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如此重要的政策调整,别翻译错了!

本周的中央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值得读者密切关注。

尤其,12月9日召开的会议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前面加了“更加(more)”二字,备受海内外财经界关注,市场反响强烈。

新华社10日评论指出:时隔10多年,货币政策取向再次改为“适度宽松”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将有力提振各方信心,助力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从“稳健”改为“适度宽松”,不变的是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我国货币政策从“稳健”改“适度宽松”传递积极信号》

注意几个关键提法:稳健(prudent)、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性(货币政策)。

海内外英文财经媒体普遍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译为“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loose(宽松)”与“tight(从紧)”相对,清晰易懂,都是描述货币政策的词汇,常见于新闻报道以及专业论文。比如:

500路透社

500美联储芝加哥分行

与“loose monetary policy”常常互换使用的是“accommodative monetary policy”。

文刀君在新书《译路行远:跨越差异的国际传播》中谈到“词气”的问题,词气就是一种“tone”,即便是所谓的近义词/同义词,在“tone”上也有微妙差异。“loose monetary policy”是宽泛的客观描述,是比较中性的表达;“accommodative”从其基本释义延伸到财经专业释义,是相对更确指(targeted)、更积极(proactive)的措辞,内含“视情况做出调整”的灵活性与积极性。(宽松货币政策“工具箱”里还有一更专业、更精细的“工具”: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检索学习)

500

美国彭博社还专门盘点了近30年货币政策措辞的演变,专业的财经媒体报道中国,不是简单翻译翻译新闻通稿那般敷衍,从背景知识搜集到专家采访,都体现着功课是否做足、报道手法是否专业。如图:

500

Dec.9, Bloomberg

从新华社评论可见,无论措辞如何调整,“支持性货币政策(supportive monetary policy)”是近年来一以贯之的“不变的立场”,不管是“稳健”,还是“适度宽松”,都包含其中。可见,“支持性”三个字是一种宽泛模糊表述。时隔10多年重提“适度宽松”,这是对“支持性”这一宽泛表述的进一步确指化,敏感的金融市场应声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翻译“支持性货币政策”,选词切忌擅自“精细化”。某官方网站6月份便把“支持性”译成了“accommodative”,译者也许觉得这个词显得专业上档次,瞧不上“supportive”这样朴实又模糊的词。如今回头看,这种错译造成明显的前后矛盾,也是功课做得不足的表现。

文刀君参与党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工作,最大的一个体会是:译者首先应深刻认识中国时政话语特点,这是一个总前提。用词是该笼统模糊还是该精确细化,是该积极主动还是该中性客观,是该生动活泼还是该沉稳晦涩,不能全凭译者喜好,而应时刻“回眸”原文,细细揣摩,否则有译者擅自替施政者“代言”的风险。

本质上,翻译(translate)国家级政策文件,不是搞编译(translate+rework),更不是搞写作(write),这是不同的工种,轻重宽紧拿捏的分寸是不一样的,不可儿戏。话又说回来,翻译也只是国际传播的一环而已,把鲜活的故事好、把政策进一步清楚,很多时候还要超越翻译,进行创造性写作和阐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