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2022年国际局势的回顾与展望
2022-01-25 11:39:00
作者:王孟源博士
原文网址:https://blog.udn.com/MengyuanWang/171423818
去年年初,我曾写下《新年的回顾和展望》,对2021年的国际局势做了估算、评论和建议。到了年中,又写了《美国制华历程分析及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建议》,专注于未来十年的长期发展。因为这两篇所预测的大局方向和推荐的战略主轴,都依然有效,请读者先复习旧文,这里一方面复习一些重要结论,一方面针对新年度所带来的环境背景变化做若干补充。
美国
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民主党建制派为了避免仇视财阀的Bernie Sanders在初选中胜出,强行整合了所有可控的势力(参见前文《美国大选中的危险人物》),捧出最不得罪人的Biden为总统候选人。其后他们虽然严重低估了右翼民粹的力量,却依旧靠著新冠疫情而在大选中横扫白宫和国会两院。然而Biden干了一辈子的职业民代,习惯于空打嘴炮、一事无成,既无才华气略,也无识人之明,再加上他有意避开2016年Hillary Clinton曾预先搜罗的民主党内顶级人才,结果执政的幕僚团队素质极差,对内欠缺人脉、毫无手腕,对外幼稚无谋、一厢情愿,以致在至关重要的任期首年就耗尽政治能量,提前跛脚。
Biden在内政上的失误有两个层面:首先在政策方向的选择上,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专注在白左议题和社会福利,完全忽略了贸易和经济供给面的严重问题;至于金融货币方面的通膨压力,更是反正道而行,拼命火上加油。其次在执行上,政党纪律在参议院彻底崩溃,反而被叛徒Manchin吊足胃口,虚耗了一年,立法成果却只有两个各一万多亿美元的刺激方案,都是反对党原就想要的;到年底还遭受Manchin的公开决裂羞辱,连面子都没有保住。
但是在外交上,Biden居然设法犯下更糟糕的错误:这里的基本原因在于他所任用的国务院和国安会官员,都是读死书的教条主义者,既不知彼也不知己,还贪婪无餍,处处想要占尽便宜再卖乖。以伊朗去核协议为例,既然当初是美方主动撕毁条约,那么照理伊朗可以要求额外的补偿;此外原协议谈判至今已有六七年,美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恢复原文已经是最佳脚本,再加上从中东抽身、专心遏制中国崛起是美国的大战略方向,就算为了国内舆论而必须要求伊方做出让步,也应该只是装饰性的条款。然而Blinken不但不接受任何妥协,反而基于Trump极限施压的最后通牒上另加要求,连在Biden任期内不做反复的承诺都不肯给;所以当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其实比Trump政权还要贪心、过分得多。
这种吃干抹净的心态,应用在中美博弈之上,就是白左外交体系所鼓吹的“Selective Engagement Strategy”。这里的重点,既不是“Strategy”,也不是“Engagement”,而在于“Selective”;换句话说,他们和Trump的目标完全一致,亦即要将中国的发展进程打成倒退,所不同意的只在后者的全面敌对策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他们眼中是下下策;连减免关税原本就是两利、在通膨威胁下尤其有利美方,他们都锱铢必较,务求多占便宜。Blinken和Sullivan心中的理想手段是让“盟友”下场和对手厮杀,然后自己出面交涉斡旋,从双方都榨取额外的利益,然后另找新炮灰,周而复始。所以像是气候政策之类的“合作”对话,绝对不是什么友善示意的“交流通道”,刚好相反,其用意是为了在炮灰盟友和中国厮打的过程中能保持适当距离,以方便见机用力捅刀。
然而美国哄骗炮灰的借口虽多,不论是地缘战略,如针对日本、印度和台湾,或者是“民主人权”,如对德国和捷克,又或是同盟义务,例如立陶宛和澳洲,最终引发的冲突都是同一类,也就是从外交下手,孤立并挑战中国,间接影响贸易实利;其基本原则在于打击中方弱点,同时保护美方自己的罩门。中国的对应之道,自然应该在对炮灰做出足够的惩罚以儆效尤之后,反过来针对美国的软肋另开战线;不过在详细探讨合适的新战线之前,让我们先对2022年的世界环境,预先做出评估。
除了Biden政权对内提前跛脚,对外招式用老之外,2022年的美国还有什么可以事先预期的发展呢?当然,年底的期中选举,由Trump主导的共和党右翼民粹势力基本可以确定会夺回国会,但真正重要的是,我反复警告过的通膨压力正在持续恶化,迫使美联储终于在2021年12月决定加速缩减货币增发(Accelerate the Tapering),以便在2022年三月结束量化宽松,并且可能随后就开始加息。然而过去几年史无前例的美元滥发,已经把美国金融体系的每一个角落都吹出历史性的泡沫(这个现象被称为“Everything Bubble”),一旦银根被抽,必将有骨牌效应,由于美国国内不再有可以泄压的安全阀,唯一的出路是把灾难转嫁到金融财政体系更虚弱的国家去,例如土耳其、南非和拉美;然后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演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新冠疫情已经让许多政府疲于奔命的背景下,这场经济危机传染到若干国家的政治层面是无可避免的。
英国
这些可能发生政治危机的国家,也包含了英国。在三年前我已经详细解释过(参见前文《谈Brexit》),脱欧是少数英国土豪(尤其是媒体财阀)在2016年为了逃避欧盟新立法的反避税指令(ATAD)而加紧推动的,其后Theresa May基于国家利益和经济常识,试图选择没有逃税功效的软脱欧,自然受到幕后的权力阶级全力抵制,最终只能黯然下台。接著Boris Johnson之所以被推举出来,正是因为他人格卑下、自私自利,又向来有小丑的娱乐性,很受保守党选民欢迎,非常适合作为硬脱欧的推销员。但是硬脱欧有极大而且立即的危害,在过渡期结束之后必然会明显化,那么Johnson当然也必须为此背锅、引咎辞职,然后再等一段时间(媒体财团需要足够时间来对选民洗脑,为新任首相制造光环,又不能拖太久,否则新首相很难把各种施政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前任身上,最佳的折衷是一年半左右)进行大选,以便让保守党再度组阁、继续图利幕后的财主。当然,在新首相的蜜月期立刻召开大选,也是可行的时段选择,但这里的前提是反对党必须自愿落入陷阱,如同2019年那样;这是因为英国在2011年修过法,之后要提前大选必须由国会2/3同意。
既然英国的下一场大选时间定在2024年前半,那么原本替换首相的理想时段就是2022年底;这一点也可以靠解读英国国家年度预算来做出印证:财政大臣Rishi Sunak是首相备选人物之一,为了争取选票,他在党内初选之前的最新一个预算必然会多方设法减税以讨好保守党选民,然而2021年3月版的预算却反过来大幅增税,显然他当时预期Johnson下台是在2022年3月之后的事,所以提前一年增税特别方便在2022年度减税。然而出乎意料的,Johnson在2021年12月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丑闻,虽然本质上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封城期间聚会喝酒),但因为直接讥嘲己方选民的愚昧(派对正欢时,发言人开玩笑假装对新闻记者撒谎撇清),并且被录下来公布,后果反而格外严重,屡经贪腐案而不动如山的民意支持率忽然崩塌,提早半年多将替换首相提上日程。然而幕后的实权阶级并没有准备好,例如举足轻重的Rupert Murdoch到去年底才选定外务大臣Liz Truss为下一任代理人,宣传造势刚刚开始(可以简单从Murdoch系媒体的政评文章看出来);此外预定在2022年5月5日举行的地方选举(Local Election,即乡镇级)很可能会是惨败,特别需要Johnson来背锅。因此虽然敌对势力(尤其是有私怨的,例如前任首席幕僚Dominic Cummings)正在全力试图扩大丑闻,依旧有不少权力人物希望他至少撑到5月才下台,然后再由Truss或Sunak(他有非Murdoch系媒体财阀的支持)继任首相。
Truss和Sunak的人品和才能并不见得比Johnson高明,作为财阀的忠实代理人,他们也不可能真正改弦易辙,扭转政策方向,所以换首相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直接意义;这里值得探讨的,在于保守党高层更替所可能引发的间接效应。2021年5月的区域选举,主张独立的苏格兰国家党如我所预料的掌控了苏格兰议会,事后却因为统独民意差距不大,没有把握获胜,也就不急著举办公投。前面所谈的,英国执政的保守党在乡镇级选举大败、首相引咎辞职、脱欧持续损害经济、再加上美联储加息等等负面因素,可能足以推倒民意平衡,促使苏格兰在2023年或2024年独立(公投的准备工作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MI6素来是颜色革命的主要黑手之一,英国外宣更是白左外交的基础(所以在BBC裁员时,可以仿效RT趁机雇用一些英语外宣人才),联合王国的崩解将是对昂撒霸权集团的重大打击,因此也是造福人类社会的一大幸事。
欧盟
最近几年,欧盟在Merkel和Macron的领导下,不再盲目追随昂撒集团,转而自主维持与中方的互惠关系以及欧俄边界地带的稳定。Merkel在去年的退休,不但使欧盟损失了理性的决策核心,给予东欧小国主动闹事的空间,也颠覆了德国政坛自二战后的健康传统,首次出现三党联合政府;尤其一个极端政党(绿党)得以掌控外交部,随即执意忽略国家利益,专心遵从白左宣传洗脑的宗教性教条,使得这个执政联盟先天就充满矛盾、极为脆弱。相对的,今年春天法国总统大选中对Macron威胁最大的Valérie Pécresse在经济、贸易、外交等议题上并无重大的政见差别,我们可以预期法国的对外政策将得以延续;因此中方对欧外交努力的重心,应该适度从德国转向法国。
在经贸方面,欧盟体量大,又有欧元作为防护,对美元金融危机有较强的免疫力,然而欧洲的经济成长长期低迷,屡屡错失新兴工业的契机,整体处于慢性衰退状态,体质并不强壮。2020年代最重要的新旧工业更替,将是电动车取代内燃机的过程,预期在今年进入高档期,在中国和欧盟市场都应该会超过25%的级别。中国在过去十多年,成功培养了一批世界级的电池制造商,获得全球技术先进地位,从而促成当前国产电动车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欧盟对减碳特别热衷,是中国电动车企抢占额分的重点市场;不过汽车制造刚好是欧盟的头号消费性工业,德国的BMW和意法的Stellantis都没有及时投入电动车的研发,可以预见这些大型车企面临困难之后,会试图将保护主义政策提上台面,中方有必要准备好预案,及早应对可能在明后年出现的挑战。
日本
日本经济对汽车制造业的依赖,更甚欧盟;后者的头号车企大众汽车至少在几年前的柴油排放作弊丑闻爆发后,就转向投资开发电动车,所以短期内没有掉队的危险。相对的,日本的丰田虽然曾经是Tesla的原始投资人,却在2013年彻底放弃电动路线,全力投入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到2021年下半,大势已去,才三心两意地试图亡羊补牢。未来几年,中国电动车企所获得的新额分,必须来自旧有的汽车品牌,其中日本厂家落后最远,将是最大的输家。刚好RCEP生效,东南亚市场成为低垂的果实;中方除了加紧谈自贸协议以帮助厂商进入拉美亚非之外,也应该准备好应对日韩的保护主义措施,他们很可能会早于欧盟出手。
汽车是所有制造业中的最大宗,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繁荣发展,都足以推动其整体经济的快速成长,最终步入先进工业国之列。日本在二战后40多年的经济起飞,靠的正是汽车工业支持机械、冶金,再加上消费性电子产品推动半导体。然而到了1990年代,美国出手以政治手段消灭了日本的半导体设计和晶圆制造产业,把市场额分抢来和台湾、南韩瓜分,以致于当前日本的经济产出和生活水平,高度依赖汽车制造和出口。电动车在未来几年迅速取代内燃机的同时,日本经济也会面临釜底抽薪、无以为继的尴尬场面;换句话说,中国官方不必出一指之力,自由市场竞争自然就会永久性地解除日本所构成的战略威胁。
日本的新首相岸田文雄虽然木讷呆萌,却能主动提议“新资本主义”,想要以规范市场经济、而不是滥发福利的手段来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显示出若干智慧和务实性。有智慧并务实的政治人物,向来是适合中方合作的对象。既然日本在未来5到10年就会面临经济、财政和人口结构的断崖,即使政坛动荡,又换上绝对仇中的领导,也不会构成重大危险。所以虽然岸田政府正在和美国谈判,想要加入对华科技禁运,但这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亦即化整为零,猎取技术人才),因而日本仍然值得中方考虑积极争取,以充分发挥RCEP下的经济互补性。
俄国
和中国经济互补性最强的,还属俄国。中俄之间“Better than Allies”的关系,将是中国在美国全力打压之下,继续和平崛起的坚实保障。但是由于中方过去几年一直不聼我的劝,把应该专注在储能技术的科研资金浪费到毫无实用可能的核聚变之上,未来30年对天然气仍然会有高度的依赖,因此有必要积极建设新的管道,一方面减低己方能源进口面对海上封锁时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赋予俄方和欧洲买家交涉的底气。
正因为俄方是资源出口国,和美国也没有贸易上的相互依赖,所以Putin在2014年之后,得以逐步和欧美脱钩,然后采行“Strategy of Tension”,亦即以美国之道还施彼身:既然当年美国靠著施加军事、经济、宣传、外交等全面压力,逼迫诱惑苏联采纳自杀性政策而赢得冷战胜利,现在俄国就反过来主动维持或甚至升级英美所制造的国际紧张态势,直到霸主疲于奔命、吃不消为止。中国的国情不同,对全球贸易体系依赖很深,不适合模仿俄方和美国做全面公开的决裂对抗,但Putin对美战略的基本思路还是值得借镜的。换句话说,既然Biden政权的外交战略,是选择性地寻找中国的弱点来作为重点打击方向,中方的最佳对策,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针对美国的软肋来做反击。
美元
当前美国的软肋就是对美元金融霸权的过度依赖。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迅速虚拟化、金融化,财政基本依赖美元来对世界做收割(参见前文《美元的金融霸权》)。至今美元仍然占有全球货币交易/储备的60%额分,而美国本身的进出口贸易占比只在10%的级别,这个6:1的杠杆,正是美联储能在过去两年凭空增发5万亿美元的底气所在。只要美元超发依旧由全球买单,那么不论美国的金融和财政如何胡搞,总是能够简单地靠多印钞票解决问题。美国霸权的其他体现,包括军事、外交、文化、科技、企业、宣传等等,即使腐化、低效,也都可以靠撒钱来支撑,所以美元才是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的真正基石。
但是如果美元超发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过度饱和,那么原本的正面作用就会有反转的危险:先是出现通胀,使得国际用户有替代美元的动力;如果美国无法阻断这个进程,那么美元的国际额分就会开始降低,减低其购买力,从而进一步加剧通胀;接著迫使利率飙升,资金短缺,经济停滞,最终成为滞胀;然后恶性循环不已,由金融吹出的强大国力假象迅速泄气消缩。这不但是美国霸权终结的最可能脚本,也是最理想的版本,因为它是一个完全和平的过程。许多人空谈要复制20世纪英美霸权和平交接,却不明白当年大英帝国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让出霸主宝座,正是两次大战和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被美方把握机会、反复在财政金融上落井下石的结果。
所以对美博弈的关键,在于减低美元的国际额分。这里最基本的第一步,是中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应该立刻尽可能去美元化(但不一定须要改用人民币;国际通用性成长需要时间,如果在当前国际情势下缓不济急,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也可以暂时接受)。第二步,是和俄国中央银行深度合作,定下预案,以便在美国陷入下一场金融危机之时,能及时高效地保护自己、削弱美元。第三步,以美元超发和通胀为嵌入点,和中东产油国商谈解决他们手中美元财富的缩水问题,尽可能拓展人民币计价的能源交易额分。第四步,以东盟和俄国为起点,设立以人民币为核心的改进版Bretton Woods体系,然后持续挑选对外贸易平衡的新合作伙伴,逐步扩张,彻底清除美元对这些经济体的影响力,加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结语
俄方在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中,展示出震惊欧美的强硬姿态,因此媒体普遍描述为“摊牌”。然而Putin显然并不能指望立刻根本性地解决冲突,刚好相反,他的战略考虑是基于俄方在经贸和军事上的敌我对比还在继续改善,所以当前的阶段目标只在于划下红线、实质冻结北约慢性侵蚀的进程,以待2025年之后俄方以更强大的战略优势来获取更优惠的新国际格局。如前所述,中俄的国情不尽相同,所以不能也不必照抄这种主动维持军事紧张的策略,但长期局势的演进方向一样是时间有利己方,那么采纳类似的战略思维也就理所当然。这里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连外交层面都应该诚实地接受美方有无可化解的敌意这个事实,避免让对手所谓“选择性接触”的友善假象成为中方自缚手脚的借口,这是有效划下红线、立即止损的先决条件。
【后注一】这篇正文写于两周前,因为是特定管道的邀稿,只专注在宏观战略分析,尤其是我倡议已久的政策建议(博文一般会避免老调重弹,但政策建议是例外,只要还没有被采纳、实践,就必须不断复述)。当前的乌克兰危机是2022年国际局势的一大变数,却不适合在正文中细加著墨;以下是我在留言栏做过的两个评论,放在【后注】以方便读者一并参考。首先是在2021/12/08,讨论了乌克兰和俄国的决策考虑:
Zelenskiy治下的乌克兰,因为没有无限印钱的选项,在过去几年面临政治、经济、社会的持续恶化,已经被迫把反对党关起来(西方媒体当然完全无视),然而还是眼看著要全面崩盘,剩下唯一可抓的稻草是对东乌用兵,希望凭借军事胜利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今年三四月间,他就已经准备动手,结果Putin立刻陈兵边境;当时Biden政权刚上台,还处于状况外,赶紧叫停,只有英美外宣体系出面声援,渲染俄国“准备侵略”。
过了半年,国际上出现能源短缺危机,Putin手里的能源牌更加强势,乌克兰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也更大,眼看著Zelenskiy很可能拖不过这个冬天。所有的迹象显示,在过去两三个月,他和美国的国安外交情报和宣传体系达成共识,计划要在明年初(冬奥可能曾经是个被优先选择的节点)用兵,所以虽然俄军并没有大幅调动(上次事件缓和之后,俄军把重装备留在边境附近,部队回归原驻地,原本就可以很快反应,不必在前线等待),英美媒体开始无中生有、反复报导俄国的“侵略”计划和动作。
因为军事上早就准备完善,Putin现在可以简单在外交上做出绝对强硬的警告,甚至要求北约签约保证不再扩张。这当然不可能被接受;Putin的用意,在于提醒Biden政权里的那些白左蠢蛋,他们手里根本无牌可打。而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绝对战略优势,正是自2014年之后,根据己方利害考虑,主动选择脱钩方向的成果。现在不但俄国的银行金融业完全不惧被踢出SWIFT系统,能源业有中国作为替代顾客,高科技和军工产业转向东亚零件供应商,甚至连农业都彻底独立重建;这都是忍受了几年极大痛苦才换得的长远利益,也是我所倡议的针对性、选择性脱钩战略的最佳示范。
【后注二,2022/01/24】这里针对俄、美、德、乌四方博弈,做了较完整的解释:
因为当前乌克兰局势刚好是美英霸权的典型操作,所有昂撒媒体必须统一口径、全力推动假新闻,结果不但人在国外的读者往往面对洪水般的谎言,习惯照翻美国国际新闻稿的地区如台湾,更加是胡扯蛋的重灾区,所以我上周和史东做《八方论坛》,特别选的题目就是讨论此次美俄对峙的幕后真相。最近几天又有一些新消息(主要是Scholz的决策),我正准备再做另一期访谈来追加评论;这里只简单提出事实的纲领。
首先,Putin绝对没有主动打乌克兰的意图,任何拿著《NYT》或《Washingtong Post》文章指指点点的人,必须先回答两个基本疑问:1)打乌克兰对俄国有什么好处?2)即使你假设Putin是个冲动的蠢蛋来回答前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去年春天不打、夏天不打、秋天不打、现在隆冬期间反而升级冲突?并且还迟迟不真正出手,平白赋予美方做外交和军事准备的时间?英美宣传机构欺负自己国民智商低、容易忽悠,所以编出来的谎话漏洞百出也不成问题;旁观者如果也接受那些明显的胡扯,就太辜负父母赐给的脑子和师长辛劳的教诲了。
当然,这个事件即使忽略全球地缘战略态势的大局背景(亦即中国崛起、霸权交替),只看局部的互动,也是4方(俄、美、德、乌)博弈的问题,有相当的先天复杂性,所以光知道美英宣传不靠谱并不保证正确认知会自动浮现(参考当前充斥大陆网络的胡猜,更别提所谓智库的分析)。还好博客这里已经反复解释过其中三者(俄、美、乌)的战略考虑和决策习惯,先简单为大家复习一下。
Putin对自己的战略意图和战术运作一直很公开、直白,没有什么猜测的必要或怀疑的余地:他的目标是短期内遏止北约东扩、长期则试图收复若干被侵占的势力范围,而所选用的手段则是所谓的Strategy of Tension(这真的是俄方自己的用语),亦即既然美英靠制造事端来打击对手,俄方在终于补好所有罩门之后,可以反过来维持或甚至提升冲突紧张的态势,让美方承受不住自己引发的麻烦。
美国的霸权伎俩我更是已经讨论过几百次,总结起来就是忽悠“盟友”当炮灰。这里又分第一线的军事外交炮灰,和第二线的经济贸易炮灰:先让前者挑起事端,然后见死不救,再鼓动后者去做伤人伤己的制裁,美国作为“仲裁者”,可以从中多方揩油。体现在对俄方向,乌克兰是前者,德国则是后者。这套伎俩固然无本万利,但必须有一、二线炮灰都配合才运作得起来;这一点正是理解这个事件脉络的关键。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美俄博弈的成败,取决于德国的选择。2014年Putin在乌克兰失手,落入美国的陷阱,被迫出兵。当时Merkel受到外交和舆论的多重压力,又兼被BND(德国联邦情报局,那份报告后来被泄露出来)忽悠,说只要配合美国做全面经济制裁,CIA会伙同俄国的Oligarchs发动政变推翻Putin,于是她咬著牙忍痛接受德国企业的巨额损失,结果却是Putin的民意支持率冲破90%,权力更加稳固。到了2015年,她已经明白自己上当,特别访问Moscow,和Putin进行了一场秘密会议(这里所谓的“秘密”,指的是她下令摒弃所有德方的幕僚、助手和翻译,独自和俄方会谈几个小时,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他们谈了,却谁也不确定谈的是什么),然后德俄之间随即有了两个公开的外交发展,一个是NordStream II上马,另一个是Minsk协议,要求乌方容许东乌高度自治以换取和平。
其后的七年里,Merkel一直是弃车保帅,不求取消对俄制裁,不图贯彻Minsk协议,只求建成NordStream II。这里我认为是她人单势孤,在美国全面渗透掌控德国政治、情报、宣传体系的背景下,连和幕僚讨论的余裕都没有,只能独自默默地为解除这些桎梏做最间接隐性的努力(德国政治人物诚实讨论战略议题的空间,可以从昨天海军总监只说了两句客观评估就被迫辞职看出来)。她的第一优先考虑,自然是预期美国会重施故技,利用乌克兰挑起冲突,再次强迫德国去当经济炮灰,而NordStream II是让德方能置身事外的关键前提,只要有它作为备用,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就不受东欧局势制约,可以独立选择理性的外交政策。
所以乌克兰之所以又在2021年发生冲突,并且一路拖延恶化到2022年,是乌、美玩弄敲诈的老把戏,却没有想到俄、德都已做好准备,愿意奉陪的结果。上周我上《八方论坛》讨论这件事的时候,还不能确定Scholz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延续Merkel的策略,过去几天的一系列新闻,彻底解除了我的疑虑。例如昨天Blinken和俄方会面,居然是空手到,拿不出承诺的Counter-Proposal,只能要求延展日期;这里的幕后机制,是美方原本对Scholz做了三点要求:1)谴责俄国侵略;2)军援乌克兰;3)公开承诺将发动新制裁;结果被德国全部否决。虽然博客读者应该看得出,Scholz若是同意了,反而等同为Zelensky开一张空白支票,导致战争必然发生,但在当代欧美的民选体制下,出现有基本常识的领导人,依旧算是一个惊喜,毕竟不但日本和澳洲做不到,连Biden政权原本都自信满满,没有意料到德方会有自保的举动。
【后注三,2022/01/26】虽然这个冬天昂撒集团炒作“乌克兰危机”,起自去年10月底、11月初(这个时间点刚好对应著乌克兰天然气储备用罄,欧盟被迫反向供货,同时德国刚大选完毕,还在组建新政府过程中)一批美国媒体的渲染(一开始是两张俄军装甲部队的卫星照片,也是至今唯一的物理证据,但这早已在网络上被证伪,其实是俄国第144机步师和第3摩步师原驻基地,切掉军营宿舍大楼,只放大停车场的结果),但在12月下半声量又明显上升一个层级,却是由英国媒体主导。美国人的造势,发生在Biden政权内部开始准备经贸制裁和军事反制手段(然后发现基本都不可行)之前,其后忽然有了节制并不奇怪,但是为什么英国人刚好相反呢?答案其实也在正文之中:Boris Johnson闹出严重丑闻之后,当然是多管齐下(亦即MI6、BBC、保守党媒体财团,其中MI6可能特别热情澎湃,因为搞乱国际秩序向来是它的核心任务),设法制造国际危机或至少其假象,以转移选民注意力。英国人生产假新闻的效率和夸张程度,都比美国人更胜一筹;我在博客已经公开并详细解释过十几次了,明确照会所有读者这些国际英文媒体正在全力推动一个谣言洪峰,然而留言栏和电邮信箱仍然是一条接著一条引用那些明显谎言来要求我解答的信息。在此严正警告,Russells Teapot全面适用:有再犯者,一律删、禁、封伺候,勿谓言之不预也。
【后注四,2022/01/26】因为东西德是冷战的最前线,德国继承了非常庞大的情报体系,而且并没有在冷战结束后做出足够的缩减,继续躲在暗处隐蔽起来。这里(参见《Apples AirTag uncovers a secret German intelligence agency》)介绍了一位好奇心过强的德国民众试图揭开这些帷幕的成果,在此与大家分享。
【后注五,2022/02/01】Boris Johnson刚刚突袭访问了乌克兰;读者可以拿这件事来和【后注三】做对照印证;与此同时,Putin却和Macron、Draghi进行了多轮的网络会议。整体来看,美国被英国人牵著鼻子走,还在幻想著装腔作势的强硬姿态能带来光彩的下台阶,然而德、法、意已经完全脱轨,自行和俄方深度交涉,眼看著要公开架空美方、独立签订欧俄和解,Blinken却毫无所觉,依旧贪婪无餍,坚持靠外宣鼓动炮灰去送死的无本万利勾当,连Zelensky都受不了(他刚刚在电话里顶撞了Biden,所以有发生政变的可能,不过局面已经烂了,扯得越大,后果对美方越糟糕),使得七年来毫无进展的Minsk协议忽然重获生机。Johnson和Blinken,一个小丑和一个蠢蛋,自挖昂撒集团的坟墓,真是人类的大功臣,Darwin Prize实至名归。
【后注六,2022/02/16】《Washington Post》发表了一篇专文(参见《Inside the White House preparations for a Russian invasion》),介绍Biden团队如何殚精竭智 ,与Putin斗智斗勇,终于成功消弭俄军入侵计划于无形的伟大史诗。不过我个人觉得文章中唯一的重要讯息,在于整个事件由Sullivan主导,Blinken并没有积极参与。
为什么Sullivan主导这次乌克兰闹剧,是一个重要讯息呢?请读者去找找他的履历表(例如《Jake Sullivan》 on Wikipedia):他最早是Hillary的幕僚,后者从国务卿任上退休之后,Sullivan才转任副总统Biden的国安顾问。2016年,Biden礼让Hillary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Sullivan又回锅Hillary团队。当年大选过程中,那个Hillary竞选团队试图制造Trump通俄丑闻,不惜私下非法监听Trump住所,正是由Sullivan主导,现在被特别检察官John Durham逐步揭发。一方面,这种我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的自大态度,与最新的“俄军入侵”故事如出一辙;另一方面在司法单位步步进逼的背景下(参见《White House adviser Sullivan gets fresh scrutiny for role in false Trump-Russia collusion claims》),客观上也不能排除Sullivan遵循类似Johnson的政治逻辑,试图制造国际危机来挽救自身生涯的可能。
【后注七,2022/03/05】知名欧洲民间政论家、原籍希腊、现居伦敦的Alexander Mercouris认为Putin想要复制叙利亚方案(参见《Russias strategy in Ukraine follows Syria model》-The Duran),亦即将顽固的敌对力量驱赶并隔离到西乌省份,就像叙利亚反政府份子被集中到Idlib那样。我认为这并非不可能,但Mercouris忘了解答真正的核心难题,也就是到哪儿去找正当、合法、又可信任的新乌克兰政府。别忘了,叙利亚原有的总统al-Assad本来就是俄国的盟友,而乌克兰的Zelensky却是美国的傀儡。缺了Idlib的叙利亚,还是叙利亚;然而如果亲美力量被赶到Lviv,那么很方便欧美承认他们为正统乌克兰政权,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会长期溃烂下去。我无法排除俄方这么做的可能性,但除非有Mercouris还没解释的妙计,否则显然是次优解。(2022/06/30复盘回顾:近四个月前的这条评论是正确的:俄军在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以战逼和,第二阶段则是杀伤对方有生战力,并不是驱赶隔离。)
整体来说,Mercouris的水平远高于一般正规媒体,很值得大家参考。但我也想提醒读者,他对欧盟极度悲观鄙视,有点超出纯理性范围。此外,他欠缺金融和军事的专业知识,所以相关结论不可尽信。
【后注八,2022/03/07】根据众多媒体报导,美国国务院正在积极推动与伊朗和委内瑞拉缓和关系,以提升国际油气供应量,减低制裁俄国所引发的通胀效应。就连被Trump单边废除、Biden置之不理一年多的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亦即伊朗废核协议),也有了“突破”。这正是我昨天在留言栏所描述的“各个击破”战术:如果第三世界不团结起来,就会让昂撒集团如愿以偿;而若要团结,只有中国才有足够的体量和能力来充当核心。
【后注九,2022/04/08】英国政坛刚刚暴露Rishi Sunak的妻子大幅“避税”的消息;博客读者应该参考正文中有关五月地方选举和谁能继任Johnson这个议题的思路来观察这个事件。
【后注十,2022/06/28】英国脱欧之后,我一直强调苏格兰再次独立公投是必然发生的崩裂点;去年开始在留言栏中估算其时段为2023-2024年(先公投并打官司、然后才能正式独立,需时甚长),并且在今年一月明确写入这篇特殊管道邀稿的正文;大家可以和最新消息(参见《Scottish government seeks independence vote in Oct. 2023》)参照。
【后注十一,2022/07/05】本周Boris Johnson的新丑闻(参见《Fresh Scandal Threatens to Tarnish U.K.’s Boris Johnson and Tory Party》),因为兼具性骚扰、派对和撒谎,刚好提醒大众回想所有主要的既往丑闻,在幕后财阀原本预定期限将至的前提下,应该足以导致他下台,值得大家密切关注。
【后注十二,2022/07/06】忽然想起若干读者可能会对工党党魁Keir Starmer存有幻想。在这里提醒大家,Starmer娶了犹太名媛,子女都入了犹太教,代表的是国际财阀势力,任务是和保守党幕后的土豪争权。真正的左派是前任工党党魁Corbyn,但他正因此而被左右两派主流媒体一致诋毁,描述为疯子和极端分子,被迫黯然下台。这也是近年欧美关心民众权益的政治人物的典型下场:亦即若是支持小企业,就成为“极右派”;代表劳工利益,就获得“极左派”的标签。所谓的“主流”、“中间”政党,都是大财团的傀儡,差别只在于哪些大财团罢了。
【后注十三,2022/07/20】保守党新党魁选举的国会阶段刚刚结束,正文中所讨论的Sunak和Truss果然脱颖而出。然而在两周前Johnson刚宣布辞职时,他们只分别被市场赌盘估算为有不到1/8和1/11的胜算,对应两者同时进入决赛大约是2%的机率。博客清楚示范了的,是在去年底(亦即正文中所讨论的,直面侮辱选民的丑闻发生之后,幕后财阀必须紧急确定下一任代言人)就已经有足够的公开讯息来做出正确预测。这除了证明市场、赌局和社会群众都没有资格或能力做理性分析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教训呢?
好在我不是跳大神的网红,不但不想故弄玄虚,而且非常乐意详细解释逻辑推演的每个步骤。这里的关键观察,在于Sunak代表著昂撒系的金融势力,支持Truss的则是非金融的土豪,尤其是Murdoch(亦即三年前捧出Johnson的同一个利益集团)。另一方面,由于Johnson贪腐太过严重频繁,民意自然会渴望一个形象清新的非典型政客(参见前文《民主体制下的救世主情结》),这次被簇拥出来的是Penny Mordaunt。这样的形象候选人并非无望胜选,Carter和马英九都是前例;不过那是在半直选(美国)或直选(台湾)体制下才有较大的可能,而英式国会制恰恰就是设计来彻底“过滤”民意的,所以Mordaunt在国会初选阶段被搓掉是正常(事实上,两周前原本民调最高的Ben Wallace拒绝参选,已经明显是搓圆仔汤的结果)。
虽然目前似乎是Sunak遥遥领先,我已经反复解释过,Truss的幕后老板其实更为强力,所以反而胜算更大。不论如何,英国经济、社会、政治都面临崩溃,2024年大选保守党基本没有希望,应该会由犹太系金融势力的代言人Starmer上台接手,刚好方便那些国际财阀抄底。
【后注十四,2022/07/22】今天消息传出,经过几个月的幕后角力,VW的工会终究还是压倒专业管理阶层,和丰田一样为了避免立即裁员,要延迟将产能向电动车转移,并且迫使倡议全速进行产业转型的总裁Diess提前离职。这必然会加速德国工业的衰落,即使侥幸熬过今年的能源短缺和通货膨胀,明后年也将有连续不断的动乱与衰退;然而越是须要悬崖勒马,原本自己作死的愚民很可能反而越要变本加厉,最近德国地方选举中绿党的支持率持续提升,是极为凶险的噩兆。
【后注十五,2022/09/05】美国中期选举在即,如无太大的意外,共和党将至少拿下国会的一院,而其最大的影响,将在于反对党能够绕开司法部的阻挠,对Hunter Biden案做独立的调查。对Hunter的MacBook事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吹哨人John Paul Mac Isaac的这个视频访谈《The Laptop w/John Paul Mac Isaac and Larry Johnson》。
【后注十六,2022/09/28】Liz Truss一上台就推出极为激进的减税法案,立刻导致英镑汇率的崩溃。我想提醒读者回顾博客在过去三年的分析,亦即昂撒土豪完全不在乎国家的存亡利害,一心只想要避税减税,而Truss正是这帮人在操控Johnson完成脱欧任务之后,推出来替换他的新傀儡。从这个非常极端的短线运作来看(拿经济问题当借口来为富人减税,固然是Thatcher以来的惯技,但当前的危机非比寻常,很明显地必须小心处理),这批土豪已经接受保守党不可能赢得2024年的大选,所以可以竭泽而渔,在失去政权控制之前,做出最后的搜刮。我在俄乌战争一开始,就断言英国将是受损最重、崩溃最早的主要国家;Truss的这番卖国操作,对其国运只不过是雪上加霜罢了,真正重要的是欧洲接著要翻倒的骨牌还多著呢。
【后注十七,2022/10/16】英国政坛的宫斗还在继续升级中,虽然其脉络并没有跳出我在过去三年所谈的内幕,但主流媒体当然还是努力扭曲细节,为己方脸上贴金,所以在此简单解释一下。这里的基本事实前提,仍旧是保守党内部有两大派系,亦即土豪派和金融系,在最近的党魁选举中,他们分别推举Liz Truss和Rishi Sunak为候选人(而且是几年前就有计划准备,所以这两人虽然无德无才无功,依旧平步青云)。因为土豪派势力强于金融系,在去年底Truss和Sunak被秘密确认领衔之后,博客就能够断言他们将是决赛的主角,而且最终会是Truss胜出。
Truss上台之后,当然是知恩图报,著力推动土豪最关心的减税法案。然而欧美过去40年的产业空心化、金融化已经玩到尽头,靠霸权胁迫、侵略掠夺和中国廉价工业品所压制的通胀压力一次爆发,尝试通过再次肢解俄国来满血复活的企图又被挫败,西方集团面临严厉的内卷(虽然这个通胀导致内卷的进程,是博客多年来反复预言的,美国金融界在今年年中才终于有所理解,并且立刻依照商学院的传统,优先取个花俏的名字,叫做“Dollar Milkshake Theory”)。英国在六年的脱欧空耗之后,原本就是最弱的一环,完全经不起进一步的折腾,所以从Thatcher以降百试不爽的减税把戏忽然不灵了。
经过三周的发展酝酿,由土豪派掌控主导的主流媒体明显无法遮瞒压制Truss把事情搞砸的事实,金融系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趁著财政大臣Kwarteng在美国开会的空档,由中央银行行长出手,宣布在10月14日终止救市,重启汇率和债市的双重危机。这立刻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压力,次日Truss就被迫将Kwarteng解职。弃车保帅是自我救赎的最后努力,虽然Sunak接替Truss还不到100%确定,但已是最可能的结局。不过英日欧要被美国生吞活剥的命运已然无可逆转,现在换谁主政都无力回天了。
【后注十八,2022/10/21】今天上《龙行天下》节目(参见《乌克兰决战时刻到了!这个世界将改变!》)进一步讨论了英国政局的发展。因为保守党内的政争已经脱离任何一派的掌控,进入三方混战的局面,以致瞬息万变,五天前【后注十七】的结论需要修正,所以在此一下也解释一下:原本主导政府的土豪派被金融系打个措手不及,却不愿认输妥协,白左派乘隙而入,夺取了财相职位。目前土豪派和白左派成立联盟应该正在幕后谈判之中,首相人选可能由前者的Johnson回锅或后者的Mordaunt出任,Sunak上台的机率反而不高了。
【后注十九,2022/10/24】英国宫斗,三方混战,果然是有很强的内建不确定性。土豪派一连两个代言人都灰头土脸地下台,其对议员的掌控必然严重受损,照理说只要能和任何一个小派系妥协合作,先跨越国会提名门槛(这次被提高到100人,约当保守党党团人数的28%),党员选举就没有悬念;而这里最适合的是白左派,所以应该在直接支持Mordaunt,或者以大半内阁职位为筹码换取对Johnson的支持之中选一个。然而这个谈判硬是破裂了,Johnson和Mordaunt都无法独自得到100个提名(小道消息宣称只有50多票支持前者),金融系自动获胜。我怀疑是事出突然,土豪派财阀因为组织松散、应变较慢,没有足够时间达成共识,金融系抢先和白左派达成协议,那么Hunt和Mordaunt可能会出任Sunak内阁的重要阁员。
不论如何,Sunak固然应该会以较专业的态度,专注在内政事务之上,但英国的政经局面沈厄深重、已难收拾,他顶多只能稍作缓解、拖延。不过在外交方面,如果他如我预期的减低对NeoCon战略的支持热忱,在明年春俄方再度有兴趣和谈的时候,可能会有帮助。
【后注二十,2022/10/25】正文中预测Stellantis会要求法国和欧盟针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设立贸易障碍,结果不到一年、进口数量还远不如Tesla就已实现了(参见《Stellantis CEO Says Chinese EV Tariffs Are Needed to Avoid Social Unrest》),值得中方做出外交应对。
【后注二十一,2022/10/26】因为Sunak不可能赢得党员选举,必须在国会初选阶段就先淘汰所有其他候选人,所以只能以极高的出价收买其他派系的小头目,确保Johnson和Mordaunt都拿不到100票(有传言说Mordaunt“很接近”这个门槛)。现在他的内阁名单出炉,印证了以上的逻辑推论:除了Hunt续任财相之外,Braverman也再度出任内政大臣;后者原本是Truss内阁的要员,是比Truss还要极端的减税政策推动人。
上述的Theorem自动引发一个Corrollary,亦即既然Sunak为了上位欠下了很多政治债,那么他很可能不会有太大的自主政策空间。
【后注二十二,2023/03/30】有朋友私下来问,“美国抓紧拉拢盟友升级扩张战略物资供应链,有没有什么想法?”我的回答如下:
我不太理解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光是美国霸权集团内部,就有荷日韩台掌控芯片供给链,加拿大和澳洲则能提供各样矿产,这些都是中方无可置喙的安排,根本没有任何直接的对策。放眼整个经贸外交方面的政略议题,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我两年前就提起的电动车出口欧洲的事宜;当前Tesla横扫欧洲市场,把欧系厂商杀得血流成河,中方车企却面临额外的政治性阻碍。与此同时,德国在美国政治压力下,正在逐步接受对华敌对的政策;而大众和Daimler等工业巨头,虽然素来是中欧关系的定海神针,却在电动车技术上落后得越来越远,不但即将丧失中国市场,连在欧洲本地都畏惧中国新兴产业势力的竞争,若是因此而反过来成为反华的推手,那还不如统一战线、联合他们一致对付Tesla。刚好中国电动车市场内卷接近高峰,产业的第三梯队如小鹏和蔚来正面临财务问题,有破产的危险;既然中国政府有必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德国工商势力,建设新的利益绑定,(主动)容许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车企独资并购这些次要厂商是一举数得的明智运作,可以在维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同时,继续将欧系车企淘汰出国内市场,而且被收购的厂商不但不必裁员,反而获得了对欧出口的极佳销售通道;整体来看,除了Tesla和日韩系车企之外,没有输家。
【后注二十三,2023/04/14】两年前我曾预测电动车充电系统必将在2025年之前,把电压提高到1kV以上,结果Tesla在充电站这一端拔得头筹,本周推出的V4标准有能力达到1kV/1MW的快充(参见《Tesla Shows Off V4 Superchargers: 1,000 Volts, 1,000 MW Charging, and a Longer Cable》),不过还没看到有正式上市的车型能够充分利用如此高的电压和功率。
【后注二十四,2023/09/07】美国主导的昂撒集团作为殖民帝国主义的最新、最高端形态,对外压榨采用的是结合军事胁迫、金融搜刮和话语操弄的全面管控体系,对应著博客反复提起的霸权三要素:美军、美元、美宣。落实在实际运作,便是在胁迫、收买和洗脑的基础上,控制当地高官,让他们选择并执行割肉喂鹰的自杀性政策;当年的苏联和日本、近年的中共金融和教育主管、以及欧洲的许多政客,都是实例。多年演进下来,已经有了完整而多元的培训和酬佣管道;例如推动俄乌战争不遗余力的众多欧奸(另加如Trudeau之类来自其他地区的亲美政客),大部分(尤其是较年轻的一代)都是World Economic Forum附属的Young Global Leaders计划的校友,被扶持主政、残害自己国家之后,再退休安置到各式各样NGO、智库或董事会享受清闲领高薪的生涯,作为未来发声发力的储备,至少可以配合主流媒体挂名写文章、作文字打手。读者了解这些背景之后,就应该能够很好地领会今天这条新消息的真实意义:37岁的芬兰前总理Sanna Marin完成将芬兰引入北约的历史任务之后,决定辞去国会议员职位,加入Tony Blair Institute(原本用来酬佣老一辈欧奸Tony Blair的NGO)当顾问,详情参见《Former PM Sanna Marin quits Finnish politics to join Tony Blair Institute》。
这里让人困惑的一点,在于中方的教育和金融官员并没有这类的公开酬佣出路,却比欧奸还要努力卖命,所以无法用理性思路来完全解释;换句话说,他们主要不是“坏”,而是“蠢”。然而个别官员脑残固然难免,整个部门几十年思想全面坍方、越演越甚,就非常值得深究了。
【后注二十五,2024/11/23】我从三年前的这篇正文开始,警示中国电动车崛起趋势强劲,欧盟必然会随之设下贸易壁垒,因此中方必须未雨绸缪、预做布局。但外交和贸易方面的预案建议成为马耳东风,唯一的例外是通过学术座谈会所提出的,容许欧洲车商入股二线电动车企的方案。三年下来,随著VW和Stellantis在销量和技术上落后越来越远,这个策略的成果(亦即中国车企反过来成为欧洲跨国集团的技术核心和标准制定者)开始呈现:本月初VW在宣布德国本部大幅裁员的同时,其中国支部悄悄地放弃了自主的MEB电动平台,改采小鹏的CEA技术(参见《VW Anhui to reportedly drop use of MEB architecture in favor of one built with Xpeng》),这个转变扩展到全球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