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汉字的本质是什么?——拼形文字(第7篇)

构成汉字字形的要素主要是笔画及其位置关系,例如,只、叭、古、叶。构成不同汉字的细微差别还有笔画的长短等,例如,工、土、士、干。特殊的,常用汉字里只有一个笔画的汉字是两个:一、乙。实际上,现代汉字里有五个单笔画字,其中有三个是生避字,读音(汉语拼音)分别是:一,yī;丨,gǔn;丿,piě;丶,zhǔ;乙,yǐ。它们都是单音节。

有趣的是,只有一个字母的常用英文单词也是两个:A、I 。且另外还有五个发音跟单个字母一样的单词:b—bee 蜜蜂;c—see看见,c—sea大海;r—are 是;t—tea 茶。它们也都是单音节。

文字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的逻辑思维,任何一个概念都应该有比较清楚的内涵和外延。创造单字用来指称自然现象,在字义上汉字和英文没有区别,只是形和音不同,例如,日sun,月moon,树tree。

拼音文字本来就是记录语音的工具,语言中最古老的表意单位都是单音节的,但单音节的数目对人来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局限性,只有把单音节组合起来,构造成多音节,才能表达丰富的概念。多音节的单词是不容易雷同的,只要把听到的单音节和多音节用对应的字母符号按顺序写下来,就可以记录口语,形成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实质上是用视觉符号对听觉信号进行转写。

但是,在汉字里,概略而言,字是基本表意单位,造字就是创造基本表意单位。尽管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还被赋予了几层意思,即一字多义,甚至多字同音,但是,一旦进入词句后,相关概念即刻就会被锁定,并没有改变字是基本表意单位这一根本性质,单音节限制不了汉字的增加。字是基本表意单位这一概念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2011年提出来的。

换一句话说,根本性质的简称就是本质,单个汉字的本质就是基本表意单位。

在基本表意单位这个层面,汉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义基(后文将详细介绍),并因此而具有其它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方面,以英文为代表的拼音文字与汉字完全不同,英文只有形态的基本单位morpheme,它是指单词里有意义的最小符号单位,有一种观点称它为词素,另有一种观点称它为语素。总的来说,英文没有、也不可能有庞大的基本表意单位,这是拼音文字的先天不足即音节数量有限所决定的。简而言之,拼音文字受限于拼音表意。

难怪欧洲自然科学之父培根曾经说,汉字是“真正的字”。由此可见,这位四百年前的“英国唯物主义第一个创始人”、欧洲近代科学之父对汉字的推崇。

任何文字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汉字几千年来历经磨砺,能经受住众多外来文化的不断冲撞和考验,一直兼收并蓄自成体系。

2200多年前秦朝一统华夏,虽然只生存了十五年时间,但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却能够统一多种文字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战国七雄原来使用的都是源于商朝的甲骨文以及金文等拼形文字,并且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这是基础,在大一统的体制下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文字统一;二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据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中介绍,在甲骨文中,一个“子”字就有19种不同的形态,一个“合”字也有10种不同的形态,后来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尤其是历经了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字形更加五花八门,统一文字是大势所趋,也是当时的人心所向。

古人总结的六书,囊括了汉字所有的造字方法。前面简述过,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字都是形声字。它们是由偏旁和造该字之前就已存在的其它字所拼构而成的,比较容易分类和理解它们的意义。例如,江、河、湖、海、港、湾。左边的形旁“水”是共性,右边的声旁部分被看成“个性”,共性加个性就能够表示不同的概念。尽管“声旁部分”的说法有点牵强,但有助于人们对字的理解或意会。

形声字中的形旁一般是该字的实质部分,另一部分实际上是挪用的一个“原声壳”。例如:湖,属水,字义是指陆地上围着的大片水域,左边的“三点水”是概念的主要部分。这里右边挪用的“胡”,只是利用原形和原音,以便与其它同类字相区别。造“时”时,“湖”的意义相对于“胡”是新概念。

更进一步比较:胡,属肉,字义在古代是指兽类下巴后方下垂的肉,右边的“月旁”是概念的主要部分。这里左边挪来的“古”,也只是利用原形和拟音,以便与其它同类字相区别。“胡”的意义相对于“古”曾经也是新概念。而先于“胡”的,古时候更早就有“左月右古”这个字,后来被边缘化了。

几千年来,汉字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满足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或者说,基本表意单位一直在不断地增加,而大多数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字,又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二十世纪甲骨文出土后,总共收藏了大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目前可认者大约1700字。

1985年容庚的《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的铭文数是3902件,收的单字总数是3772个,可识的有2420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

曹魏时李登的《声类》收字11520个。

南梁顾野王的《玉篇》收字22721个。

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收字26911个。

宋朝时丁度等所著的《集韵》收字53525个。

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当代《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收字54678个。

根据早些年编的《甲骨文字典》统计,已经破解的有1628个不同的字形。如果减去同义不同形的763个,实际上只有885个字意义不同,其中传承下来进入现代常用汉字的有622个,而且只有60个左右大致是当初的样子。

尽管近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相对而言,新造的汉字并不多。《元素周期表》中有一百多个元素名称是近代创造的。近现代造的汉字基本上都是形声字。当下各新版辞书中的第一个头字“吖(ā)”是本世纪初创造的。

500

2015年出版的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收录了85568个汉字,其中绝大多数字都已经被边缘化了,或者说大多数人并不认识它们。就连一本八千多头字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里面有一半的字,当今多数人并不认识。当然,这里所说的认识,是指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看到一个字的形,就能读出它的音,并能大概说出它的义。

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表》中的说明,认识前1000字,就能认识一般文章中91.92%的汉字;认识前2000字,就能认识一般文章中98.39%的汉字;认识前3000字,就能认识一般文章中99.63%的汉字。由此可见,常用汉字的表意功能非常强大。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汉字自甲骨文始到现在,常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基本上没有颠覆性的变化,只是在演变过程中对“四、七、十”这三个字作了点小的调整。

以上众多数据可以说明,在汉字文化发展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真可谓大浪淘沙,真正历久弥新而鲜活到今天,能够经常在大众眼前出现的几千个汉字都是“金子”,是久经考验杰出的基本表意单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