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干松绑,为发展赋能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神经末梢”,也是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基层减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为基层减负,减掉的是不必要的形式主义枷锁,增加的是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干劲与活力,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考核等问题,曾让基层干部深陷其中、不堪重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填写表格、准备材料、迎接检查上,真正用于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却被严重挤压。基层减负举措的推进,犹如一场及时雨,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比如,精简会议文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生诉求,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使基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工作计划,集中精力谋发展、抓落实。

       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而是要通过减负提质,激发基层干部的创新活力和担当精神。当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他们能够将更多的心思和智慧用在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新方法上。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基层干部可以有更多精力去谋划产业发展,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能够更专注于优化社区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创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大展拳脚。

       基层减负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随着基层负担的减轻,基层干部能够更加高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问题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无论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还是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都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变化和进步。基层减负,减掉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民心,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存在,减负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就需要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同时,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基层减负,关乎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关乎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坚定不移地将基层减负进行到底,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赋能加油,才能让基层充满活力,让政策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基层减负的持续深入推进,见证基层在轻装上阵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