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打不起羽毛球的中国人,冬天也穿不起羽绒服了?

500

文 / 孟桥

编 / 李禄源

2024年进入尾声,北方城市先后迎来初雪,羽绒服再次成为标配。

有生活经验的消费者已经趁双11提前更新了衣柜,而后知后觉的人们,就只能在打开购物软件后哀嚎:羽绒服怎么变这么贵了!

消费舆论对羽绒服涨价的反应并非空穴来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20年间,中国的羽绒服均价从438元升到656元。而在今年,动辄千元的羽绒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比比皆是,早有突破历史最高均价的迹象。

不愿被动接受价格上涨的消费者开始自发寻找原因。

于是,在夏天「羽毛球涨价赖猪」的讨论过后,「羽绒服涨价与猪有关」的话题也随着初雪一起闯进了大众的视野。

500

如果顺承这一逻辑,我们不妨先从头捋一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今年7月,中国新闻周刊一篇《月薪2万,打不起羽毛球?》的文章刷屏各大社媒,里面提到羽毛球涨价的事实:今年65元左右一筒的羽毛球价格逼近百元,而在部分地区,之前90元一筒的羽毛球价格一度超过140元;部分品牌还时常没货。

关于这个话题,四川省羽毛球协会副会长胡师雄曾向氪体介绍,「今年球友们惯用的几个型号的球,几乎都有百分之十几的涨幅。」

根据文章分析,羽毛球价格的上涨根源来自于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同一时间,禽蛋类股价大涨,华英农业涨停。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华英农业财报显示,2023年华英农业全年销售羽绒产品7111.9吨,其主要客户为波司登、李宁等大型羽绒服制造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天打不起羽毛球的中国消费者们,入冬后也穿不起羽绒服了?

500

有关动物的经济规律

今年夏天,当毛的问题初步浮现后,大家把问题归咎给了猪。

不可否认,在中国,猪的命运一直在极大程度上牵动着着鸭、鹅们的命运。如果猪肉价格低于鸭肉或鹅肉,消费者就会更倾向买猪肉,养殖户饲养鸭鹅的意愿随之下降。

猪肉消费需求增长,导致鸭、鹅出栏量减少,鸭绒、鹅绒价格升高——羽毛球、羽绒服涨价的逻辑就是这么来的。

500

图源:抖音

有关猪和鸭、鹅之间价格与需求关系的变化,最显著的例子其实发生在2019年。

根据中国水禽网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肉鸭出栏42.68亿只,相较2018年暴增33.2%;商品鹅出栏量为6.1亿只,相较2018年增长10.4%——两大数据指向了近年来中国鸭鹅出栏量的顶点。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彼时非洲猪瘟,导致鸭、鹅等禽类作为替代品的需求激增。

根据中国养猪网提供的数据,2019年初,中国猪肉均价为13.9元/公斤。非洲猪瘟爆发后,国内猪肉均价最高飙升至41元/公斤(2019年10月),直到年末才回落至33.77元/公斤。

我们没能查到当年鸭、鹅等禽类的确切价格,但根据羽绒金网的数据显示,同一周期羽绒服主要使用的灰鸭绒、白鸭绒、灰鹅绒、白鹅绒批发价格大幅下降,以白鸭绒为例,半年之内价格从382元/公斤跌至302.4元/公斤。

500

图源:Reuters

猪肉需求量大,鸭、鹅养殖量就下降,这个规律在今年也得到了印证。

今年猪肉涨价,养殖户养猪意愿提高,商品鸭、鹅的出栏率降低,间接导致了鹅绒、鸭绒等羽毛球、羽绒服原材料的价格升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羽毛球制造商和羽绒服生产品牌们的涨价行为也占了理,明明在这个事件上获利更多的,是那些原料供给环节。

但仍有疑问需要解答:中国人自古以猪为主要肉食,那么,与猪肉需求有强关联的鸭绒、鹅绒价格,为什么直到近年价格才突然飙升?

涨价这事,可能真没法全怪猪。

500

涨价背后,市场的变化

除了长期的经济规律外,一些近期内发生的事件可能对短期内的羽绒服、羽毛球的价格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

首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项——2022年,羽绒服有了新国标。

2022年4月1日,新版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正式实施。新国标规定了包括羽绒服羽绒填充物应标注羽绒的种类、绒子含量和充绒量等多项细化的标准。其中一条关键信息,是将「含绒量」这一指标换成「绒子含量」,商家需要在商品标签上标注绒子含量,或同时标注两者。

简单理解,新国标中的绒子含量,将旧标准中含绒量里的绒丝和羽丝剔除了出去——这两者属于羽绒服生产中产生的废料,多被商家做填充物使用,实际保暖功能并不高。

事实上,新国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将废料剔除,而是将对羽绒服产品保暖性能最为重要的「绒子含量」作为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呈现出来。

这也就意味着,此前部分商家在羽绒服里掺入的绒飞丝、羽根和碎毛片、甚至化纤等行为,均属违规。

500

新国标后,商家需标注产品绒子含量  图源:淘宝

近年来,有关羽绒服相关的国标越来越细,指标监测越发清晰严谨。文字游戏的灰色地带被铲除,生产和检测成本提高,产品定价也自然就上去了。

如果拿数字来呈现,新国标对于羽绒价格的影响同样直观:90绒一公斤的价格直接涨了30元。

当然,除了经济学原理和新国家标准之外,也要将消费者意愿考虑在内——近年来消费市场一大趋势便是,中国消费者对于体育内容和目的地深度体验旅游消费的热情开始走高。

2023年底,哈尔滨旅游爆火出圈,再次掀起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热潮;同时,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的推动,国内冰雪市场迅速升温,在冰雪运动装备销量暴增的同时,离开运动场后必需的羽绒服产品,市场需求也被带高。

另一方面,羽绒服品牌也在近年开启了品牌重塑和升级。比如大家熟悉的波司登,就在极力摆脱过往「土味」「下沉」的形象,开始研发时尚款式推出高端系列,并发力品牌营销,甚至一度将品牌门店开到了伦敦等欧洲城市。

羊毛出在羊身上。产品设计和用料提升了,品牌传播的前花掉了,那价格自然也得跟着有所体现。

500

位于伦敦的波司登旗舰店  图源:波司登

然而,市场的消费趋势和大众消费习惯是存在周期性变化的。

涨价可能带来收益,但大众永远拥有更多的选择。当周期过去,才是检验市场行为成立与否的真正窗口。

500

价格涨了,人怎么办?

聊完了鸭、鹅同猪之间的命运关联,还有一个问题等待我们回答:羽绒涨价了,东西怎么买?

对于那些需求曲线相对垂直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消费习惯自然不会有太多改变。而其他人,也有着大把的选择。

羽毛球涨价时,不少消费者就选择了退而求其次,购买专业队淘汰下来的「微瑕」球,让类似这种能用又不贵的「二手货」,开始成为平替。另外一边,2020年印度就曾宣布要研制人造羽毛球,预计在2026年取代现在的产品,只是四年过去,印度产的人造羽毛球终归是一根毛都没见到。

而至于羽绒服,消费市场的选择其实也有很多,如果不追求品牌,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几百元的产品依旧比比皆是。

500

延伸阅读:羽毛球涨价的苦,2.5亿人一起吃

经济紧缩,羽绒涨价,消费者开始变得务实。

羽毛球爱好者用「微瑕」代替新球,「羽绒服平替」的话题笔记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大众的消费选择开始逐步回归本质,品牌方的宣发也愈发希望消费者相信产品的溢价更多来自功能性和科技,而非其它。

涨价虽已成事实,但就像涨价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人们的选择也不会局限在一个框架内。

「毛」的问题,终归不会困扰中国消费者太久。

※文章封面图片来源:经济学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