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绩优主义?
今天在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话题,里面有蛮多回答在讨论绩优主义的,现转过来给大家看一看。
话题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4640444
(为什么要转载其他平台的内容?因为我想打破当前这种由于不同平台的用户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从而形成信息茧房的困境,我所期待的是那种全民讨论共同同一个话题的状态)
回答人:远山微明
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3689883/answer/33334765558
回答内容:
这个问题下很多人在批判那些破防的同学,指责他们是“自我以下阶级分明,自我以上人人平等”的伪社达、伪优绩
尽管我不认可任何一种优绩主义,笼统地把破防的同学一棍子打死并不公平,即使是那些依靠赞美维持脆弱的自尊心的分数精英主义者,意识到了他们不可能永远是社会的“分子”,也是有益的
常见的优绩主义有三种
第一种,可以称之为“纯粹的优绩主义”,或者说“真正的优绩主义”。这一观点的持有者认为,能力最杰出、最优秀的人,应该被给予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获得与取得的成果正相关的回报,简而言之就是“能者多劳,能者多得”
第二种,可以称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精英主义的优绩主义”,或者说“虚假的优绩主义”。这一观点的持有者把自己过去的成就视为自己在本质上比他人更优秀、更有天赋的证明。这些“虚假的优绩主义者”实质上想创造的是一个智识贵族阶层,按照人生前三十年的考试成绩与最终学历将社会划分为不同阶层,其中应试教育的优胜者居于社会顶层,形成一种“题人王”式的社会结构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还有第三种优绩主义,可以称之为“优绩优绩主义”。这些人推崇在应试教育体系的指标下取得成功的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些成功者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并要求其他人向这些优胜者学习以提升自我。第三类“优绩主义”和第二类“优绩主义”的区别在于,第二类“优绩主义”者是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优胜者,而第三类“优绩主义”者说应试教育体系的制定者(教育机构)、维护者(教师)、参与者(家长),是他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意塑造优绩主义的价值观,才导致了第一类和第二类优绩主义者。第三类“优绩主义”者与第一类“优绩主义”者的差别在于,第一类信奉能力至上,而第三类信奉的是规则至上,只有在狭隘的应试法则下取得成绩的人才是成功者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24/67656破防的人,有许多是第二类优绩主义者,因为第一类优绩主义者不会因为“有人比我做得更好”而破防,只要他们认可得奖者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只有第二类优绩主义者,会因为自己的自尊心遭受挫折而破防。但是,问题在于,浙江大学这所大学,赤裸裸地鼓吹单一标准,把绩点第一、科研第一,而且是理工科绩点第一、科研第一(唯一一个人文社科上榜的学生搞的东西,是和AI交叉的。我对得奖的同学个人没有任何意见,得奖的同学的确是很优秀很认真很出色很聪明也很有趣的同学)
以绩点和学生时期的科研成果来评选竺可桢奖没有问题,当选的同学绝大多数也都是很努力很优秀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在绝对意义上成为67656人中的前24名。更何况,在浙大或学术共同体或企业或政府的评价体系下获得卓越并非所有人的追求。或许有的人这辈子只想默默搞搞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或许有的人唯一的理想是做个独立游戏,或许很多人讨厌学术共同体的狭隘因此逃离了学术。事实上这篇文章对当选的同学也造成了一定困扰,成为了被造的神就意味着成为“出头鸟“,接下来同学或善意或恶意的调侃、旁人苛刻的要求和不怀好意的凝视都成了理所当然
与其说这篇文章本身存在多大问题,不如说它集中反映了对大学教育体系的憎恨。就业形势好的时候,top学校内部的矛盾被“毕业了总有个不错的工作”压制了,厌倦优绩主义的学生不用操心考研、评奖评优,只要确保毕业就行了。现在就业形势恶化,大学内部的矛盾就被激化了。另一方面,国内的大学表面上都推崇“多元化”评价体系,但在优绩主义体系下,“多元化”无非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更多的赛道去卷:卷志愿服务,卷学生工作,卷通识课程,卷跨专业学分,卷体育锻炼,卷国际交流……如果你在某些比较强调social、小组合作的专业,还要卷人际关系。想谈恋爱,除非你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足够的幸运,否则实际上也是在一个“crash-被crash”的体系里去卷进入大学前看上去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实际就读以后全都变成各种不能落下的指标——浙江大学甚至通过“美育二课”强迫学生去线下观看一些文娱活动
“优绩主义”这整个体系都是第三类“优绩主义”者中的政策制定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它既不能绝对客观的反映人的能力,更不能在各种意义上充分促进人的发展,换句话说,它既不公正、又不有益
在这里引用阿尔都塞的一段话。正如阿尔都塞所指出的,优绩主义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淘汰而淘汰,它的优绩主义意识形态是为了让那些失败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打螺丝的命运
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接纳了各个社会阶级的儿童,并且从幼儿园开始,在以后的若干年里(这是儿童在家庭国家机器和学校国家机器的双重挤压下最"脆弱的”几年),使用各种或新或旧的方法,反复向他们灌输一些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裏着的"本领〞(法文、算术、自然史、科学、文学),或者千脆就是纯粹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伦理、公民教育和哲学)。到大约16岁左右,大批孩子就掉"到生产中去",成为工人和小农。另一部分可培养的年轻人继续学业,好歹多学几年,直到中途落伍,充当中小管理人员雇佣劳动者、中小行政人员以及形形色色的小资产者。最后一部分达到顶点,或者成为不完全就业(或半失业)的知识分子,或者充当剥削的当事人和镇压的当事人,职业的意识形态家(各式各样的僧侣,可以确信其中大多数都是"俗人〞,以及科学实践的当事人沿途掉队的每一批人,撇开或多或少的失误或失败不说,实际上大致都被提供了与他们在阶级社会必须充当的角色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被剥削者的角色需要"高度发达的〞职业的"道德的"公民的民族的”和非政治的意识;剥削的当事人的角色需要一种向工人发号施令和对他们讲话的能力;镇压的当事人的角色需要有发号施令和强迫人们“无条件"服从的能力,或是玩弄政治领袖的修辞术进行煽动的能力;而职业的意识形态家的角色则需要一种带着尊重(即带着恰如其分的轻蔑、敲诈和煽动)去影响人们意识的能力,以大谈道德、德性、"超越”、民族和法兰西的世界地位之类的论调当然,许多这些相反相成的德性(一方面是谦逊节制、听天由命温良顺从,另一方面是玩世不恭、轻蔑傲慢、狂妄自负乃至巧言令色和狡诈),也会在家庭、教会军队各种美书和电影里,甚至体育场上传授。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没有任何别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能在这么多年的时期里,有全体儿童每周六天、每天几小时来充当义务的(并且最不值一提的,还是免费的)听众
中专生、大专生认为“好的中专不比重高差”“大专创业雇佣本科生打工”“学一门技术才有饭吃”也是如此,这些人的“逆向优绩主义”是一种自我安慰,安慰自己虽然在应试教育体系的竞争中失败了,但美好的未来依旧向自己的开放
不可忽视的是,很多进了名校才对应试教育体系不满的人,是“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阶级分明”。更有一些人,其实是想回到那种简简单单的一张试卷决定一切的一元化优绩体系中,反感的只是多元化的优绩体系。但是,认识到自身也处在“被优化”的可能性中,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区分“好”与“坏”的优绩主义,并不代表我真的认为优绩主义分好坏。在实践中,第二类与第一类优绩主义并没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要想一想,真的存在一种绝对理性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吗?一个医生,他的科研能力、手术能力很优秀,按照优绩主义者的眼光来看他是No.1。但在实践中,另一个科研一般、手术做得没那么好的医生,病人满意度和综合治愈率可能更好,因为他善于排解病人的心理郁结,幽默风趣,对作为人而非指标的病人更用心。因此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哪怕手术没那么出色,在长期的治疗下,病人也能恢复得更好。优绩主义者做得很好,也许的确是做得最好的,但这不代表优绩主义者高人一等,因为别人对工作也很负责,也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贡献。而且,人的能力是多元的,不同的岗位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在技术评价体系下最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升迁吗?不一定,因为升迁到管理层需要管理能力,技术出色的工程师不一定擅长管理
其次,“纯粹的优绩主义者”崇尚结果平等,但事实上机会就已经不平等的,何来结果平等?“优绩主义者”认为,精英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人,他们配得上精英的地位。但大多数人,他们能取得的最优机会就是打螺丝或者当店员,没有人会认真看待他们的成果——打螺丝又多又快,只能让工人变成熟练工,最多在车间向上进一步;卖衣服卖得好,绝大部分人止步于成为副店长、店长,不太可能向上进入集团平步青云。学历作为一道门槛限制了绝大部分人选择面,而学历的差异又不仅仅与努力挂钩。因此,纯粹的优绩主义社会并没有优绩主义者想的那么公平,它和第二类优绩主义者想创造的“智识贵族”社会唯一的区别在于,第一类优绩主义使用的修辞委婉地掩盖了大多数人因为学历被禁锢在优绩体系的底层,并容许大致上都处于智识精英的人内部开展竞争
第三,优绩主义的失败者也应该享受最基本的尊重与生活保障。那些工人、清洁工、保姆、店员,他们在优绩主义的竞争中失败了,不代表他们不配过有尊严的生活。然而现实中,体力劳动者不仅承担着重劳力工作,还只能得到一份勉强糊口的薪水。在高房价、激烈阶级竞争、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别说底层,哪怕是社会中层那些在优绩体系下一度取得过成绩的人,被裁员后一夜返贫,也是常有的事
最后——“纯粹的优绩主义者”,往往不是社会财富和权力的控制者。“能者多劳,能者多得”,问题是劳动成果的所有权和分配权都掌握在剥削者手中。“优绩主义”者鼓吹的思想,其实是投降主义,它主张向剥削者投降,以拼命为剥削者创造价值,换取剥削者给自己多分配一点财富。“优绩主义”者有意忽略的是,有许多人,通过血缘关系、出卖色相、巧言令色,而非能力获得了剥削者的喜爱,而优绩主义者得到肯定,也不是因为自己能力出众,而是因为自己替别人创造了价值
其实浙大的这次宣传,也不见得真是为了表彰这几个人,高校公众号基本上是面向高中生和家长作宣传用的
优绩主义很大程度上是落后于社会版本的。在福特主义以及红色韦伯主义的时代,优绩主义至少保证了,那些智识精英真的能进入工程师与经理阶层。然而,现在中产阶级的安全感已经被“35岁危机”“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外包”打碎了。在清华毕业的程序员也有可能在40岁被裁员改行送外卖的时代,谈论优绩主义是一件非常幽默的事情
回答人:aka 知诸
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3689883/answer/33310686569
回答内容:
想到这次拜登的演讲,不能在你赢的时候才爱国家
其实换句话说,不能在你输的时候才呼唤公平
想起了一个亲身经历,大三那会在网龙实习了一段时间,秋招我没打留网龙,去了字节,网龙的导师让我帮忙盯一下部门的秋招,让我秋招帮忙捞几份简历,让新人入职后我再跑路
收简历肯定是比写代码轻松的,我开心的答应了
在校招答疑群里,有个西南交大的自动化的学生,在校招群里论述给简历学校设置门槛的必要性。让网龙的 hr 福建省内的大学只考虑厦大就行,哪怕筛 92 院校,也要筛掉 211 中较弱的院校
我以为这哥们是来反串的,直接挂着官方的马甲调戏他,说我们只要 985 的,西南交是过不了简历,西交才可以
这哥们直接破防,在 群里怼了我几十条,还去牛客发了几条帖子喷。 HR 小姐姐也把我骂了一顿,说校招事情就很多很烦了,我还给添乱,把我管理员的马甲下了
后来吧,我发现,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的社达,而是,自我之下阶级分明,自我之上人人平等,只能当分子,不能当分母
回答人:药水哥
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4640444/answer/33332880273
回答内容:
正如拜登说的一样,你不能只在赢的时候才爱你的国家。
你不能只在当分子的时候才支持优绩主义,也不能只在当分母的时候才反对优绩主义。
如果一些人高中和高考时是分子,到了大学成了分母,才开始反对优绩主义。以及和别人同一个学校读硕博,强调自己本科好,歧视本科差的,却反对强调别人的好高中出身。那么就是很明显的双标了。
如果反对优绩主义的人尊重初中毕业去技校职高的人,尊重高中时期学艺术/体育的人,尊重高中时期准备出国的人,尊重高中时发展其他爱好高考成绩差一些的人,尊重大学不如自己的人,那么他们是真正反对优绩主义,如果他们不尊重这些人,那就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在优绩主义的评价下获利所以才反对优绩主义。
真正反对优绩主义,应该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是1/80亿,都有资格在人生中闪闪发光。
回答人:Luminous
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3689883/answer/32807560602
回答内容:
再补充一些话,我是改变不了大势,这很困难,不是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改变的。
但我要求从我自身做起,我要求我平等地看待比我获得的成绩更好的人,或者比我获得的成绩更差的人,成绩就让它归成绩,别让它蔓延到对人的否定上。我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我偏要让这种不合理终结自我这一代。
我现在不是一名学生了,我充分与社会进行接触,与人民大众融为一体,体会百姓生存之维艰。我所思考者并非一庙一校之苟且,而是中华民族之兴衰。
当然我是小人物,也考不上浙大,我改造世界的哲学就是做小事、积小善,让这个社会的进步面积累到足够的局部优势,让局部优势扩大至全局优势,从而改天换地。
浙大学生在这个面向社会面的话题下,还是不要只局限在自己的学校那点事,要看到全人类的痛苦。
有时候你是分子,有时候你是分母,但不要等到你作为分母时才感到愤怒,这个时候就已经迟了。
在浙大作为分母而感到愤怒的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作为分子而得到吹捧的。
我们的教育就是大量的否定和少量的肯定,培养起来的孩子人格健全者寥寥无几,大量的学生到成年时进入社会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心理疗伤。
回答人:游鲨
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13689883/answer/33145865840
回答内容:
你不能只有在你输的时候才呼吁公平。
这些学生一路走来,他们那个不是在初中,高中做过别人的分子了。这样伤害感情的事情难道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吗。
如果你看到某个校园招聘显示非985不要的时候,会有今天愤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