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把电影叫艺术,适合慢慢品味,影院流行的是娱乐快消品,挺矛盾的

【本文来自《张艺谋、成龙呼吁到影院观影,不少影院高峰期不足10人,为何大家不去影院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Mengnantalk
  • 我是开电影院的 有三家影院。说说我的看法:

    16-19年是电影院市场最繁荣的几年,回本周期很快,平均2-3年基本上就能回本,开个非标厅,一个厅的成本在60左右,标准厅一个厅的成本100以上。所以开了太多的电影院,中国现在基本上能到8万块的荧幕,

    另外 影院是那些年唯一的可以说家庭式娱乐方式的地方,而且卖座的影片类型非常多,好莱坞的,国产的,很就是老百姓对这些东西买账。

    疫情是个分水岭,这个时候以抖音为主的线上平台火爆,疫情导致影院不能营业,间接的导致观众的欣赏平台变了,口碑一般的片子不去看了,质量高的片子才会去电影院看。另外,由于绝大多数的影院的房租合同都是疫情前签的,所以房租非常高,导致影院的票价也不能无限的低下去,所以出现了基本基本层面上的观众不去看了。

    我觉虽然现在很多圈内的人都说是片子因为疫情拍的太少了,没的放所以今年的票房极其的差,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其中的一个小影院的票房,22年国庆48万,23年国庆12万,24年国庆7万,我每年的房租要67万,今年做到总票房119万目前为止,分账比例是54%,也就是说我今年的收入,不算人工水电的话-2.74万。

    我认为电影市场的真正原因在于:经过疫情,经过中美之间的一些问题,现在好莱坞影片在国内完全没有市场,老百姓完全不爱看。另一方面,国内的绝大部分的导演可以说都是美国文化的崇拜者,讲不好自己的故事,拍不出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观众们想看东西,总是想说教,想所谓的‘启蒙’。可怕的一点,这些导演经过长期的经营,已经占据了这个领域里的所有环节,除了他们没有别人了。虽然现在影院归属于宣传部,但是国家这方面也没有能用的人,只能用这些人。因为这些影视圈的人已经把所有的环节都把控了。咱就说志愿军这个片子,其实题材是非常好的,但是能放的,能排出了的也就是陈凯歌这样的争议很大的导演。封神榜这样的片子导演也是有很多争议。大家现在有一种我们不想支持这样的导演的冲动,票价还贵,就算了,我不看了。这样东西多了导致观众更不爱看电影了。所谓明年,后年片子的数量起来,票房就能有所改观我其实抱有悲观的看法。现在电影院出售也很费劲,基本到了属于破产都没人要的地步。

    以上

作为普通观众我感觉影院最大的危机是当初家庭影院普及,在家看电影省钱省力随便暂停吃喝玩乐都不耽误,那个时候确实感觉影院还存在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小影院流行起来,音响座椅大视角主打临场体验,把影院救活了。

这个现象引出两个问题,第一是你要吸引大家到影院来看环境要高级,你这椅子至少要比家里沙发舒服吧,还要在闹市区顺便逛吃,成本就高了。第二是电影都追求音响视觉冲击力,安安静静讲个故事的题材不受欢迎,受欢迎的题材都是闹闹哄哄看完就忘的,好作品写的人拍的人就少了,无聊的商业片才有票房。

以前把电影叫艺术,适合慢慢品味,影院流行的是娱乐快消品,挺矛盾的,你希望好电影越来越多,但是好电影越来越多大家反而不想去影院了。大屏幕小屏幕开始有自己的细分市场,商业片多就多吧,所以叫商业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