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近现代缺乏伟大文学作品”的错觉/谬误?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为什么伴随着中国的强大,没有产生享誉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guan_17107215062722
  • 你是怎么胡说八道还能写出这一堆的?

你居然说我胡说八道?

以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为例:

《战争与和平》苏俄(作者1828-1910)(故事背景1812年)——第一个括号是作者生卒或作品出版年份,第二个括号是故事的背景年代,下同。

《巴黎圣母院》法(1802-1885)(15世纪)。

《童年》苏俄(1868-1936)(自传体即同作者生卒年代)。

《呼啸山庄》英(1818-1848)(?即不详或难考究或者我没去细分细查,下同)。

《大卫.科波菲尔》英(1812-1870)(取材广泛但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的英国)。

《红与黑》法(1783-1842)(法国七月革命即1830)。

《悲惨世界》法(1802-1885)(拿破仑战争1803-1815,及之后的几十年)。

《安娜.卡列尼娜》苏俄(1828-1910)(?不详)。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1866-1944)(?不详)。

《飘》美(1900-1949)(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以上十大名著的诞生时期,均晚于工业革命(十八世六十年代,即1760年起)。此外,像《资本论》德(1867-1894登刊),《国富论》英(1776年刊出)这种远比文学十大名著的厉害的著作也晚于工业革命。

如此,反映并深及社会思想的西方名著作品,不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同时诞生的,或者伴随从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算起的西方壮大同时诞生的吗?换句话说就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壮大了,而这些作品所体现和反映的社会思想仍在革命。即西方壮大和思想革命至少是同时进行的。

这就跟中国人普遍认为的清末民国不算中国的近现代壮大起点/时期所不同了。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中国的壮大是从新中国成立乃至从“改开”开始的,而在此之前那些促进并大幅完成社会思想革命的清末和明国时期的作品,比如鲁迅的作品、马克思派别的马克思主义作品、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等不属于“中国发展壮大同期的作品”。

更别提,上述例子的作品,特别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可一点不比《飘》或者《国富论》之类的逊色(事实是远胜西方那些所谓的名著),但却不被西方所承认。即文学/社科学的话语权掌控在西方手里,而西方不承认中国近现代的伟大作品,甚至反而推举一些普通货为中国著作的代表(那个XX文学奖),才导致的“中国近现代缺乏伟大作品”的错觉/谬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