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耘:“三观”到底是什么?

“三观”到底是什么?

("炸开大脑"之十)

“三观”是近年来常被提起的一个词。人们说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通常大家主要讲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指导实践的,是相对比较显性、能够直接感受的。

三观的内在逻辑是,世界观是大的前提与基础,人生观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个人人生道路、方向、目标的选择,而价值观则是在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在现实人生中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所以要透彻地理解价值观,需要从世界观开始才对。

· 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世界宏观整体性与本质性的认识,或称之为看法。这种看法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世界基本的、主要的构成的看法,各个构成要素它们的性质及关系,比如对意识与物质的性质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看法,对人性及人之间关系的看法等等;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世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看法,也就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的。前一方面讲的是“存在”(existence),后一方面讲的存在变化的“规律”(law/principle)。

世界观的一个最基本的划分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从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来区别的。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是讲世界观的。所以它是从世界观开始讲起的,然后才逐步展开到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建立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一方面是自己认知的产物。而追根溯源,教育灌输的内容也是他人认知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讲,世界观是人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产物。认知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世界观与真实世界相符的程度。

所以,世界观一方面是认知(主观意识活动)的产物,同时其内容又有一个与真实世界符合程度的问题。不同的世界观,虽然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它们包含或称反映的世界真相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世界观看成是一种纯思辨的产物,大家彼此彼此都是半斤八两。世界观有一个与真实世界符合度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真理性的问题。当然有人会说这个世界没有真实可言,那就是一个人在对着自己自说自话了。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说法,即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其中核心与关键是认识方法论。也就是说它既讲了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也讲了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认识论)。有人说唯物辩证法是方法论,其实它本质上是世界观,即讲的是这个世界中事物的一般基本特征与运动规律。

佛教也包含了这两部分的内容。包含了认识方法论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

哲学中的这两个方面,其中认识方法更重要,因为看法(世界观)是由认识方法产生出来的。

传统上讲,一个人基本的世界观在青年时期(18岁前后)就定型了,极少会再发生大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个时间好像有提前的趋势。世界观定型之后要想再改变,就需要从认识方法上提升才行,靠灌输很难产生效果。

既然世界观有其内容的客观性,为什么还有很多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存在,而不是像科学那样大家都统一到最符合客观真实的世界观上?这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性质表现与运动规律通常具有非即时性、概率性、间接性等等特征,不是非此即彼立等可见。所以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人们会有很大的差异,很不容易达成共识,认清世界的真相需要掌握高水平的认识方法,所以这个“炸开大脑系列”第一篇讲的就是人的认知模式(“【炸开大脑之一】谢耘:终极挑战——炸开大脑 ”,微信公众号“慧影Cydow”,2023年10月7日)。

· 人生观

有了世界观做基础之后,每个人会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人生观。它不是对抽象的“人”的看法,那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它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主观选择,不像世界观那样有一个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可以为民族大义而奋斗,也可以躲进世外桃源搞艺术创作,并无是否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问题。人生观与现实的关系在于它的可实现性。这与它所依据的世界观与现实的符合程度有关联。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基本目标的选择

它以世界观为基础,同时会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一个人的人生观随着年龄可以有比较大的变换。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终于活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这就是因为一个人在不断地改变着对自己的人生的基本设定。

一个稳定的人生观,从内因来讲,需要坚强的意志与透彻的世界观。前者不必多言,就后者来说,对世界理解的越通透,选择的人生观就会越稳定,抗环境影响的能力越强。

· 价值观

价值本就是一个主观概念,所以价值观也是在世界观基础上的一种选择。同样的世界观,可以有众多不同的价值观选择。

价值观看上去很抽象,其实它是三观中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最直接的。之所以让人感觉抽象,是因为传统上对它的定义和解释都是从抽象概念的思辨角度做出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可观察的实践体验的角度来对它做定义。从人生的实践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价值观:

一个人,在他认为的关键时刻或重大关头,对未来做出选择或决定的时候,所遵循的那些一贯不变的原则,就是一个人的根本或核心价值观。或者简称为价值观。

所以,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底层准则,而不是具体的原因,它是“人性”的核心内容。比如随机应变的机会主义者,并非是没有背后不变的原则,他们的行为依然是表面万变,而背后不离其宗——价值观或称人性,“随机”只是外在的表现。

之所以用关键时刻或重大关头来衡量,是因为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才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而从行为去衡量价值观,是因为没有落实到行为上的“价值观”,都仅仅是一个说辞而已,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人性。

看清一个人,甚至看清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透过现象找到背后不变的那个原则。因为价值观是深藏在行为背后的,所以语言表达的、或自己认为的价值观与背后真实的价值观可能并不一致。

有人并不希望公开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是自己人性的核心。让别人看清自己的人性需要有一个坦荡的胸怀。

一个人从小就会很接受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但价值观的定型一般会比世界观稍晚,是在其与社会有比较多的接触碰撞之后的20至30岁完成的。人生观大体也是在这段时间真正确立的。

价值观的稳定性介于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更接近世界观。即它一旦形成,一般不会再发生实质性改变。但是当一个人的生活发生了极其重大的事件时,价值观可能会有大的变化。而导致人生观改变的外部条件要比价值观低许多。所以那些“终于活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的人,其价值观其实可能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设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观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许多看上去的改变,其实是一种随机应变,给原有的价值观披上了一件新的伪装外衣。一旦形势变了,外衣可能就脱掉或换件新的。

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价值观是一件极其困难,甚至是危险的事情,因为它会催生伪饰与欺骗。挑选具有合适价值观的人则更为现实。

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是涉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下图是典型的价值观分布。处于-2与2之间的人构成了社会的绝大多数。

500

图一 核心价值观的分布

价值观与现实的关系在于它导致的实际结果是什么。这与它依据的世界观的深刻程度有关系。

· 三观彼此关系总结

世界观是一个大的基础,是对人生“舞台”的理解认识;人生观是在这个舞台上对自己人生方向目标的选择,是人生目的;而价值观则是自己选择的行为底线原则,约束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

人生观要适应世界观,不能与之相违背;价值观与人生观要一致,不能有根本的冲突,即手段与目的要统一。同一个世界观可以对应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由于三观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有着严格清晰的逻辑性,有很多模糊弹性,所以保证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不一致必然影响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即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在现实中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有人说:“为了达到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卑鄙的手段。”其实这样的目的本身恐怕也必然含有卑鄙的成分。卑鄙的手段必然伴随目的的低下,因为指导手段的价值观是人性最核心的内容,它必然反映在目的的选择上。

在这方面,中共在弱小的时候的作为,是很好的榜样。即使被杀的血流成河,走投无路,也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只有强大了才有条件高尚是一种老鼠哲学。

500

图二 从真实世界到三观

· 三观、哲学与宗教

结合图一,比较容易将三观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讲清楚。传统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认识方法论。所以它以自己的实践性而区别于传统的哲学,是讲认知实证的哲学。

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世界观的一部分,讲的是这个世界中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而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形成的“社会观”与价值观。

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则是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它没有认识方法论,所以宗教讲“信”,是一种信仰。但是佛教则有不同,它有认识方法论。因而它也强调认知实证,而不仅仅是“信”。

所以有人讲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哲学,这多少有些道理。抛开它们各自还包含的其它内容,将它们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方法的关系画到图二中,就得到了下面的图三。

500

图三 三观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从图三中很容易理解,抛开认知方法论去谈论三观是宗教的做法,是宣传一种信仰。如果把人不是作为信徒看待,而是当成有自主性的主体的话,就不能不讲认识方法论,让人自主去实证认识这个世界,成为有思考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盲从的信徒。

世界观与认识方法都是对客观的反映,所以是可以作为知识来学习传授;而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个人的主观选择,属于熏陶教化的范畴。作为社会性的人,个人选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来评判好坏或高下。社会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性不同,它涉及人类的意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三观,特别是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个人的选择,别人无权去干预,除非对社会构成了危害。能够给的建议是,一个人应该有一个一致的三观,并且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清醒地,而不是迷糊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