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的退休生活是怎样?未来你的退休生活又会怎样安排呢?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长至2.41亿人,占比上升至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
一般认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7%,就是老龄化社会,14%以上叫老龄社会,一旦达到 21%,则是超老龄社会。在我们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早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且还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辛苦工作几十年,不少人从少年干到白了头。如今到了退休年纪,中国的老人们会选择过怎样的退休生活呢?
健身,是中国老年人们喜爱做的事情。
老年人的特殊体质,决定了他们的身体不适应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并且多数人退休后也并不是特别清闲,每天同样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比如帮忙照料家庭、比如打理自己的生活,比如盘算如何把自己毕生的积蓄计划支援给下一代。
即便如此,他们也会选择适当的运动。有些人会选择慢跑或者游泳,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慢慢地也只能靠有限的散步来保持运动量。但无论用什么方式,人们也只不过是想求个身体健康。
健身=健康=长寿。
所以,希冀想活动的老人们去健身房,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实际。
然而。
广场舞,这个神奇的存在,可以解决这个烦恼。
广场舞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区别十分大。学习和参与几乎可以做到零成本。广场舞类似升级版的广播体操,都是由一些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组成,只要听得懂音乐的节奏,成为广场舞王只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
挥一挥胳膊,抖一抖腿,目光有神且坚定,跟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自己。这就是掌握广场舞入门的全部了。与现在的年轻人健身要去专门的健身房所不同的是,广场舞更像是一种流派的代表。
这个流派的艺术家们时常活跃的地方不一定都在广场。
上,可在故宫外起舞:
下,可在山区的乡间引发 Square Dance Battle:
公园、小区、河边、街上、商铺外、大桥下、篮球场上,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就可以原地起舞。只要有人组织,就一定能凑齐一个现场舞蹈队。
但是,这个拥有着超大粉丝数量的新兴音乐流派,却时常因为音乐被社会诟病。
跳舞的人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激情,没有让人兴奋的点,也没有了积极性。跳广场舞必须要有音乐,问题也出了这里。
广场舞的选曲通常是节拍一路捶到底的网络歌曲,并且伴奏声音过大扰民、聚集人数过多占道、的确影响了不少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的认为老年人在公园里放歌跳舞无可厚非,这是公关场所的理所应当。但也有人认为,原本安静的公共场所被各种大分贝的音箱所打扰,实属不应该。
只是,除了这些地方,他们又能到哪里去跳舞呢?
就在广场舞多数因为音乐的问题而遭到大家的批评时,中国还有一些退休老人,他们选择了用创造音乐的方式演绎自己的退休生活。
他们搞乐队。
这个乐队总共7个人,除了电吉他手快要满50岁之外,其余6人年龄都在60以上。
今年67岁的付义明,是徐州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也是一位爱好音乐的传统老人。老付在徐州算是搞流行音乐比较早的一拨人,他说:“1981年开始,徐州有了营业性舞厅,铁路文化宫就是其中一家。那时我作为铁路上的文艺骨干,就和乐队一起在文化宫演出。单位每晚补助8块钱。”
后来付义明用攒了半年的补助和一点积蓄,花1600元买了一架钢琴。1993年开始,爱好音乐的他,开始自己承包舞厅。
年轻时的付义明总是留着最时髦的发型,穿着最时髦的衣服,经常到各地演出,这爱好一搞就是几十年。到老了,就更是放不下了。
今年63岁的贝斯手吴安民除了在乐队弹贝斯外,他也负责单簧管演奏。在他年少时加入单位的宣传队并接触到电贝斯后,他便开始了系统的音乐学习:“爱上音乐后,会发现身边其实有很多有共同爱好的人。”贝斯手吴安民说:“年轻时就特别喜欢音乐,有过自己的音乐梦想,但那时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钻研那些乐器,只是偶尔触碰过一点被认为神秘的乐谱和乐器。直到现在退休了,才慢慢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付义明和吴安民所在的这个乐队, 是徐州平均年龄最大的摇滚乐队,平时在绿地易初莲花超市地下室的一间活动室排练。
付义明说,摇滚乐队应该是以“愉悦自己,快乐别人”为宗旨。但乐队表演形式很固定,观众群体也多为中老年人,如果不增添些活力元素,担心居民看节目没有新鲜劲儿。如何把传统节目与现代形式相结合,在节目中融入现代元素,一直是他们思考的问题。他们给粉丝们演奏的曲目也多为一些经典老歌,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英雄赞歌》等,但他们在翻唱演奏中都进行了改编,以适应“摇滚”的音乐特色,在徐州很是受当地中老年群众的喜欢。
这个老年摇滚乐队经常会在社区、部队、敬老院等地方进行义务演出,也经常义务为其他团队伴奏,目前在徐州已经拥有了不少中老年铁杆粉丝。正如乐队成员所说,通过参加这个乐队,让他们这些爱好音乐的老人们的思想、感情都连在了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玩得都很开心,而且越玩越年轻。
在江苏,像老付这样的老年乐队还有很多:
也有为了组乐队,放弃打麻将的:
老年人搞乐队的激情并不比现在的年轻人低。同样有电吉他有贝斯的老年乐队,在福建漳州也有:
与徐州付大爷组建的乐队所不同的是,徐州大爷的乐队名字叫做社区乐队,但漳州这支民间老年乐队有一个自己的乐队名——“腾晖电声乐队”。成立于2015年的“腾晖”,目前有8名成员,年纪最大的67岁,最小的55岁。成员多数是已经退休的小学老师、财务会计、技术人员,也有一两个还在职的,虽然都不是专业搞音乐的,但个个都能自弹自唱。
今年66岁的老陈是乐队的键盘手,也是乐队队长,他说:“我们乐队名字有个‘晖’字,它的基本字义有阳光、光辉的意思。我们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像太阳一样,放射光芒,越活越年轻。”
说起组建老年乐队,乐队小提琴手老叶称:纯属“一拍即合”。
原来,早期退休后,大家出于爱好,常常三五好友聚在老叶家里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后来,加入的人多了,大家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不我们正儿八经搞一个乐队出去外面唱吧!”
因为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老年人们不存在搞乐队会饿着肚子这样的情况。于是在有了这个念头后,大家说干就干,你邀我我约他,都带上了自己拿手的演奏乐器,一支民间老年乐队就这样诞生了。
乐队队长老叶说:“这些年,每周日晚上定时定点在江滨公园义务表演,既满足了大家的音乐瘾,又给路人带去了欢笑。现在做这一切,除了因为兴趣、丰富文化生活外,观众的支持和喜爱也是我们的动力啊!”
而在山东的老人们也没有闲着:
乐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并不是一定要有电吉他电贝斯架子鼓凑在一块儿才能叫乐队。在山东,除了像老佟这样的管弦乐队外,在青岛也有中西乐器合璧的老年乐队。
在山东青岛市南区的中山公园内活跃着很多老年民间乐队,他们全都是退休后的老人,没有音乐基础,很多人可能就只是入门业余水平,用演奏音乐来发挥一下自己晚年的余热。
在武汉,也有一支平均年龄63岁,一年义务演出超50场的老年乐队。他们叫洪山老年大学民乐团。
今年75岁的李章成是乐团贝斯手,每到演出,他演奏的乐器就是1米8高的贝斯。“小时候我就喜欢玩乐器,但没有钱玩,后来工作了又没有时间玩了。现在退休了,有闲钱也有时间了,想玩什么就能玩什么了。”
李章成在60岁以武汉大学机电专业教授的身份退休后,自己又开了6年公司,直到66岁才正式退休。退休后他玩乐器一发不可收拾。什么乐器不会就去学什么,学会了再去学新的。因为乐团里没有贝斯手,原来玩大提琴的李章成2012年玩起了贝斯。他说,乐器是相通的,学会了一样,再学另一样就容易了。
从少年时买不起乐器,到现在家里要用一间房子放置乐器。李章成说,贯穿其中的是他对音乐的一辈子的热爱。特别是贝斯。
“老了还能做自己钟爱的事,多好!”李章成说,在民乐团里,贝斯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既要配合像钢琴、大提琴、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也要配合二胡、古筝、唢呐这样的民族乐器。一首曲目下来,他要在五线谱和简谱中不停转换。
“我这把年纪,就怕转换来转换去记不住,影响乐团演出,所以当贝斯手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乐团成员李章成说。
和洪山老年大学民乐团一样,在四川成都,也有纯中国民族乐器的老年乐队:
今年72岁的马治顺是乐队队长。曾经,马治顺不会五线谱,但他为了创作歌曲,每天对照着曲谱一个一个音符学习,两年过后就熟练掌握了五线谱。如今,他已独立创作了40多首歌曲。
“刚退休时主要是忙着带孙子,我负责带他去练小号。陪他学,我也坐在旁边认真听,老师讲的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通俗易懂,我觉得音乐还多有意思的,然后就开始玩上了乐器。”马治顺说。
张桂珍是马治顺的妻子,她也是乐队的一员,老俩口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起在成都街上逛乐器店,并且两人都同时会好几种乐器: “小朋友喜欢玩玩具,老人同样受用,在我看来乐器就是我们这帮老人的玩具。在我家里最多的家什应该就是乐器了,钢琴一台、二胡三把、小号三把、笛子几支、三弦、小提琴、京胡、月琴、电子琴……”
当谈到夫妻二人的日常生活,张桂珍笑着说:“老马可忙了,经常是耍完一种乐器又去搞另一种,像小朋友玩玩具一样乐在其中。”
和徐州的老年人乐队所不同的是,成都马路天使乐队在一刚开始组建时,就得到了他们所在的街道成都望江路街道全力支持,不仅社区为乐队找到了固定的专业排练房,还为他们联系活动,置办服装。 而望江路社区的孩子们,可以免费和低偿参加很多音乐类培训和学习,这些孩子不管是不是科班,都有机会到成都各大音乐演奏厅进行演出。
马路天使乐队所有歌曲都是原创歌曲,其作品以民歌为主,有的歌唱家乡、歌唱社区与街道,有的歌唱新时代、歌唱每天的生活,也有的表达了爱国之心。
队长老马说,创作这些歌曲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要让更多人爱上望江路,爱上成都,爱上四川,爱上自己的生活。
没有搞乐队的退休人士,也在想办法参与到自己能够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比如安徽的这位退休大爷:
比如长春的这位奶奶:
比如合肥这位退休的医生:
不愿意跳广场舞,想好好学一门乐器的,还有家住北京的张士敏女士:
张士敏在左安门桥的铁道桥下带着耳机独自练鼓的画面后来被人拍摄成照片和视频,传到了网上。媒体说她是“最孤独的女鼓手”。
架子鼓似乎还是很多退休人士学习音乐的首选乐器,比如75岁的扬州奶奶王秀芝:
而王秀芝打鼓的热情,直接带动的是一波和她一样的老年人,走出广场,走进鼓房,一起学习架子鼓。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可以是十年前,也可以是现在。虽然大部分退休后玩乐队的人都没有音乐基础,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后天努力学习弥补。
但也有具备音乐功底的“老年”乐队,他们都是普通人,在年轻时或多或少都学过音乐,都有一个组乐队的梦,但到了人生中间段时不得不放弃,最后到了现在,大家又把这个曾经的梦拾了回来。
比如平均年龄已经50岁的纳塔力乐呵乐队。
很多人可能觉得玩乐队这件事很废精神,也很废体力,于是和老年人关系不大。实际上,当年最先走出来的那一波摇滚乐队大咖,现在个个都是老人。比如1962年组队到现在还没解散的滚石,现在平均年龄70多岁了,玩得依然如年轻时一样欢乐。和他们一样的还有 Aerosmith、AC/DC这样的乐队,放下乐器,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白发老人。
返回来看中国80年代起来的第一波乐队,如果大家不玩音乐,老老实实去上班,现在一个个也是到退休年龄了。
而在日本,也有很多当年组队后一直未解散的摇滚乐队。黑发时玩摇滚,白发也依旧。比如著名的人间椅子乐队,上世纪1987年组队至今,平均年龄也超过了55岁。
这三个人从年轻到老都在干金属,内容涵盖了硬摇滚、重金属、敲击金属等。用失真弹五声音阶和三味线的段子是吉他手的招牌特质,每首歌都能把听众带到江户时代。
因为各自的音乐基础不一样,对比中日老年人的乐队是有一些差距的。但说到退休生活,日本与中国的明显差距还是让不少日本人直呼羡慕。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退休年龄也比较大,在中国到了60岁就可以退休,而在日本到了70岁才可以退休。在中国老人退休享受自己的人生完整自己的人生时,日本老人很多都需要继续从事工作来打工养家。
不过就像前面很多退休玩乐队的长辈们说的:玩乐队最重要的是几个人在一起要开心,然后再把这份快乐透过音乐传递给更多人。
他们演奏乐器的功夫可能不高,他们的原创歌曲可能不是那么的“时尚”,但在一起学音乐、玩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这件事上,他们却拥有很多同样玩乐队的年轻人所没有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但愿到了那一天,我们大多数人也能和他们一样,因为音乐和组乐队而感到快乐,感到人生的完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