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演化过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是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
社会发展的演化过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是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
毛泽东早年的《湖南农民调查报告》是无产阶级革命早期开拓者的一个伟大发现:
1、中国现代工业的萌芽阶段的大机器劳动者95%以上来自农村。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主力军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村劳动者。这与马克思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
2、几亿中国农民的最基本生存背景与城市的无产阶级最基本生存背景基本相同。这也就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度契合:“当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矛盾都具有对抗性”。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和城市无产阶级的谋求生存和解放的诉求是一致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广大的农村劳动者从自身的利益诉求上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
世界历史也证明了对于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这条道路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3、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调查报告》后续的革命实践最重要的就是途径就是“土地革命”。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过程中,广大农村中的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由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生产资料的持有者。这在解放战争中,由此,有大量国民党军队的被俘士兵自愿参加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4、从解放战争阶段,开始在根据地和军队中普遍开展的“扫盲运动”大大提高了农民出身的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所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农民参与国家建设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至于白钢关于“谈到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这是两个民族的文明底色不同”的说法,我认为不全是宗教文化的“色彩”: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农耕文明”是对现代工业化文明有一定影响——比如农民的“小农意识”。其实在中国的“士人文化”中“小富即安”的思想也存在。这也是在当下的数字经济时代下许多规模经济实体中存在的一种现象。
2、西方发达国家面对世界的演化进程强调的是首先打好基础:也就是西方“游牧文化”中普遍倡导的“纯智性追求”(参见 陈嘉映《中西文化比较的差异》一文):西方宗教中蕴含着自然科学追求和探索——牛顿、伽利略等等都是如此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史中,仅有科学发现,没有形成体系。
中国唯一的科学贡献就是起源于西周的中国哲学思想而产生的中医理论。
3、诞生于古希腊城邦文化的西方经济体系中“纯智性追求”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科学导向。由此也就产生了“牛顿力学”、“重力加速度”“元素周期律”,乃至侠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等等。
4、即使到了当下,中国和美国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差距还有100年(曹德旺的看法)。过去我们把“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割裂开来认识是不对的。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劳动过程——体力劳动有智力,智力劳动中也包含的体能的消耗。
一个工程项目设计师如果不懂得工程实践的过程,不懂得工艺流程和设计落实到工艺条件的保证,就不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
同样,一个理论的研究如果没有确定的事实依据做支撑,那么“真理”性就得不到保证。“事实”从何而来?首先是已有的“事实”本身所应具备的真理”性是否具有“普适性”或者有限的“普适性”范畴的界定范围。对于新的“事实”,就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真理”性。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真理。况且一个科学的真理通常还有新的局限性——比如“日心说”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的作用比重会越来越大,但不管怎样,人类的体力劳动至今还看不到被完全取代的时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