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591)缴获的美军夜视仪
“M3夜视狙击枪”系统在1945年8月定型,但试用型号被认为1944年就已经出现,美军此前只在太平洋战场上小规模使用,比如1945年的缅甸南坎,具体的战果不详。

抗美援朝开始后,在1951年11月1日-6日对正洞西山阵地的美军骑一师发动了进攻,在坦克连的帮助下,志愿军激战6昼夜,歼灭美军2496人,缴获了不少美军的大炮、枪械,其中就包含了美军的新型卡宾枪。

上图,就是志愿军47军141师副师长郑波,正在试看该枪,性能。准确的说,志愿军缴获的是一支配备了“M3夜视狙击卡宾枪”,这玩意儿枪不高级,但夜视仪在当年却是绝对的高科技。注意,该枪除了瞄准具,还有一个 大大的喇叭状的配置:机匣上加装的T120式红外夜视枪瞄。

许多人认为“M3”夜视仪的出现与德军有相当的联系,德国在1939年就已经拥有了可用于战防炮的红外夜视系统。其实美国也在1943年推出的T120夜视仪,即后来的“M1 窥探者”,它与M2卡宾枪一结合,便成了“M3夜视狙击卡宾枪。夜视仪并非德三“黑科技”,它是实打实的美国发明,首个专利来自ABC(美国广播公司)的V.K.Zworkin博士,德国AEG只在1943年才将之实用化。

朝鲜战场上,美军投入了大约1000支M3夜视狙击枪,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为了应付志愿军的夜间渗透和突击。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M3夜视狙击枪的次数并非正洞西山这一次。最终有一些M3夜视仪被志愿军送回国内,由国内团队和工厂进行了攻关研究,并于1958年造出了我国最早的红外瞄准镜,后来这些技术还应用到火炮、航空、侦察等多个领域,极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技术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