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之行6:在卡拉奇感受巴基斯坦的多元与包容

北京青年周刊 2019-5-15

摄影丨李英武

500在卡拉奇感受巴基斯坦的多元与包容

卡拉奇是我们“一带一路”探访巴基斯坦的最后一站。它是信德省的首府,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路上遇到的生活方式与这里有些不同,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巴基斯坦多元现代的一面。

这是《北京青年》周刊探访巴基斯坦的最后一篇稿件。

现代生活

2000万的人口规模在全世界能进前十。巴基斯坦十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卡拉奇。 就如同北上广,在卡拉奇你能找到来自巴全国各地的人。

临近中午,我们随便找了一家餐馆,老板和四个伙计与我们聊起天。老板是本地人,而他的伙计则分别来自克什米尔、开伯尔省和俾路支省,这些伙计背井离乡来到卡拉奇,为的是更好的生活。

的确,卡拉奇的生活更接近国际标准。这里的摩天大楼高度不输于北京,而大型购物中心则汇聚了全球品牌。国际品牌不失时机推销他们的商品,比如百胜集团就在免费发放矿泉水。商场里,人们穿着入时,有的女生甚至不戴头巾。餐馆里,男女混坐在一起。

摄影丨李英武

500位于卡拉奇市中心的阿卜杜拉·沙·伽·兹神庙

其身后是巴基斯坦最高的大楼

入夜,在克利夫顿海滩,上千人正在参加海边派对,他们和着音乐扭动身体,台上的乐队在表演西方摇滚和印度宝莱坞歌曲。

当然,传统的生活习惯仍然有保留。比如,参加海边派对的要求是必须和家人一起,单身男性不得入内。在门口我看到,几十个小伙子跨坐在摩托车上,抻着脖子向里张望,试图看到一些欢乐场景。家住卡拉奇的同学穆凯什告诉我,这里不像是美国,海边派对这种夜生活还是新鲜事物,主办者还是依照传统尽量将单身男性排除在外,当然,单身女性也必须有男性家人陪同才能进入。

贫富分化

我们去巴基斯坦一位高官家里采访,这位高官同时也是信德省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他家就在DHA(巴基斯坦国防住宅署),这个社区大都是豪宅,而这套房子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门口有多位持枪保安把守。

房子的接待厅在地下。接待厅大约100平方米,有十多个沙发,一半坐了人。客人们互相不认识,只点头致意。一会儿,男仆过来为客人倒上奶茶。等了半个多小时,这位高官从另一扇门进来,握手寒暄后邀我们进他的办公室。办公室并不大,但或出于安全考虑,办公室窗帘紧闭,还开了两扇门,一扇连着接待厅,另一扇看着他的助手出来进去。到了照相环节,助手又给他拿来几套衣服请他选了换上。

这次采访,我们只参观了他的房子的五分之一,他这套房子价值超过200万美元。据同学塔萨瓦介绍,在DHA,200万美元的房子是市场价,很抢手。

摄影丨李英武

500

每个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几口人甚至十几口人挤在一间屋里也并非罕见。当我们驱车路过一处贫民窟时,塔萨瓦说,这里被称作孟加拉区,因为住着很多贫苦的孟加拉人。

穷人生活处处不易,好在卡拉奇的物价并不高。比如我们住的小区就有俾路支人开的烤馕铺。烤一个芝麻馕只卖10卢比,合人民币0.5元,附近的打工仔都跑到这里买馕吃,而在不远处的高档餐馆,单人份一道菜要2000卢比(100元)也不奇怪。

职业女性

我们在保守的白沙瓦经常能看到身穿“布卡”的女性,那里绝大多数女性是不工作的,她们被视为财产,被男人藏在家里。而在卡拉奇,尤其是大商场,不戴头巾、穿着入时的现代女性比比皆是。

我们采访到年轻的婚纱设计师库姆尔·乔拉,她向我们介绍了女性婚纱品位的变化。以前,人们心目中的婚纱是不能露肩露背的,但现在人们逐渐接受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婚纱款式。当然,她做的是高定婚纱,如果客户觉得过于暴露,她会再加上袖子。

摄影丨李英武

500年轻的婚纱设计师库姆尔·乔拉和她的模特朋友

她说,女性日常的服装也在发生变化,女人们逐渐摆脱服装的束缚,穿上紧身牛仔裤,体现女性的身条。当然,日常服装还是不能太过暴露,比如短裙,似乎是一场传统观念与现 代生活理念之间无休止的拉扯。

我很好奇,出身富裕家庭的库姆尔·乔拉可以出来工作。她说,在卡拉奇,很多家庭支持家中女人出来工作,她享受事业给她带来的快乐,而如果未来的丈夫一定要她中断事业,他一定要有个能说服她的理由。

三八妇女节当天,我还采访到一位年轻独立的报社女记者。她赚着白领的薪水,穿着入时的服装,有自己的汽车,喜欢独立思考。她说,她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不用靠未婚夫。 但未婚夫也要向她明确,她出去工作,并不是赚不到养她的钱,而是尊重她的选择。

摄影丨李英武

500三八妇女节当晚,卡拉奇的女士们在当地百货公司一层大堂,参加化妆品品牌举办的试妆活动

多元文化

在卡拉奇,我们正好赶上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湿婆节,我们还去参观了卡拉奇最大的印度寺庙,去观看印度教徒们的庆祝仪式。

据了解,在巴基斯坦有大约1000万印度教徒,虽然巴基斯坦与印度处于敌对关系, 但巴基斯坦尊重本国的印度教徒,并给予相对宽松的空间,包括对饮酒的包容。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巴基斯坦本身也是一个禁止公开饮酒的国家。但是,印度教的教义对饮酒没有限制。在卡拉奇,印度教徒可以拿到售酒执照,可以买酒回家喝。

我专门去了一家售酒商店,它就在海边,朋友们称它“海景”酒吧。酒吧很简陋,就是在空场地上围一圈装饰灯,摆上几套塑料桌椅,人们可以来买酒,然后用报纸包好酒瓶偷偷喝。当然,公开饮酒还是要小心,人们把酒放在脚旁,需要时拿起来抿一口再放下去。

摄影丨李英武

500卡拉奇的夜生活

这里有酒吧,当然,大部分人在这里只喝水或茶

也有人偷偷喝点自己带的威士忌

喝酒时,经常能见到一些穿着女士衣服、挎着坤包、化着浓妆的男人,当地人称他们是 “shemale”。他们走过来向顾客要钱,有的人会给几十卢比。如果他们缠着顾客,酒吧小二会帮忙把他们轰走。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有的易装男人就是为了便于乞讨,因为在巴基斯坦,易装男人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的;而有的则是真心喜欢穿女人衣服,甚至还交了男朋友。同性恋在巴基斯坦是违法的,但卡拉奇还是默许给他们一定的生活空间。

记者手记:在卡拉奇体会包容

在卡拉奇,外国人如我会感觉很舒适,因为这里的生活就像是北京的生活——国际化和包容性。

不能否认有一个全球化现象:很多伊斯兰国家越来越保守,就连被认为是最世俗的土耳其也在走向保守。而我看到,尤其在卡拉奇,巴基斯坦世俗化的趋势很明显,难怪有的西方媒体将巴基斯坦归属于温和的伊斯兰国家。

摄影丨李英武

500

有些传统还在坚持。比如每周五下午的主麻日,人们遵从《圣训》,放下手头工作,去清真寺做祈祷。与此同时,有些传统在改变。比如当地男人蓄须的习惯就在改变,很多卡拉奇男人选择每天刮胡子;比如女性着装更为开放和国际化;比如认为女性应该待在家里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因为有女性,让卡拉奇的街头更加柔和。

时间不长,对卡拉奇了解不深,我没有涉足贫民窟,而对于贫富分化、信仰差异、性别差异等分歧与矛盾,我只看到一些皮毛。但我欣赏卡拉奇的包容,也许很多人不同意少数人的行为和观念,但人们选择尊重彼此,不是去同化去改变,而是放下成见,保留差异。

文 杨晓

编辑 王雪宁(实习) 韩哈哈

摄影 李英武

图片编辑 刘艺琳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