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医疗和医保领域当然是大有作为,但绝不可能代替真正的药品和医疗技术手段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真的吃不起5毛一片的阿司匹林吗?》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一杯酒999
- 1、这个是故事。
2、你查一下这个是西方背景下的故事。
3、段子你当真,好吧,你赢啦。你值得一个合体级至尊医治,要不然治不好。
1、这确实是一个故事,或者说笑话——我100%保证在当年的《读者文摘》上看到过。
-
2、这也确实是一个西方背景下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很广,就是因为这其实就是西式“市场化医疗”的必然逻辑。准确地说,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随时在发生的事实。。。换句话说,这是有无数例子证明的真事。
-
话说回来,我并不同意你楼上的“大数据医保”,过于理想化且操作性很低——药品的疗效已经有很科学的验证方法和手段,至少绝对远远超过所谓的医院现场“收集”的数据。大数据确实可以做到“铁面无私”,但输入数据的过程就是另外一回事。。。谁来证明是不是“根治”?某个病人自称“根治”了,医院也每年从医保拿钱,结果几年后病人突然暴病翘了,如何以及谁来判定是什么原因?从医保拿的钱要不要收回?又如何收回?另一方面,哪种药品可以保证没有副作用和后遗症?这部分该如何处理?
-
大数据在医疗和医保领域当然是大有作为,但绝不可能代替真正的药品和医疗技术手段。至于研发新药和新技术确实很费钱,但我不认为就必然存在成本不可控甚至“无上限”的情况——现在哪一种高新科技不费钱不需要收回成本?就拿“新三样”为例,芯片研发制造动辄数千亿起步,新能源车和光伏还不算非常高科技,已经卷死了不少企业。。。那又如何?“新三样”是蒸蒸日上还是很快要完蛋?
-
从根本上讲,我不认为“要不要集采”这个话题(不包括其他)还有讨论的必要——要改进也只能是越来越透明,药品种类越来越多,涉及厂家越来越开放,而绝不能改变“带量集采、竞价中标”这个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流程。。。最低程度,就像楼上的故事那样,我们绝对不能指望资本家的“良心”,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