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心学与我们新时代的信仰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和创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对我们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十分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根脉,规定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使那些激烈反传统的人,仍然不能摆脱这些影响。传统文化以朝向未来的方式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在传统塑造的轨道上选择、抗争、承认,这就是传统文化一次次化蝶重生的方式。立足当今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阐释传统心学,激发优秀传统文化至今还活着的基因,将党员个体的人生信仰、党性修养与文化传统相连接,实现传统与现代相互激荡的创造性转化,以党员群体的信仰引领大众的信仰,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本文试着回答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的重大意义?受传统文化影响而来的中国人深层信仰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最重要的那个点在哪里?传统文化中对人心人性的觉悟如何在今天实现创造性转化?
一、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共产党人的心学”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还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古今,体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中国共产党所秉承的价值理念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不止我们一个,共产党也不止中国共产党这一家,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本来就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和塑造的。举两个例子。天安门城楼上有两句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原来第二句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1950年国庆前夕经胡乔木建议修改成现在的样子。这两句标语,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胸怀、雄浑气魄和使命担当。这两句传达的价值理念有传统天下观的底蕴。今天的中国哲学家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介绍给西方,形成很大的震动,那是因为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理念是他们思考这个世界的出发点。我们不一样,虽然传统上我们认为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有华夷之辩,但总体的倾向是搁置争议,提倡“天下一家”“天下无外”,有这样的理念,才能体现圣人之治。《礼记·礼运》中讲:“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圣明的人把整个天下看成是一个家,把整个国家当成是一个人,并不是他们凭主观妄为的,而是他能剖析其中深刻的含义,明白它们的厉害关系,擅长处理其中的冲突,然后才会有所作为。再比如今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向地方委派重要官员,这些制度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郡县制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地方的权力合法性来自于中央。细看这些,不论与罗马帝国还是欧洲近代所谓的中央集权相比,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罗马帝国就没有这样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世袭制的皇权;再比如近代欧洲国家的中央集权,把原本属于封建贵族的权力上收到中央,从发展逻辑上,中央集权是与封建贵族斗争的结果,而在中国传统中就没有这个,地方权力的合法性是中央给予的。这里只举了“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中央地方关系对郡县制的继承发展,大家可以体会我们的社会主义如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不可能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被传统所影响和塑造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继承了传统士人的精神底蕴。大家可能看过《觉醒年代》,该剧刻画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党时期的文化激荡和共产党人建党时的初心使命。从时势看,的确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但是你看电视所着力刻画的一个个人物,他们正经历中国文化遭受冲击的关头,首先他们是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学习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接受马列主义的。毛泽东读了巨量的古籍,传统文化的修养极其深厚,年轻时还写过《心之力》这一具有心学意味的文章,这都是大家知道的。电视剧虚构了一个毛泽东出场的场景,暴风骤雨中,军阀兵匪横行霸道,民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地主家的姨太太们正在欣赏雨中的风景。传统士人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而正是毛泽东这一代的读书人,在极端年代继承发扬士人精神的血脉,为国家而生,为信仰而死。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们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也彰显了古人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同样是这样的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核心中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的新文化,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信仰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树立和保持这样一种信仰,自然是现代文化建设核心中的核心。易中天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信仰的。他把信仰限定为“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几乎都是从西方宗教一神论来定义的,他讲到中国人的信仰,只谈到信神(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灶王爷等)、信佛、信风水,几乎不谈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成圣成贤的理想,这样讲的话,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信仰就被虚无化了,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大多的确没有对超越的唯一的神的信仰,但是不妨碍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的信仰。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来说,中国共产党人挺立什么样的信仰,如何维持这样的信仰,并以这种信仰影响和引领国人,是十分关键的事情。尤其是我们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对市场经济对人们信仰信念的冲击,坚守初心、践行信仰更是殊为不易。接续文化传统的“共产党人的心学”在今天能不能重新焕发生命,为共产党人所坚信和践行,成为我们的实践、作风、纪律的基石,对我们党、我们国家都十分重要。
二、传统文化信仰之核乃是安心立命,安心立命的根本在于生命共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里的契合性,可以从共产主义和大同理想,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等等,从很多方面去讲。我们这里从信仰的源头来探讨一下这个契合的关键点在哪里。我认为是“生命共契”——生命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成就。
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安心立命,我们常说安身立命,其实质也正是安心立命,身心安顿,方知天命所达。几千年文化传承,没有信仰的支撑来安顿好生活并作为价值选择的根据是不可能的。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上天或者超越者,也就是“天地人我”,传统中是有一个体系的。《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教化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人人具有光明的“道心”,但受习气和欲望蒙蔽,所以要通过修养功夫来恢复其本有的光明,在此基础上还要推己及人,让更多的人日新其德,通过修己安人来实现符合德性要求的社会。心学一系从从子思、孟子到陆九渊、王阳明,无不重视活泼泼的生命经验中源发的感悟。王阳明的良知说,良知本无善无恶,但只要进入日常生命经验,就自在地知道善恶,知道如何做出选择、采取行动。《大学》“明德”之说与王阳明良知说,到底在何种意义是建立人生信仰的根据呢?这里需要特别辨明。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如果从这一点作了解,我们可以将“明德”与“良知”看作人人具有的本源觉悟,是圣人与凡夫俗子均具有的本根,其实就是人之为人者的根据。冯友兰通俗地说,这是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在我们对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总是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不论是看见小孩掉落下井就要去救助,还是对父母兄弟的孝顺与关怀,其实儒家思想一直通过这些生命经验在强调一个人生在世的事实——生命共契: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社会性存在,生命的相互支撑、相互成就是人类文明之所以存在发展的底层事实,体现在人的生存体验中就是“良知良能”,虽经历乱世中人性的湮灭,这个底层事实仍然在顽强地呈现人性的可能性。从生命情感出发,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就是要把支撑人心人性的生命本源觉悟作为根据,转化为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治国理政的依据。儒家思想中的尊卑观念和对皇权的依附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但是去除这些伦理的、政治的设定,直观其中人性思索的洞见,仍然有其“道”理,核心是人之为人的底层事实。
也根据此,儒家人性善的主张,不是说人必然为善不为恶,而在于你的选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人性善是说人人本有作为人的本源觉悟,是这个觉悟支撑了生活中善的选择,没有生命共契,没有生命的相互成就、相互肯定,人就不能成其为人,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觉的“道”理,是人作为文化的人的生命本能。当然,这个认识在儒家是从家的哲学出发的,从家庭里面体会的亲情出发的。从道而行,乃是君子所为、圣人所为。
我们过去没有认真思考马克思的人性思索在其哲学中的地位,现在来看看马克思怎么理解人的社会性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梳理,发现冷冰冰的物质关系背后人的关系。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发现,在异化劳动中,工人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在自己的身心受到摧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劳动。可以想象,一个动物是不会这样的。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生命经验的分析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区别“几希”之处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生命现实不自由,但正是“自由自觉”这个人之存在的本根在支撑人的活动,也在支撑人的道德选择,抵御生命的堕落;第二,工人之所以有异化的不自由的感觉,资本家只从事物的商业价值看待自然界之所以荒谬(资本家看不见矿物本身的自然之美,只看见它赚钱的属性),恰恰是因为人的感性活动本来和世界是自由的关系,而我与他人的生命共契、我与自然界的生命共契,恰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本能。我的生命本能地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肯定,本能地要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产主义所信仰的,就是要解除资本逻辑对人和自然界的戕害,实现人与人的生命共契、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共契。《共产党宣言》中有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不是从数学上去数的含义,似乎少一个人就不行,而是说我就是我们,我们的生命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因为你的生命表现其实也是我生命表现的组成部分,所以你的不幸就是我作为人的不幸。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丐出现在我面前,是对我作为人这个类存在的尊严的伤害,不忍人之心应该是自然发生的;反之,就是“麻木不仁”。正如你是一个演奏家、一位老师,学生的成长让你的生命丰满而有成就,你和学生的共同的完善和提升,让你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一样的道理。
大家更加熟悉的是马克思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这是对人类历史的把握,同样也是指向未来的。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从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定向和限制的角度去考虑,但是在马克思思想中,构成其思想基地的却是未来(可能性)——人是未完成的,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更高的人性,就是人类物质生产服从于人的感性需要——根本而言就是精神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与个体的生命之间,人的生命与大自然之间,不是相互否定(异化)而是相互肯定,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就此而言,共产主义是精神共同体,不是从过去空想社会主义的角度,也不是宗教的角度,而是从人心人性出发理解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为人的个性发展、为发挥人的天赋和才能创造了条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创造了条件。《巴黎手稿》因此是马克思的“心学”,不是从中国传统存养本心的修养功夫来理解,而是从工业大生产实践、从人类历史发展看出人的精神结构和发展脉动的精神现象学。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经验思考较少,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个体生命可以向上提升,亦可向下沉沦,说明生命经验中自由的本源性和选择的根本重要性,这一点是需要从马克思思想中汲取营养的。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有很深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核心之点就在生命共契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对中华文化本性的觉悟,对世界历史发展大道的觉悟,意味着愿意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大道,愿意走为人类谋大同的大道。从更高要求来看,党员要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如果首先不是从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信仰出发,是不可能坚固的。从生命共契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才可以看出传统思想对于人类的意义、对于未来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的信仰之基是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持守需要修养功夫与知行合一
传统儒家思想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理想论,实际上也是在回答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的问题。人生真谛在于明白个人在家国共同体中的位置,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己达人,扶危济困,让天下安而自己心安,从道而行无非是在生命共契中安放自己的生命情感,甚至在天地一体的化育中体会生命之乐(参天地之化育)。传统儒家思想对真善美的理解是一体的,真就是对这个大道的体悟,善就是悟道然后身体力行,美就是在从道而行中达到生命情感的充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共产党人的情怀境界时,曾经引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看到的,听到的,声色多彩,足以让我愉悦。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不就是与自然一起变化吗?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这里和马克思讲的感性需要的说法是一致的,感性需要和资本家对金钱的追逐是不一样的,感性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对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钱是什么,钱就是一个符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传统儒家讲“以出世之精神,干入世之事业”,王阳明讲“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出世并非避世,而关键在人生境界。牟钟鉴先生在《君子人格六讲》中说,今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均可体悟君子人格的追求,自觉提高人生境界。这些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对普通大众树立人生信仰,都是有重要启发的。
冯友兰有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当精神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看待世界和处理事务就会出于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世界和历史就会有不同的觉悟和了解,从而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这一思想从“孔颜乐处”到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一直延续而来,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的概括。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王阳明说:“乐者心之本体也,得所乐则喜,反所乐则怒,失所乐则哀”。“此心安处是乐也”。顺着本源觉悟而行为(为善),才是真乐,才是生命情感的充实状态。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也是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阐释,在对人生的回忆中,对人伦亲情的体味中,在对家国故土的眷恋和负责尽忠中,人的生命情感得以安放,感到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信仰,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民族危难时刻,有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后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然而为民请命的宏愿自然还有传统思想的浸润,以百姓苦为苦,以拔除百姓疾苦为己任。今天是承平年代,入党就意味着对党的性质和使命有起码的觉悟,愿意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在这个意义上,党组织就是一个觉悟者的联盟。疫情期间,广大党员干部不辞辛苦,为群众生命健康承受身体和心理的煎熬,体现了无比崇高的境界。但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并不一定每一次选择都符合这种境界所要求的行为标准,对党员干部的考验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在每一件事上磨炼自己的心性。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已经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每当面临各种诱惑之时,就要扪心自问,这种选择是否是我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所应该做出的最优选择,我本来是为了什么才选择这条道路并愿意坚持走下去。当然,今天党内的集中教育活动,以组织化的方式,以外缘促内生,推动党性觉悟的提升,关键还是内生的价值选择最重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其精神气质继承了传统士人精神的精华,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开创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就必然要求党员个体的觉悟和主动性。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如果不是每一名或者至少是大多数党员出自信仰信念的行为,恐怕历史任务的完成要大打折扣。
阳明心学讲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作为一名党员,加入党组织就是有了一定的觉悟,就要依觉悟到的道理而行,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有必要引导唤回初心。今天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审查调查,让被审查人重温入党誓词,温习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就是要把本来的觉悟找回来。当然,有的人一开始就有他自己所理解的人生道理,把人生享受放在较高位置,把利益交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说明他一开始对人生的理解、对党的理解还处在无知状态,无知者必然背离生命共契的道理,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来。如此伪善的“两面人”,自然不知修心为何物、为己之学为何物,所以我们时时要省察人性的复杂性,面对我们自己可能的“伪善”。传统儒家强调在事上磨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今天共产党员修养的不二法门,在为民服务、为党尽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每一次选择中都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恒卦》),这也是今天作为党员干部需要谨记的。
四、将党性立足于对人心人性的信仰,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三宝音乐剧《世界的尽头》最后一句歌词:“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爱是我斗争的方式/不给任何人解释/我相信 于是我坚持”。《流浪地球2》结尾,对莫斯“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的观点,刘培强回应是“我选择希望”。影片中“五十岁以上的出列”的情节,我们不会感到突兀,因为在前辈当中,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怀抱信仰的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面对地球2500年的流浪计划,也近乎类似于要求我们小小个体面对无限的世界、无限的历史来沉思,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与人类历史建立联系,这就是终极关怀的问题,是人生信仰的问题。这是一个虚拟的时间距离。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现实的长度距离。航天员刘洋在天上183天,心底里最纯粹的是对家人、对国家的那种牵挂、感情无限放大,什么都没有这个重要。这有点像现象学里的“悬置(中止判断、加括号)”,我们对生活从各个角度来“剥洋葱”,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为我们的生活奠基,什么是最重要的,大家可以从刘洋这里体会到。不论是传统心学,还是马克思对人性的思考,都启发我们考虑传统的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中共同的基础:人与人的生命共契,生命的相互支撑和相互成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文化之所以为文化者,也是我们裁定什么是更“人性的”的标尺。对人心人性的信仰,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生命的超越性的信仰——人的生命自有其高贵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去发现它、珍视它、践行它。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无时不刻在面临自己的价值选择问题,也无时不刻面临滑向深渊的可能;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今天尤其凸显世界历史担当时却面临美西方霸权的围追堵截。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会像西方宗教带给我们最后审判的时刻,而是叫我们做事对得起天地良心,这“天地良心”所昭显的道路,就是中国国内的共同富裕道路和世界范围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大同的道路,这也正是生命共契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心所向,乃是大道的昭示,中国传统本来就有这样的隐喻。将党性和人性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党性是一个政党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属性,体现在信仰、实践、作风、纪律当中,然而这些都要以历史觉悟为前提。没有历史觉悟,此四者均失去了依托。人性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一部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从茹毛饮血到更加高层次的人性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体现的人性思索的高度扎根于近代以来的人类实践,彰显人类文明在今天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可能性。将党性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世界历史大道的体认上,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信仰之上,党性修养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不是冷冰冰的说教。需要说明的是,平常人们说的“食色性也”(告子的观点),以及“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荀子的观点),乃是人与动物一样的本性,不能称之为人性。人性乃是人与动物区别开的地方。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将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共产主义就是资本逻辑自身不断瓦解的逻辑,是不断革除自身对生产力限制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利用资本、规制资本、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展现出无比的优越性。经济过程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价值优先次序。与之匹配,我们的执政者一份子的党员个体,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信仰信念,就不可能完成我们的执政使命。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信仰需要来自传统的滋养,或者从自身的文化之根中来对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让它变得更加亲切、更可接受。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是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需要从人生信仰的根源来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融合创新。其实,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其付出的牺牲和坚毅的行动,已经树立起了信仰的丰碑。今天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从生命共契的要求出发,立己达人,扶危济困,担当作为,做一个对家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的有个性的个人,一名精彩的共产党员。如此,我们的党员这个群体才能够在引领社会大众的信仰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