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猪吃不了细糠,但山猪也能自洽

500

文 | 十三姐

李行亮在《再见爱人4》中的角色,几乎快要成为向全国人民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大使了。

他说他就愿意这样生活,在这种外人看来拧巴又憋屈的关系里,在别人都忍不下去而他已忍的炉火纯青的处境里。

他管这叫“自洽”。

他说:“我就把她当成我的世界,她说的我就觉得是对的,她这张脸我就觉得是美的,我很满足,我就愿意在这个世界里面。”

他还说:“节目的观点和你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只要我自己舒服,我就可以安稳过一辈子。”

这就是他的自洽,这就是他的主观幸福感。

李行亮把“凑合过吧,还能离咋滴”这句话上升到了心理学和哲学层面。

上一个这么干的专家叫Diener,他创造了“主观幸福感”这个概念。(急得我都把课件ppt拿出来了)

500

主观幸福感就是自己评价满意度,和别人的评价关系不大。

当你怜悯山猪吃不了细糠,觉得他没吃过好的,天天粗茶淡饭,一生等人宰割,直至与刀俎的相遇,也太可怜了吧......可是山猪说你懂个毛线,老子每天都很自洽,起床就吃,吃完就睡。在没有人把他捧在手心当宠物的一生里,他练就了一身膘,抗冻耐热还不怕脏,你觉得的“难受”不是他觉得的“难受”。

重点是,山猪可能还会觉得“你指出了我的难受”才真的让我不舒服。只要你不指出来,大家都别管闲事,他还是挺容易自洽的。

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500

把李行亮这个例子来看,主观幸福感其实也是我们的一层壳。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在不自知地偶尔成为山猪,我们吃自己的粗粮,别人有意见但没用。

举个例子吧,前几天有读者留言问我:“你装修都要自己弄,老公指望不上,还不赶紧离?”

她的这种情愫就如同我们对李行亮的情愫——“你过得好苦,你不值得啊”。

在这种救赎欲望之下,我们固然是忽略了山猪有自己的自洽,而自洽者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和快乐守则。

你看啊,这事儿其实是这个逻辑:装修我自己操刀,内含巨大利弊考量——两个人合作会气死彼此,只能一个人掌控话语权。

在一项既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的项目里,有时候完全放手的一方反而是更难的。

也就是说,我一个人单干这个项目,主观幸福感在我这里,忍受比较多的反而是我老公,因为他失去了插嘴权、选择权、决策权。

500

因此,我虽然表面看起来累,但我并没有丧失权利,而我老公让渡了一部分权利,最后换来的是长达一年多的平静、和平、稳定又不失节奏的顺利完工。

所以,我为什么要因为我自己搞定了装修而离婚呢?在这个项目里我被伤害了吗?

每段关系有专属的相处模式,主观幸福感的形成落实到每一件事上,都是自己需要去创造的,不是靠对方给的,这就是内核强大女性的逻辑。

不懂的人,不了解其中利弊权衡的人,应该只有那些没有能力单干的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完全被他人定义的“幸福形式”所包裹住。

500

所以主观幸福感的绝配就是那句名言——关我P事,关你P事。

各位操心李行亮在麦琳的“摧残”下无法茁壮成长,而实际上李行亮根本没有追求过茁壮成长,他追求的是现有的楼阁不要坍塌,不管这个楼阁是空中楼阁还是海市蜃楼。

在讨论“如果离婚后怎么分割子女抚养权”的时候,李行亮说他要女儿,麦琳不肯,李行亮哭着说:“我家没人了......只有我女儿懂我......”

冷血动物看到这儿都忍不住动容,麦琳却在笑。

即便在这样没有同理心的亲密关系里,李行亮还是选择用自己的解释风格去稀释伤悲,他可能想的不是“你不共情我”,而是“还好你不跟我离婚”。

500

李行亮看似一个无师自通的心理学天赋型选手。

“解释风格”是积极心理学里的重要概念,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释风格决定了你怎么看待它,如何解决它。

你老公在家玩电烙铁,你可以说“他整天玩着没用的东西也不知道给我提供情绪价值”,你也可以说“这个叔叔都不给我添麻烦,玩完电烙铁还会自己上厕所,不用我给他擦屁股,真省事”。

500

大家看不惯的麦琳对待李行亮的NPD,在李行亮看来也许已经是刻进骨血的“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解释风格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惯性。

正如北蔡著名电烙铁大师十三姐夫所言:“习惯有时可以压倒伦理”。

就说麦琳的那套折磨人的手段,是女的都能看明白——

第一步,我不高兴了,你没哄我,你错了。第二步,你不哄我,我就更不高兴。第三步,别人都哄我了而你还没感觉到,委屈哭了。第四步,我都哭了你才来哄我,不行,已经哄不到我心趴上。第五步,你又往我心趴上哄,哼哼,我现在不是刚才那个心趴了......

500

麦琳的道德高地也就那么两三个山头。

第一个山头:我委屈自己成就全家;

第二个山头:李行亮不爱我,不关心我;

第三个山头:如果不是为了李行亮,我会很幸福。

即使在这种低级cpu的关系里,我们外人仨瓜俩枣似乎已经参透本质,李行亮却不像我们这样去看待这层关系,他的想法反而是——“我为我想要的东西付出点代价怎么了?”

对,他是一个实诚的大好人,他不想不劳而获,即使是与这样一位人格或许存在缺陷的女性组成了一个家,他仍觉得自己应该为这种获得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不管代价有多大,或者对代价之大已经麻木了,他只在乎得到的东西有多少。一旦得到了,就能称其为幸福。

他的主观幸福是理性和充满数学逻辑的,1+1真的可以等于10。

500

但你说李行亮他懂心理学吧,他其实又好像完全不懂。

《发展心理学》里开篇第一课就是“人是终生发展的”,意思是只要你一天没咽气,你都在变化发展,你哪怕到了七八十岁也可以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像李行亮这样年纪轻轻已经有了“就这样吧”的懈怠感。

虽然他把自己的懈怠感称为自洽,称为主观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期末考试我唯一被扣分的题是关于斯腾伯格的爱情建构学说。斯滕破格说“爱情是一个故事”,爱情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我结婚十几年了,照样不明白他在鬼扯什么。

但李行亮让我豁然开朗,所谓建构,就是“我认为什么是爱情,就什么是爱情,如果我说爱情是麦琳虐我,那么虐就是爱”。

你说我不爱麦琳,麦琳不爱我?不存在的,“爱情是一个故事”,我们俩是自己的故事的导演。

于是,李行亮的“爱情建构论”与“自洽论”完美统一,构筑了他的“主观幸福”铜墙铁壁。

500

很可惜,李行亮和麦琳其实是一堆典型的“不自私vs.自私”组合。

李行亮因为满足了麦琳的自私而感到幸福,可麦琳因为觉得李行亮没有满足自己的自私而感到不幸福。

李行亮是“我有两个馒头,为了你我可以把两个馒头都给你”而,麦琳是“你给了我两个馒头,但是你为什么没有三个馒头,你不爱我。”

每个人的每句话,每个行为,每个想法,都是由长期的各种经历、情绪、环境交织累积的结果。李行亮也许就是因为失去了双亲,孤独感太重,渴望亲密关系,所以宁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不想毁掉这段关系。

500

我们当然尊重他的选择,只是我依然替李行亮感到惋惜。

他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同样懂得建构主观幸福感的太太,那么他们俩在一起,1+1一定会大于10。

只不过麦琳不是一个有能力和有意愿寻找、定义、建构主观幸福的人,她的“幸福”需要向外索取,她的“不幸福”却都是主观定义。

她总是否定已经客观存在的幸福,且擅长向后拉扯。

麦琳能拥有李行亮这样的男人在身边,只能说和她自己的品行、素养、能力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就是靠玄学,她上辈子可能做过好事,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

李行亮上辈子可能就是那个老奶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