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575)枪灯是志愿军首创吗?
武器灯是现代单兵武器重要附件之一。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实用战术附件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在坑道战中发明的。该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要追溯的话,战争史上武器灯出现还要早很多。
武器灯又叫枪灯,是安装在枪械上以兼顾用光和枪械正常握持操作的照明器材,也是弱光环境下使用枪械时的主要光源。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为应对联合国军火力优势,1952年全线展开大面积坑道筑城作业。依托坑道坚守的战术总体卓有成效,让联合国军十分头疼。
(坑道战中的志愿军,注意手中的苏制冲锋枪)
美韩军也不傻,干脆依葫芦画瓢,也阵地上搞起了坑道防御。这样,志愿军在进攻时必然也面临着和美韩军如何彻底消灭坑道守军的难题。坑道战斗环境和如今室内近距离战斗十分相似,即使在当下也是个战术难点。
实战中,志愿军指战员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系列坑道进攻战术。准备层面就明显可以看出当今特种部队“清扫房间”的影子。如志愿军认为战斗编组不应过大,一般1组4人打1条坑道为宜。武器上也和当今特种部队很像,8-10枚手榴弹、大小炸药包、爆破筒等爆破器材外,每人配冲锋枪和9-10个压满子弹的弹匣,十分强调近战迅猛火力。甚至还配有装了大蒜的口罩制成的“土防毒面具”,以防敌放毒。另外就是本文主角:为应对坑道弱光环境,志愿军在枪上绑了手电筒。
(出战前宣誓的志愿军。注意最前方志愿军的冲锋枪并联了多个弹夹,这与现代特种部队快装弹夹极为相似)
在具体攻击层面,志愿军战术小组1人在前主攻、1人在后供给弹药,第三人爬行打电筒——这是为了避免暴露攻击者位置。另一种更具现代风格,4人全部手持冲锋枪,电筒用毛巾或皮带绑在枪右或下方。这样,灯还能帮助辅助瞄准。虽然志愿军身穿土气的大棉袄,但战术思想却不落伍。后来,有志愿军老兵在电视上看到现今带战术手电的突击步枪,曾认为是借鉴了志愿军故智。一些研究枪灯的文章也认为,志愿军首先将电筒绑在PPS-43冲锋枪下是现代武器灯的雏形。而西方实战中运用枪灯,可能要到1980年SAS突袭伊朗大使馆一战MP5上的镁光手电。
(SAS队员,最左一人枪上有手电)
可惜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黑夜占据一天的一半,而硝烟弥漫的战场则能见度更低。自然而然地,人们必然就会产生对夜间使用火器的照明需求,事实也是如此。下图是19世纪初意大利北部造的一支燧发枪,其上就有武器灯。那时自然没有手电筒,因此枪灯是一个带透镜的蜡烛台,并有防风防雨雪的灯罩,设计十分精巧。注意为了这个碍事的武器灯,该枪握把和扳机是倒置的。
上面这把“战术手枪”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实用的设计,但类似尝试并非孤例。法国人也有相同的构思,并且从下图看带灯罩的武器灯设计更为小巧,因此手枪也可以采用正常布局。
在手电筒出现后,与枪结合的想法也很自然。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是德国人设想中手枪与手电筒的组合,并展示了黑暗中恐吓敌人的战术设想——现代战术枪灯的一项使用目的就是让敌人猝不及防,为此有的还设有爆闪模式,这在执法环境中尤其有效。
在长枪上,亦有历史照片显示,武器灯出现得比预料的要早。下图是一战时期一名法国士兵,注意其Mle.1886勒贝尔步枪不仅挂着枪灯,而且还有一根延长线,使得开关灯时不用改变据枪姿势。这个实战化的枪灯,比志愿军的手电筒早了几十年。
现代战术手电强调可靠性,而手电筒诞生后其实不很可靠,这一点小时候玩过干电池手电筒的人一定有印象。为防手电熄灭,志愿军一般用新旧电池混装,这样灯泡不易因电压过高而烧毁。这些战斗中诞生的智慧很有可能是鲜血换来的。而现今解放军步兵武器缺乏战术附件的问题已经被提及很多。战火催生下,志愿军曾经站在步兵战术的顶峰,但愿下一次我军战术装备的进步不是只能通过战火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