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梦碎锂电池,连抄袭都不会?耗资150亿美元巨头Northvolt破产
含着金钥匙出生,集各大车企宠爱于一身,欧洲最大锂电池巨头,投资超150亿美元的Northvolt 在 11月21日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要知道该公司的设备、人员、甚至原材料都从中国进口,难道连抄袭都不会?
答案是肯定的,西方最后一次挑战中国电池制造的“电池霸权”失败,炒作“产能过剩”变成了笑话。
这家名叫Northvolt的瑞典电池制造商从2015年成立,当初被称为“欧洲的宁德时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创始团队的Peter Carlsson曾是特斯拉副总裁,是马斯克的核心管理层成员,拉投资时得到了包括大众、宝马、沃尔沃等车企,以及投资机构的重金投入,各种补贴拿到手软,不仅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关键设备,还外包了大量的中国和韩国员工,就连订单都被提前下好了。
一些关键物料都从中国或者韩国进口,可以说就算是抄也能很轻松实现目标。但偏偏是苦熬了8年,最后耗尽投资,以仅剩3000万美元而宣告破产保护。
其实,大众集团减持Northvolt股份还只是最后一根稻草,其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面临失败。回顾这几年,Northvolt几乎是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跌入深渊,很难再爬起来。总结一下原因就是,欧洲制造业很难再崛起了。
Northvolt总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在7个国家设立了工厂员工总数超过了6600人,但是核心工程位于北极圈内。
在这个北极圈的港口小城Skellefteå里,夏天不黑天,冬天没白天,韩国和中国的工人们的生物钟都紊乱了,就连瑞典人都很难准时上班。
偏偏是这样一个工厂,还选择了贪多嚼不烂的方式,试图完整拿下电池生产的所有供应链环节,并且实现产能天方夜谭式样的突破。颇有点许老板造车“大大大、好好好”的风格。
这几年除了建厂,就是在建厂的路上。实际产能不到1 GWh的时候,就想要做60GWh,但是设定的目标也只敢设立16GWh,因为无论在德国海德、加拿大魁北克和哥德堡……都没有足够的产业工人。
更为致命的是,技术压根不完善,还没有足够多的电化学专业的人才,相关工程师也少得可怜,更别说完整的供应链支持了。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从中国购买关键设备,从中韩挖掘产业人才,从中韩购买原材料……但是这样搞错了方向。
Northvolt从无锡一家电池上游的设备厂拉去了100多人,但是为了赶工却否决了中国设备的测试流程,把这个过程放在了欧洲,结果设备磨合就诞生了灾难,从上到下每一个会生产电池的工人。
Northvolt前员工说“我们没有技术,没有知识,一切都要中国人手把手的教,机器是他们给的,厂房是他们建的,离了他们,我们啥都不会”。
那么既然你们不懂,这些做设备的,或者拉来曾经做电池的工人多少会一点吧。结果令你大跌眼镜,拉来的中韩工人与欧洲工人语言不通,还靠着翻译软件交流,这边出了问题,还要掏出手机,拿着谷歌翻译表达意思。
当然,工人的交流只是一部分,生产制造的源头是在研发和工程导入,Northvolt的工程师至今还没有搞懂配方问题,至于正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的核心配比,还是道听途说阶段。
就这样还希望完成电池产业链从上到下的自给自足,包括正极材料制造、电池回收以及电池组组装等,甚至把锂金属阳极和钠离子电池等面向未来的创新。
有钱任性要搞产业链,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含着金钥匙生下来的。可是管理上暴露的问题更多,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高端制造业会出现的事情。
具体的例子就不说了,反正家庭作坊都不会有的事情,他们经常出现。我附上一位前员工的叙述,大家自己体会:
当然,一个人叙述难免有点片面,可事实就是欧洲已经很难凑齐合格的产业工人了,更别说电化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甚至正儿八经在长线待过几年的小组长都不多。
其实,他们的制造业确实很发达,比如很多精益生产体系都是他们搞出来的,就连汽车生产线这些都是他们玩了很多年的事情。但是转换到电动汽车领域生产之后,只有我们觉得自然而然,而他们已经忘记了原是创新的历史了。
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中国控制着全球电池产量的85%,而电池占到了整车成本的40%左右。
也就是说全球2/3的锂电池是由中国生产的,并且平均定价是西方锂电池生产商的1/3,他们太想超越了,因此采用了很多招数。甚至前段时间“欧洲新能源”禁令谈判期间,还有刺探电池配方的事件存在。
就在Northvolt申请破产前两个月,被称为“中国电池大王”的宁德时代CEO曾毓群在一档节目上说:欧洲电池制造商一直以来面临的制造困境。“不正确的设计、有缺陷的工艺、设备不足”,“几乎所有的错误都在一起,他们该如何扩大规模?”“如果没有高效、安全、实惠的电池,卖电动车将变得更具挑战”。
总结就是: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
反正最终Northvolt没有达到目标产能,没有交付订单,在无限扩张中失去了融资的能力,最后宣布破产保护。
也许他们还会重生,但是在欧洲人力成本高企,并且电池供应链并不成熟,并且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贸易政策的情况下,想要重生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其实,Northvolt一直不愿意承认,因为“政治正确”才导致其在选址到了北极圈,用所谓的“清洁能源”去生产制造。其余方面也是如此,无限制的扩张,无技术来源的盲目扩展,无管理的粗放经营……都是造成其失败的原因。
30多年前,钱老的信中就在建议我们组织力量研究更先进的蓄电池,他说“中国有能力跳过一个台阶,直接进入汽车的新时代”。如今,比亚迪第1000万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正是那个30多年就开始研究电池的20多人的小作坊。
一步一个脚印,比亚迪才成为拥有全球数百万员工,光工程师都有10多万的世界顶级车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亚迪的发展历程是这样,宁德时代的发展也是如此,每一个独角兽一样的企业背后,其实还是技术和资源驱动。
拍脑袋、拍桌子要超越别人。不仅不适合我们,更不适合欧洲人。特斯拉高管办的电池厂居然破产了,可能全怪马斯克没给他们开源。大家说,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