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简介
台 湾 岛
一、地理位置
台湾岛,位于福建省东部,东临太平洋,西依台湾海峡,北靠东海,南连南海。东北与先岛诸岛为邻,西南通巴坦群岛。
台湾岛与福建省的距离,平均约190公里,其中最近处是台湾岛新竹市南寮港到福建省平潭岛约130公里。台湾岛宜兰县距与那国岛(日本控制)约110公里,台湾岛鹅銮鼻距亚米岛(菲律宾控制)约142公里。
台湾岛岛形南北狭长,从最北端富贵角到最南端鹅銮鼻,长约394公里,最宽处在北回归线附近,约144公里。全岛周长约为1139公里,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一大岛,在世界大岛中列第38位。
此外,台湾岛东北有钓鱼岛群岛,西南有澎湖列岛,周围尚有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岛、和平岛、龟山岛、绿岛、兰屿、七星岩、琉球屿等附属岛屿。
从地理上讲,先岛诸岛(琉球群岛之与那国岛、八重山群岛、宫古列岛),和巴坦群岛,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二、地名由来
“台湾”一名源于居住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三、历史沿革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为刘铭传。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在祖国大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
四、地质构造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在地质构造上,台湾岛属于大陆岛,处于东海大陆架南部边缘。两亿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奠定了台湾岛的地质基底。4000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受挤压褶皱上升,形成最初台湾山系。约250万年前,地壳继续褶皱上升,构成台湾岛的现代地形。第四纪冰期海面下降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水面回升,复成海岛。现今台湾海峡深度一般不过百米左右。
全岛为复背斜构造,主要构造线和断裂均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本岛位处太平洋西北部岛弧群的中段,琉球孤与吕宋弧交会点,其本身亦呈浅弧状,向大陆突出。面临太平洋一侧海崖陡降,以约1:10的急坡在去岸约50公里处,海底已深达4000米以下;陆上的内侧则为南北延伸的大断层线。
依板块构造理论,本岛应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太平洋板块因挤压而下沉,抬升起了亚洲大陆板块,台湾岛成为隆起的亚洲大陆板块上的岛屿。
五、地形地貌
台湾岛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五大地形,超过一半的面积是东部的山区地形。全岛从东部的山地,向西逐渐过渡为丘陵与平原,形成了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一)山脉
岛上山系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地和丘陵占全岛面积的70%,平原低地(海拔百米以下)约占30%。山地和丘陵中,其中100~500米约24%,500~1000米约14%,1000~3000约31%,3000米以上仅约1%。但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山脉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自东向西有台东(海岸)、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条平行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以中央山脉为主分水岭。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峰有260多座,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全岛第一高峰。
中央山脉为台湾山地的脊梁山脉,自东北部苏澳海岸附近起,最后纵贯恒春半岛入海,全长约320公里。中央山脉的高峰丛集区,北起南湖大山(3740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米),其间相去不下200公里,超过3000米和3500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峦山3833米,马博拉斯山3805米。
雪山山脉位于中央山脉西北,长约180公里,与西南玉山山脉相接。雪山山脉亦多超过3500米的高峰,主峰雪山海拔3884米,其北的大坝尖山3573米,峰顶岩层叠立,景色奇伟。
玉山山脉主峰海拔3952米,为台湾最高峰,亦为中国东部最高峰。在玉山峰群中,高逾3900米者尚有东峰(3940米)、北峰(3920米)、南峰(3900米)等。
阿里山脉位于中央山脉以西,其北段亦称加里山脉。再往西有丘陵、台地、盆地相间错。
台东山脉(海岸山脉)位于中央山脉以东,长约150公里。两山脉中间为宽2~5公里的东部大纵谷。台东山脉的最高峰为新港山1682米。
(二)丘陵
丘陵多围绕五大山脉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丰原、嘉义丘陵和南部的恒春丘陵,海拔约在600米左右。
主要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等。
(三)盆地
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四)平原
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有台南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新竹平原、彰化平原、苗栗冲积平原等。其中台南平原面积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包括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市的滨海平原,面积达4550平方公里,为岛上农业兴盛、人口密集、城镇较多地区。
其次是南部的屏东平原,面积约为1160平方公里;东北部的宜兰平原(又称兰阳平原),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屏东平原和宜兰平原亦为重要农业地区。
台东纵谷平原,介于台东山脉与中央山脉之间,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是东部天然的南北交通孔道。
(五)海岸线
台湾岛四面环海,海岸较为平直,岸线长1139千米。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可分为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北部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邻的东部断层海岸。
六、河流水系
台湾河流众多,大小河流共有129条(一说151条),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分别向东、西流入海洋。其中,长50公里以上的不过20条,西向入海者16条,东向入海者4条。大部分河川流路短,落差大、多险滩瀑布,富水力资源,不宜通航。
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6条,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皆西流入海。
此外,还有东部的卑南溪、秀姑峦溪、花莲溪,亦是较长河流。
台湾岛河流水力资源丰富,总蕴藏估计不下500多万千瓦,其中大甲、浊水二溪各可超过百万千瓦。
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面积7.93平方公里。
台湾有大小水库258座,其中曾文水库最大,面积17.14平方公里,其他大中型水库还有:翡翠水库、新山水库、石门水库、宝山水库、永和山水库、明德水库、鲤鱼潭水库、德基水库、头社水库、雾社水库、日月潭水库、兰潭水库、仁义潭水库,等。
七、气候特征
台湾岛四面环海,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黑潮影响,高温、多雨、多风。
(一)气温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1月平均气温由北而南约为14~20℃,7月平均约28℃。其中台北都会区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
山地气温随高度而递减,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积雪。山地年均温,阿里山的2406米测站已低至为10℃左右,玉山的3850米测站更低至4~5℃。
(二)降雨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东北部特高,西南部偏少。
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年降雨量达4000~5000毫米的山区,有5~6处之多。其中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被称为中国“雨极”,历年平均超过6000毫米,最大超过8400毫米。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
西部沿海一带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
台湾降水量与季风有关,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量北部冬季多于夏季,南部则相反。山地多雨,即因东北季风为冬半年主要雨源,年中受台风影响亦较强,致雨机会特多。一次过境台风造成最大的总雨量,可达千毫米以上。
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历年平均值超过3000毫米,最高可达5000毫米,雨日逾200天,最多可达230多天。
宜兰降雨量亦可超过3000毫米,雨日亦常超过200天,最多可逾220天。
西南部的台中、台南、高雄,降雨量皆逾1700毫米,屏东高于2000毫米。但秋冬少雨,雨日远少于宜兰和基隆,与东北部常年多雨的特点形成对照。
(三)季风与台风
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和南风。每年自10月~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盛行期,5~9月为西南季风期,其间分别为两者的转变期,因受东北信风和冬季大陆冷气团影响,东北风的作用特强。
夏、秋季常受热带气旋影响,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级以上热带气旋登陆本岛。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有3~4次台风,其中尤以横越恒春半岛和北部最多,受影响亦最大。
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出现干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四)潮汐
东岸属不正规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属正规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达4.2米,两端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较小,约为0.6米。
(五)地震与火山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以花莲及其附近海底最多。
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台湾周边的离岛,除琉球屿、七星岩属于珊瑚礁岛外,其它岛屿都属于火山岛。
八、自然资源
(一)土壤
台湾岛可耕地占24%,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丘陵、台地和山麓地带多分布红壤,肥力不高。
(二)森林
全岛森林面积约占全岛总面积的52%,多分布在东部山地。其中热带林约占56%,亚热带林约占31%,温带林约占11%,寒带林约占2%左右。
按林木种类分,阔叶林、竹林分布最广,共占全岛森林面积的69%,阔叶、针叶混和林约占9%。林木种类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海拔700米以下是亚热带阔叶林,海拔700--1800米是阔叶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是苔藓或草原。
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多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脑和樟油产量更是占世界总量的70%,居世界首位。
(三)矿产
台湾矿产资源与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相比,种类单一,储量不丰。
台湾岛发现的矿产资源约有110余种,具实际开发价值的不过20多种,较重要的仅有煤、原油、天然气、金、铜、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海盐等9种。
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其中部分有价值的矿藏经长期开采,储量大幅减少,有的已经枯竭,因此台湾省是中国矿产资源和储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煤多产于基隆至新竹一带;油气田分布苗栗丘陵区,产量甚微;天然气已知储量仅约275亿立方米。地热已探勘的有大屯火山区和宜兰地区等,有待开发。金属矿物以北部瑞芳矿区的金瓜石金铜银矿最著名,但储量不大。大屯火山区的铝矾土正在勘探中,同区的天然硫产量较多,金瓜石矿区亦有较重要的硫化铁矿,但均不能满足需要。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多见于东部山地,蕴藏甚富,新竹、嘉义、高雄等地的石灰岩亦甚重要。
(四)生物
台湾岛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11%的动物和27%的植物为地区特有种,如山区水域栖息的樱花钩吻鲑等。岛屿上生长着超过3000种被子植物和640多种真蕨植物,同时也有3000多种鱼类及超过500多种鸟类生活在岛屿上。
动物中原以水鹿分布最广,次为梅花鹿麂等。3500米以下山林地区均有栖息,但近三、四百年间捕猎过度,低山原野几已绝迹,仅在1500~2500米山间尚有少量分布。其他各种野生动物中蝶类、蛇类,本分布甚广,近年被大量捕捉而减少。经济价值较高而数量有限的,如:云豹、台湾鲮鲤、麝香猫、帝雉、台湾雉等,已近绝迹(如云豹),或日见稀少。1971年台湾已宣布野生动物全面禁猎,并设有多处野生动物保护区,如八卦山(台湾猕猴)、 出云山(帝雉、蓝腹雕)、八通关(水鹿、山羊)、拉拉山(台湾熊)、大甲(鹭鸶)等,但成效不显著。
台湾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被称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场”。
九、行政区划
台湾岛行政上隶属于台湾省,是台湾省的主体。目前台湾当局在台湾岛上的行政区划包括6“直辖市”、3市、10县。
6“直辖市”: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
3市:基隆、新竹、嘉义。
10县: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
市以下设区(170个);县以下设乡(146个)、镇(38个)、市(县辖乡级市14个)。
此外,台湾还有3外岛县:澎湖、金门、连江(马祖)。其中澎湖县属于台湾省,金门县、连江县属于福建省。
十、人口民族
2024年底,台湾地区户籍登记人口为2341.9万人。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7%,少数民族(高山族)约占总人口2%,来自大陆的少数民族及外籍配偶约占总人口1%。
超过70%的人口集中在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最大。
十一、民俗文化
台湾融合了明清时期移居的闽粤移民和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缩影。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日,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民间也有与大陆相同或类似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平溪放天灯、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
汉族方言主要有闽南民系使用的闽南语(“台语”、“台湾话”)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语。台湾少数民族族使用台湾南岛语,但会使用母语的人口逐渐下降。
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一)闽南文化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80%,因此闽南语(又称为“福佬话”)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台语”,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二)客家文化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族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
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祗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三)高山族文化
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及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高山族内部又分为阿美人、排湾人、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邹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邵人、平埔人等。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族群之间的语言差别比较大,共同特点是,都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胶着语。
(四)殖民文化
在台湾的许多角落,都可以看到过去殖民时代的影子。淡水的红毛城,是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占领台湾的遗址;台北人声鼎沸的迪化街、桃园大溪镇、台南新化等地,可见日据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现在台北的许多日据时期的重要建筑;台北西区的总统府、行政院、旧台大医院等,都加了夜间照明以展现其古典婉约,成了点缀台北夜空的装饰。
日本曾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因而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深远。“台北总统府”、台湾大学校园等日据时期建筑被保护、沿用至今,高雄、松山、板桥等地名都移植自日本,便当(盒饭)、瓦斯(煤气)等来自日语的词汇进入“国语”,面积单位“坪”(1坪≈3.3平方米)也源于日本。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强化本省人对中国的认同。解严后日本流行文化在台湾重新活跃。日本也是当今台湾民众好感度最高的国家。
台湾亦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出于国家战略需要向台湾输入其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而美台之间密切的军事、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美国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向台湾的传播。
(五)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十二、经济发展
台湾经济较发达,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台湾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是亚洲四小龙之一。2021年,台湾GDP总计7749.42亿美元,人均GDP 33011美元,通用货币新台币(NTD,TWD)。
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过半。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
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
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在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领先全球。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在高阶自行车、硅晶圆、晶圆代工业、集成电路(IC)封测、绿藻等产业位居世界第一。
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为降低生产成本,台湾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也造成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已投资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在大陆有8万多家台资企业,常住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已超过100万人。
(一)农业
台湾只有24%的土地适于耕种,耕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土壤肥沃、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
粮食生产以稻米为主。种植多分布在西部的平原地区,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也是中国主要稻产区之一。
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樟脑、蔗糖、茶、菠萝和香蕉,其中台湾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茶叶、热带水果、香茅等,为传统出口产品。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
台湾水果种类繁多,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蝴蝶兰闻名世界。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渔业占1/4。
(二)渔业
台湾四面环海,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远洋渔业也较发达,现有远洋渔船约2000艘,总吨位约40万吨,近海小渔船1万余艘。
台湾有经济价值的捕捞鱼类有20多种,占重要地位的有鲔鱼(金枪鱼)、鲻鱼、鲣鱼等。海藻类主要有石花菜、海苔与鸡冠菜等,其中以石花菜最为重要。台湾省的珊瑚非常知名,产量曾占世界市场的80%左右。
(三)工业
传统工业主要有制造业、电力业、矿业和建筑业4大部门,以纺织、电子、化学、食品加工等项为主,同时发展以进口原料和出口加工产品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带,并构成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工业区。
造船业也较发达,有大小船舶修造企业250余家,主要制造集装箱船、游艇和渔船及修理船舶。大型船舶修造集中在高雄、基隆,高雄建有可容两艘50万吨级船的船坞。全年造船61.5万载重吨(1990)。
台北县石门乡和万里乡、屏东县恒春镇建有核电厂3座,其装机容量占全岛电力1/3。
(四)高新技术产业
自1980年起相继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等科学园区,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十三、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字
现代标准汉语(“中华民国国语”)和繁体中文是台湾地区法律公文、学校教学、主要媒体通用的语言文字。
台湾最普及的外语是英语,为国民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日语为台湾第二大外语。
台湾汉字拼音采用汉语注音符号。台湾的中文罗马拼音系统为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2008年),早期曾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目前地名(县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汉语拼音翻译。
台湾当局推行的“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为准,和普通话发音稍有不同,二战后又深受台湾本地方言的影响,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标准,翘舌音、地域性方言、儿化音于生活中逐渐消失,加之词汇差异,以致和普通话有一定差异,被称作“台湾国语”。
“台湾国语”的词汇和语法继承许多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初期用法,如定谳(定罪)等。一些词汇也吸收本地方言和外语的成分,如夯(热烘烘、流行,来自闽南语)、赞(好极了,来自闽南语)与欧巴桑(女性长辈,日语おばさん)、巴士(公共汽车,英语bus)等,还有一些是用词习惯差异,如原子笔等同于大陆的圆珠笔等。
(二)学校教育
台湾学制实施12年国教,各级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初中)3年制、高级中学(含高级职业学校)3年制和一般大学4年制,著名大学有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成功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学生经4年大学教育获学士学位后可继续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台湾常年向海外招收华裔大学生,近年也积极开放国际学生与大陆学生就读,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英语化以迎国际化需求。
(三)医疗卫生
台湾1995年起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向全体民众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及保障。
台湾人均寿命79.12岁,男性75.96岁、女性82.47岁。生育率仅为1.065,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10%以上。
十四、风景名胜
台湾现有9个“国家公园”以及13处“国家风景区”,壮丽的海洋、高耸的山岳、多样的自然生态与独特的人文风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台湾。
岛上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峡谷、玉山、垦丁、阳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景点。新北市瑞芳区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区、彰化县鹿港镇、新北市莺歌区等观光小镇地方风情浓厚,是寻幽访古的旅游胜地。境内有不少特色温泉,温泉文化别具一格。
位于城市的著名景点有2004年至2010年间为世界第一高楼的台北101、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台北中山纪念馆、高雄爱河、各处夜市和各大商圈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坐落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是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所拥有的69.6万余件册文物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古代中国艺术品珍藏。
“中正纪念堂”是台北市中正区一座为纪念蒋中正而兴建的建筑,园区广场南北侧建有“国家戏剧院”和“国家音乐厅”,除了供民众休憩外,常是大型艺文活动的场地。
台北中山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兴建的综合性文化设施,是户外运动、休闲、艺文与知性活动的综合性休憩公园。
遍布全台的夜市各具特色,小吃美食琳琅满目。台湾购物环境优越,台北市的信义商圈、忠孝东路商圈、西门町商圈等是著名的购物商圈。
十五、交通设施
(一)机场
台湾有民用和军用机场约50个,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为主要国际机场,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为次要国际机场。
多数大城市与离岛亦设有机场。各大都市间及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
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华航空和长荣航空。
(二)港口
台湾有大小海港10余个,高雄、基隆、台中、花莲和苏澳为5大港口。左营港为专用军港,高雄、基隆、苏澳等港部分作军用。
台湾国际贸易仰赖海上运输,海上交通发达,目前有7座国际商港,分别为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4座主要港和苏澳港、台北港、安平港3座辅助港。主要有通往日、美及东南亚各地的定期海、空航线,对香港的海、空联系均甚频繁。1995年海运总吞吐量达1.41亿吨,其中90%为进出口货物。
高雄港位于高雄市,是台湾第一大港、世界第十三大港口,港口货物吞吐量约占台湾整体港口货物吞吐量二分之一。
(三)铁路
台湾铁路基本覆盖全岛,长度约1066.6公里。主要有西部纵贯线(基隆至高雄)和环岛干线(由宜兰、北回、台东、南回和屏东等线构成)。其中西部纵贯线长408.5公里,已实现电气化,为铁路主干线。另有支线和生产专业铁路约2000公里。
2007年台湾高速铁路系统开始运营,使台北市至高雄市往返所需最短时间降至90分钟。
主要火车站有:台北车站、高雄车站、台中车站、台南车站、花莲车站、桃园车站等。
城市地铁:台北捷运、高雄捷运、台中捷运分别于1996年、2008年、2021年开始营运,桃园捷运预计2025年完工通车。在台北都会区、高雄都会区,捷运(地铁)是主要的铁路运输工具,
(四)公路
台湾的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市道、县道、区道和乡道。公路与桥梁总长度约4.7万公里,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岛内主要公路由环岛公路、横贯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为干线构成公路网,总长约2万公里。其中中山高速公路和福尔摩沙高速公路是两条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中山高速公路(基隆至高雄),1971年动工,1978年通车,全长373公里。
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基隆至林边),1987年开工,2004年通车,全长432公里。
在东部发达地区则通过快速公路连接,台北市至宜兰县建设了贯穿雪山山脉的(雪山隧道)蒋渭水高速公路。
十五、国际交流
1949年国民党统治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瓦解后,依然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被逐出联合国。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以“国内法”的形式单方面制定了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并设立美国在台协会与台湾保持双边关系(英语: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缩写:AIT)。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以此为基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截至2024年,还有12个国家与台湾地区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并在台北市设立所谓“外交代表机构”。台湾地区的许多非“邦交国”以民间社团名义在台设立具有大使馆、领事馆功能的准官方代表机构。同时台湾当局在许多非“邦交国”设立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行使大使馆或领事馆部分权责,维持非官方关系。
台湾地区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卫生大会等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并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以“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的名义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中国台北”的名义保留亚洲开发银行席位。
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是国际奥委会的成员,以“中华台北”(ChineseTaipei)的名称作为参加国际体育运动的代表团名称。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台湾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
十六、战略地位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意义。
第一,台湾岛地处中国大陆东南外海,是大陆海上防卫的第一道海上屏障。若被敌国占领、控制,战时可作为进攻大陆的前进基地,平时就是威慑、遏制我国的无形枷锁。美国的第一岛链战略,台湾就是其中的关键节点。
第二,台湾岛位于亚洲东部的海上航运要冲,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既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线,又是国际海运的重要交通枢纽。
第三,台湾岛是中国海军、空军前出太平洋的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台湾岛屡遭外敌侵略,日本、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都侵占、殖民过台湾。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可见台湾岛的重要军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