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一样了,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本文来自《为什么伴随着中国的强大,没有产生享誉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时代不一样了。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管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戏剧,还是19世纪的小说,不管文学是以哪种形式,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了,从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经典化,类似于我们的四书五经,或者是唐诗宋词。伟大归伟大,但现代社会不需要了。

如今的人不论是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都会特别有仪式感,但在他们的年代,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所谓的畅销作品。戏剧是放在剧院里看的,不欢迎就的下去,没有价值就很难再演,剧本也容易被放着吃灰。19世纪小说如同今天的电影或短视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现代人读的脑壳疼,但他当年是靠着这个不仅养家还能有钱去赌博。巴尔扎克也一样,做啥啥不行,但是就靠码字能在巴黎活得像个人样。狄更斯的小说那个年代就是晚上家里人围坐在一起读的(一个人读,其他人听),他晚年除了写小说,就是在英美两国间办巡回读书会,那场面堪比现在的大明星演唱会。雨果20岁时,靠写诗是可以拿到皇家年金的。

到了现在,就算是大刘,恐怕也享受不到这些待遇。原因无他,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不再大众化,不再平民化,变得“高雅”了。

大家自己想想,尤其是参加工作的人想想,上次读完过一本小说是多久的事了,读完又花了多长时间?

文学,或者说狭义的小说,虽然仍能吸引到广大读者(这个数绝对值还真不小),但已经失去了曾经的众星捧月的地位。有了这个,才能吸引到最有才华的人去创造,毕竟谁都想让自己的作品闻名遐迩。

经典文学另一个重大特征,就是他们能够记录一个时代的特征。这部分的职能已经被电影,网站甚至是短视频取代了。我们生活在一个讯息过剩的时代,而不是以前那个没有电报、只能靠纸媒传播消息的年代。

所以,现在中国最有写作才华的人,还有一部分在写,但即使他们再出色,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已然小众的读者群体,即使他们能诞生出下一个托尔斯泰或狄更斯,也无法赢得这些曾经文学巨匠的声誉(或者说,广泛认可的声誉)。

文学不会死亡,因为叙事是人类的本能,有这个本能,就一定会有人写下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