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三岛——彭佳屿 棉花屿 花瓶屿
北 方 三 岛
—— 彭佳屿 棉花屿 花瓶屿
一、地理位置
北方三岛,即彭佳屿、棉花屿及花瓶屿,是位于台湾岛北部基隆东北方外海的三座岛屿,为台湾的附属岛屿。
其中彭佳屿是北方三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其与台湾本岛距离约56.22公里,距离钓鱼岛约140公里。
棉花屿与台湾本岛距离约43公里。
花瓶屿与台湾本岛距离最近,约为31.72公里。
二、地质地貌
北方三岛,都是火山喷发產物所堆积的火山岛屿。这些岛屿和臺湾北部陆地之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观音山火山群、草岭山及宜兰外海之龟山岛都属于台湾北部火山岩区,為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至欧亚大陆板块边缘所形成。
北方三岛除拥有保存较完整海岛火山地质原貌之外,其火成岩基质亦提供珊瑚、海藻及其他底栖生物附着空间,构成生物多样性甚高的礁岩生态系;陆域的面积虽小,但是由于此三小岛孤悬于东海外缘,是陆域生物迁徒及散播的中继站,在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气候水文
北方三岛海域水文的变动主要受黑潮支流影响,春夏期间,黑潮经由北棉花峡谷入侵东海,于台湾东北海域陆棚边缘形成一反时针流场,并产生一长期涌升流区,形成渔场;冬季期间,黑潮经由基隆、棉花峡谷入侵东北陆棚,於台湾北端形成一强锋面,入侵的黑潮迫使台湾海峡外流水流向东海。
四、渔业资源
北方三岛附近海域为黑潮支流与东海水团交会处,海域生产力高,渔产丰富。
有鉴于北方三岛及基隆屿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对于维系台湾海洋生态的永续和完整性上,非常重要。然而,2000年以来因受到过度捕捞和环境变迁的影响,海洋资源面临匮乏的危机,因此台湾当局拟设立为国家公园级海洋保护区,以保障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五、战略要地
北方三岛位于东海陆棚外缘,扼守东海大陆架,自古就是东北亚航线要冲和重要地标。大陆舰船从东南地区港口进入太平洋,大都需经过北方三岛附近,其中又以花瓶屿和彭佳屿为最。这两岛因地形突出,是早期出海人的重要航标定点。
北方三岛位居寒暖两流交会处,是良好的渔业区,而且附近海底石油资源丰富。
此外,北方三岛虽然面积不大(三岛总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但地理位置特殊,与钓鱼岛群岛一样,接近日本西南诸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在军事战略上,北方三岛可以和钓鱼岛群岛组成一个防区,互为犄角,互相呼应。
附:岛屿简介
彭 佳 屿
一、地理位置
彭佳屿(北纬25°37'46"、东经122°04'17"),又名草莱屿(莫莱屿)、大峙山屿,当地渔民也称之为大屿(火屿),据说过去有一户彭姓人家为避开械斗而举家躲避至此,因而被称彭佳屿。
彭佳屿,位于台湾省基隆市北部,距离基隆港约56.22公里,距离钓鱼岛约140公里。面积约1.14平方公里(114公顷),最高点海拔165米。是北方三岛(彭佳屿、花瓶屿与棉花屿)中面积最大、地势较平坦的岛屿。
二、地质地形
彭佳屿为海底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因为强烈的海蚀作用,东、南、北三侧海岸都是断崖,有许多海蚀凹壁与海蚀洞,西侧倾斜稍缓,地势东高西低。
三、生态资源
(一)植物
彭佳屿风多且强,不适合高大的树木生长,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种,仅在灯塔围墙内背风处有少数几株灌木丛。
每年四至五月间是岛上的铁炮百合的花季,有时成片开放热闹缤纷,为孤岛增添几许美景。铁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布在北部、东部及离岛。
岛上另一种特别的植物是俗称海芙蓉的蕲艾,属于蓝雪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海岸线边缘的岩石上,是一种稀有的名贵药材,用来治疗气喘、肺结核、高血压及背脊酸痛。
(二)动物
鸟类:早期文献记载,彭佳屿有信天翁的栖息地,目前已不存在。
鱼类:附近的海域是良好渔场。
四、行政区划
行政上,彭佳屿隶属于台湾省基隆市中正区管辖。
台湾海洋公园管理处曾计划把彭佳屿、棉花屿和花瓶屿这块海域划为海洋公园。
五、人员驻守
彭佳屿是军事管制区,岛上没有平民居住。目前约有40名军人驻守,包括灯塔守护人员、气象站人员和海巡署人员。为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
六、建筑设施
1、彭佳屿灯塔:位于岛的中央偏东、火山口附近的高点上。自1909年9月20日开始点火至今,每15秒闪白光一次,为台湾海拔第三高的灯塔。
2、气象观测站。
3、直升机场(雷达站)。
4、南岸的人工码头。
七、水源电力
岛上无淡水。饮用水仍靠补给舰运补,其他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利用房舍的屋顶及集水坪、水管和雨水沟导引到储水槽。储水槽有两个,第一个先将杂质沉淀后,较干净的水再流到第二个储水槽供水。
彭佳屿各月份降雨大致平均,春季与台风时雨水稍多,虽然雨量不多(气象观测站资料),但因人员也少,用水不虞匮乏。
运补:岛上生活物资与灯塔的维护器材全靠关税总局的巡补舰"运星舰"五天一次的运补作业,主要补给物资包括柴油、灯塔用物料及民生必需品。运补时须靠小艇接驳人员和物资。有时风浪太大,小船不能下海,只好被迫折返,所以物资都需有额外的贮备。
电力:灯塔底层机房的发电机组,除供应灯塔发光所需,也供应守塔人员的生活用电。
八、军舰巡航
目前彭佳屿是军事管制区,岛上驻守的单位有:海巡署彭佳屿机动巡逻队、中央气象局彭佳屿气象站、关税总局彭佳屿灯塔值守处。
彭佳屿位处东经122.5度,北纬25.38度,钓鱼岛位处东经123.2度,北纬25.4度,两处距离相当接近。据报导,过去台湾不敢得罪日方,不允许军舰到钓鱼岛海面宣示主权。海军舰艇除运补外,平常很少靠近彭佳屿,空军战机训练空域最北也以彭佳屿为界,但很少接近钓鱼台附近。
2001年6月21日,台湾海军建阳舰、云阳舰、正阳舰三艘祖父级军舰,组成特遣舰队前往彭佳屿海面巡航,进行火炮实弹射击火力展示。彭佳屿邻近钓鱼岛,台海军官员表示,过去海军军舰例行巡弋从未曾远航至彭佳屿海面,这次是首度到彭佳屿海面,意义非比寻常。
2005年8月10日,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登上彭佳屿,为台湾海巡署主持揭碑仪式,重申“钓鱼岛主权”属于台湾。
2012年9月7日,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赴彭佳屿视察,并登上彭佳屿。知情人士透露,马英九选择在中日因钓鱼岛之争矛盾升级的敏感时刻,视察距钓鱼岛不远的彭佳屿,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就是以不踩红线方式,宣示钓鱼岛主权。
2016年4月9日,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前往彭佳屿视察,并在岛上立下“和平东海、国疆永固”的纪念碑。马英九办公室表示,此举是向国际社会宣告,台当局坚持领土“主权”与追求和平的坚定决心。
棉 花 屿
一、地理位置
棉花屿(东经122°6′,北纬25°30′),为北方三岛之一,位于台湾岛基隆市东北方,距离基隆港约43公里。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400米,面积0.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61米。
棉花屿和北方的彭佳屿、西南方的花瓶屿,三足鼎立。由于棉花屿和彭佳屿地理位置相近,形状也相似,所以有不少渔民都误将棉花屿当作彭佳屿。
二、地形地势
棉花屿是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北部属于台地地形。
棉花屿周围地形陡峭,有许多突出于地表的海蚀洞。棉花屿的海岸几乎都是垂直的断崖绝壁,只有西岸西北角的一个小湾,约50米宽,海崖较低,有一个小沙洲与平地连接,成为本岛唯一登陆地点。但又因岛屿与岩礁之间距离太短,且风势太强大,船只停泊有相当高的难度。
棉花屿的东侧还有一座高25米的岩礁伫立在海面上,呈一奇观,称之为“屏风岩”。
三、地质地貌
棉花屿是一座火山岛,全岛皆被火山熔岩给覆盖,由灰黑色橄榄石、古辉铜石和玄武岩所组成,坚硬多孔的岩脉因具有较强的抗风化与抗侵蚀性质,经年累月下形成了岩骨,突出于地表,和岸边的海蚀洞成为此岛屿的特殊地质景观。
四、生物资源
棉花屿土壤贫瘠,夏季干旱,冬天风势强劲,不利植物生长,植物相大多由草本植物所组成,无灌木与乔木。
动物以鸟类为主。据台北市野鸟学会在1992年6月、基隆市野鸟学会1994年5至9月间的调查,在棉花屿共记录到鸟类26科58种,包括保育类鸟种大水鸟、玄燕鸥、唐白鹭、赤腹鹰、鵟、隼、苍燕鸥、白眉燕鸥、玄燕鸥、红尾伯劳、绶带鸟等10种。
白眉燕鸥于岛上四周悬崖上与屏风岩上约上百个巢位;玄燕鸥于东北侧礁岩上栖息,并于主岛东侧向北的陡坡上繁殖;白腹鲣鸟则停栖于屏风岩之北壁与南壁;矶鹬、岩鹭于主岛西、北及东北侧之礁岩上活动;春、秋季之过境鸟大致于全岛可见;猛禽多停栖于岛上最高处。
哺乳类方面,在棉花屿岛上原有30余只放生羊,岛上裸岩旁有多处羊群栖息区,为维持原有之生态群落,主管单位已于公告日将这些放生羊运回台湾本岛。
五、管理现状
行政区划归于基隆市中正区。
棉花屿最早在清朝便有人居住。日据时期为磷矿开采区,有船只定期往返棉花屿与基隆之间。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划入军事管制区而无人居住。
棉花屿无驻军与军事设施,万应公庙为岛上仅存的人工建筑物。
棉花屿与花瓶屿因为地型陡峭,早期又为军事管制区,较少有人为之干扰,因而保存了较完整之自然风貌与海岛火山地质原貌。
棉花屿是台湾北部唯一的海鸟繁殖地。棉花屿名称取自因海鸟多,人船近岸时海鸟纷飞、宛如棉絮飞扬而名之。
鉴于棉花屿与花瓶屿在鸟类繁殖、过境与栖息上的重要性,台湾农委会于1995年6月12日公告棉花屿与花瓶屿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而后为了避免人为干扰,造成自然景观的破坏,基隆市政府乃于1996年3月18日将其公告划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目的在保护岛上栖息繁殖之鸟类及生态环境,以及特有之地形地质景观,并推动赏鸟活动,以加强自然生态保育。
花 瓶 屿
一、地理位置
花瓶屿(东经121°59′,北纬25°29′),为北方三岛之一,位于基隆市东北方,距离基隆港约31.72公里,与棉花屿相去不远。面积约0.03平方公里(3.08 公顷),主岛东西长不超过180米,宽约80米,最高点海拔为51米。
二、地质地貌
花瓶屿是由火山岛,由一小岛与若干岩礁所组成,四周陡峭,地形成锯齿状。
三、生物资源
花瓶屿地形陡峭,登岛困难,少受人为干扰,因此形成一处天然的海鸟繁殖及栖息地。主要有白眉燕鸥、白腹鲣鸟等。约百只的白眉燕鸥,于东北侧凹陷之矮草区繁殖、活动;白腹鲣鸟主要栖息于东北侧另一独立巨石岩壁上,最多曾在8月份时记录到100只左右。
花瓶屿上植物呈零星分布,以石板菜为主。
三、岛屿现状
花瓶屿为无人岛屿。国民政府时期将花瓶屿列入军事管制区。1996年,花瓶屿及棉花屿被基隆市政府公告为野生动物保护区。
花瓶屿行政区划为基隆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