架。
苏联在埃及与叙利亚的要求下分别对两国展开军援的行动。苏联除了以运输机将装备与物资输送到这两个国家以外,也自部分东欧国家调动装备支援阿拉伯联军的作战。
最终先胜后败的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不得不撤出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在1977年11月,领导这场战争的埃及总统萨达特,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一举动意味着向为阿拉伯联盟领袖的埃及,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1978年美国主导的《戴维营协议》签订。协议要求埃及与以色列必须缔结和约。西奈半岛归还埃及;以色列船只则可在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航行。
对于埃及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苏伊士运河不仅是这个国家地缘政治存在感的象征,更是经济命脉。无论通过战争还是和平的手段,都必须拿回来。哪怕是就此与以色列和解并倒向美国。
只不过对于苏联来说,这意味着埃及不再是自己的盟友,叙利亚自此成为了苏联在中东最重要的抓手。
8
第五次中东战争
尽管一直到1994年,约旦才与以色列建交,但实际自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约旦就已经被打服了。由于约旦这种不够坚决的反以态度,使得约旦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心生不满,甚至策动了对约旦国王的暗杀。这种情况下,被驱逐出境的巴勒斯坦难民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转而选择了进入黎巴嫩境内。由于黎巴嫩境内基督教、什叶派、逊尼派势力呈三足鼎立的状态,这个小国当时长期处于内战状态。不仅为巴勒斯坦难民将黎巴嫩变成反以基地创造了机会,更让一直视黎巴嫩为自己一部分的叙利亚,得以成为黎巴嫩的保护国。
在失去埃及之后,苏联对叙利亚进行了大量军事援助,这些装备尤其是防空导弹有相当一部分被部署在了黎巴嫩。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为由,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以色列空军仍然充当了急先锋。第一天以色列空军就摧毁了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6月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飞机空袭叙军驻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迎战的52架飞机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以色列方面则宣称无一架飞机被击落。
即便如叙利亚和苏联方面所声称的,以色列损失了近20架飞机,战果也是一边倒的。
最终叙利亚军队被迫撤出黎巴嫩,巴勒斯坦解决组织也从代表巴勒斯坦反抗力量的主战派,不得不变成了主和派,并被允许在约旦河西岸建立政府。哈马斯挑起了主战派的大梁,并控制加沙地带不断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与此同时,黎巴嫩真主党也在伊朗的支持下在黎南部成立,取代叙利亚成为了以色列在北线最大的威胁。
9
大国崛起靠海军,小国相争靠空军
回顾所有这些历史,以色列能够称霸中东,说到底就是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而阿拉伯国家的失败,尤其是埃及的认命,说到底就是对自己能否在苏联的支持下战胜以色列,不再抱有希望。从这个角度说,中东战争说是苏联的失败并不为过。
说到底,苏联在冷战时期的战略选择,过于重视战略武器的发展。核武器、洲际导弹成为了研发重心。这使得苏联在常规战争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今的俄乌战争,算是彻底暴露了短板。毕竟之前还可以说是代理人不给力。
这意味着,除非这个世界上接下来有一个国家,拥有在军事上全面挑战美国的实力。否则阿拉伯国家永远不可能战胜以色列。
这个问题甚至可以具体到战斗机这一具体的装备上。几乎每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都占据了压倒性优势。非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空军千里奔袭实施斩首行动的做法,便是不绝于耳。这背后所体现的,则是美国战机的优势。
以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美制三代机——F-16战机来说,空战战场只有一次被法国幻影2000击落的纪录。被其在空战中击落的苏俄战机则至少有60余架。
大国崛起靠海军,因为一个大国必须具备竞逐全球的能力;小国争斗靠空军,毕竟小国的作战对象一般只是邻国以及国内反对者。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如果不想直接出兵干预某国内战,但又想支持其反政府武装时,标准操作是以人道主义为名在其空域划定一个禁飞区。使得政府军无法利用其空中优势。上个月27日,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在幕后力量的支持下,四年来首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攻入阿勒坡。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的第一反应,也是利用空中优势进行压制,以避免反政府武装构筑防线。
当然,叙利亚政府能够撑到现在,说到底也是美国之前没有全力支持。毕竟这片土地地缘结构复杂,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同时也是反美的极端组织。也只有库尔德人,可以让美国放心支持。
不管怎么说,阿拉伯各国都已经意识到美国的强大。中东亦因此成为了美制武器最大的出口地。当初在不得不倒向美国后,埃及成为了最早装备F16战机的国家之一,共有200架出头的数量。以色列空军的主力战机同样是F16,数量也与埃及相当。然而基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在所有外销型号中,埃及空军的F-16战斗机是世界上性能最差的战斗机之一,甚至有传闻,埃及F16飞到埃以边境会自动返还。反观以色列总是有机会优先升级他们的战机。
如果阿拉伯世界有一天要反击以色列,必须还是要埃及来挑头的(加上沙特出钱)。对于自己毫无胜算这件事,埃及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因此虽然倒向美国,但武器采购上却并非全部从美国引进。比如上世纪也从中国买了不少飞机,包括44架歼6;53架歼-7;16架歼教-6;80架K-8教练机,甚至还引入了K8生产线。只不过由于性能落后于时代,除了K8教练机以外,其它飞机早已退出了埃及空军序列。
中国早期战机都是引进苏俄的,而苏俄战机的落后,主要在于航电系统。如今的空战趋势是在超视距解决战斗,机动性能再优越,如果不能更早发现对手也只是活靶子。同样一个基本型号的战机,因为航电的差距都能打出代差来。而航电系统是否先进,又取决于电子工业发达于否。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战机在航电系统上已经拥有了与同代美国战机抗衡甚至领先的实力。春江水暖鸭先知,2024年10月20日,多家埃及媒体报道,国防部长阿卜杜勒·马吉德·萨克尔在内部会议中透露,埃及已签订了从我国采购48架歼-10CE战斗机的协议,总金额超过40亿美元。这款先进的三代机,就是用来替代F16的。
当然,决定未来空中优势的已经变成了五代隐形战机。为此美国也贴心的为盟友们,准备了F35战机的外销款。目前以色列空军已经购买了约75架F35,其中半数已经列装,是目前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第一个正式列装F-35战机的国家。由此拉开的代差,足以让阿拉伯国家感到绝望。
虽然俄罗斯研发的SU57隐性战机,在狗斗性能上依旧表现抢眼,但其落后的航电使之在中东并没有市场。纵观全球,有能力和动机引进的,估计也就只有印度了。至于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伊思蓝世界如果想摆脱被以色列压制的情况,唯一的希望只在中国有没有能力生产一款先进五代机,并愿意像F-35那样出口。
于是便有了歼35。对于中国来说,也有一个如以色列之于美国那样,拥有一个必须合力支持的战略伙伴,那就是一直在与印度缠斗的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空军也因为这么多年的对印战争,拥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及很高的水平。之前巴基斯坦也是最先引入歼-10CE战机的国家。换而言之,如果巴基斯坦有一天引入歼35,将标志着原本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军事平衡,终于有可能被打破了。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