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豪车不如小米安全?一场测试揭了汽车行业老底

一场摸底测试,把汽车行业的底裤都扒了个干净?

最近车圈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是知名媒体懂车帝搞的碰撞测试,他们拿了30辆不同级别、不同价格的市售新车,模拟追尾重型卡车的场景,时速为56 km/h,30%重叠碰撞。结果堪称惨不忍睹,大部分测试车直接被砍掉了半边头,顶部被掀开,秒变敞篷车,而坐在副驾位置的假人,不能说受创严重吧,只能说是毫无生还可能。

500

最具有节目效果的是,售价超过百万的豪车,路虎揽胜以及迈巴赫S级,在这场测试也是表现非常糟糕,副驾位置的乘员的头/颈部受到了严重伤害,存活概率极低,并没有展现出跟它们的身价相匹配的安全性。高情商:重卡面前众生平等,低情商:豪华品牌不坑穷人。

500

这场测试中,反倒是比较便宜的车表现达到了及格线,像沃尔沃S60、小米SU7、特斯拉Model3这三款车,都是比较大众的20万级别,但追尾后,副驾侧乘员仅受了轻微伤,表现甚至优于百万豪车。

500

然后网上就有很多人开始夸了,沃尔沃的公路坦克还是名不虚传,死哪都别死我车上,小米也是老实人,造车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绝对不偷工减料,blablabla……天空仿佛飘来了一个雷总,嘴里念着——

500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只是有些“黑心”车企不把人命当回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次碰撞测试。

01 碰撞测试,靠运气还是实力?

首先必须要说,测试程序本身应该是公正的。

毕竟懂车帝之前测试捅过大篓子,差点遭到车企的集体围攻,这回学乖了,疯狂给自己叠甲,找了北京质检院作为测试机构,还选在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碰撞用的车辆也是市面上随机采购,程序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车型的测试结果可以拿来直接对比。

大家发现了吗?沃尔沃S60、小米SU7、特斯拉Model3,这三款车,都是车身比较低矮的轿车,它们在撞击卡车时,是A柱的顶端,接触坚硬的货厢,然后整个车身下沉,非常滑溜地钻入了卡车的车底,有个非常明显地卸力过程。与其说这是A柱在正面硬接伤害,倒不如说是车顶被挤压剐蹭。

500

再反观路虎揽胜等车身很高的车型,是A柱的中部/底部遭到了货车车厢的撞击,没有办法靠着下沉来卸力,受力面积还很小,难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就算A柱使用高强度钢,也很难处理这么猛烈的撞击。

500

这么说大家可能理解得不够直观,我们直接放几张撞击瞬间的动图,让大家感受一下轿车和SUV不同的先天条件,在测试中带来了什么样的差别。

500

500

根据懂车帝自己的说明,本次作为障碍物的重卡,其货厢离地高度为1.24米,而参加测试的路虎揽胜,官方数据为高1.87米,作为对比,小米SU7则为1.45米,Model3为1.43米。

我们不知懂车帝出于何种考虑,特意选择了这个高度的货车,但可以肯定是,现实中,各种重卡视尺寸和用途的不同,货厢离地高度也差别很大,从0.7米到1.3米的都有,你换个别的重卡作为障碍物,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就比如路上很常见的平板货车,为了方便装卸挖机、钢卷等大件,特意降低高度,平板离地大概是0.7米、0.8米的样子,正好和轿车的A柱下半部分对齐。

500

你要换别的车来做障碍物,成绩可能瞬间反转,轿车们因为A柱底部被直击而变成了敞篷,让测试假人走得很安详。

这可不是开玩笑,如果大家去搜搜那几款在懂车帝拿高分的车型,近几年的事故图片,你会发现它并不像成绩单上表现得那么无敌。

500

02 无法控制的变量

除了“货厢高度-车身高度”这一对变量,在这场测试中,还有相当多的影响因素。大家应该能注意到,每辆测试车都是车头先碰撞了卡车的后防护梁,吸收了一部分能量,然后才是A柱跟货厢底部碰撞。

500

车头吸能的多少,就决定了A柱受力的多少,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部分车型因为车头过于坚硬,直接撞断了卡车的后防护梁;另一部分则成功吸能,让防护梁刺入车头,为A柱分摊了一部分冲击力。但这只能说明设计取向有差异,不存在优劣之分,因为车身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还要考虑正面碰撞、翻滚、压顶等多种情况,为钻撞卡车的情况单独进行优化,可能又会引发其它问题,在别的项目中成绩拉胯。

500

其实懂车帝的人自己也在视频中提到了,这场测试并不仅仅考验A柱强度,也考验车辆的防撞梁、吸能盒、Shotgun等结构件与货车后防护梁的匹配程度。

请细品这个用词——“匹配程度”。

另外一个隐藏的影响因素是,测试车辆的车头长度和障碍物卡车的后轮位置。车头较长的车辆,不仅可以靠着货车后防护梁卸掉一部分力,还能让车头撞击货车后轮,再次为A柱分摊一点伤害,又降低了难度。

500

车头短的,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典型的例子就是这次参加测试的比亚迪海鸥,因为个头短小,A柱和副驾几乎被铲平了,车头才勉强接触到后轮,是一点忙都没有帮上,这要是成绩能好,真是有鬼了。

500

想要让这个小不点拿到合格成绩,也很简单,只需要把障碍物换成泥头车就好,泥头车对通过性有比较高的要求,车轮的位置通常很靠后,保准能让你卸力卸个爽。

500

总结一下就是,钻撞卡车的事故中,变量实在太多,懂车帝只能控制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这场测试得出的结论,都是基于实验室里这一辆特定的卡车,虽然场面大,虽然程序公平,但结果的参考价值并不高。

你现在扛得住,碰到别的卡车未必能保命,你现在扛不住,可能在某些重卡面前又支棱起来了,就突出一个,“薛定谔的车”。

03 测试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旁观者,我们有必要指出这场测试的局限性,但这不代表着动用这么多人力物力,是毫无意义的,至少让大家看清了,家用车在重卡面前是多么脆弱,不管你是身价过亿的老板,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买不到绝对的安全。

根据中南大学研究报告,全国高速公路事故中,追尾碰撞占总事故数的42.61%,死亡人数占比达42.83%。其中乘用车追尾卡车事故约占全部追尾事故的46%,致死比例是乘用车与其他车型碰撞致死比例的4倍之多。

就凭这点,汽车行业确实应该反思。

500

但反思券不应该只发给生产家用车的企业,卡车厂家也得领一张。

懂车帝这次使用的时速56 km/h、30%重叠碰撞标准,基本上照搬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卡车防钻撞防护等级测试”(Truck underride guard ratings),而美国人做这个测试的初衷,并不是检验家用车的耐撞能力,而是倒逼卡车厂商修改后防护梁设计。

具体来说,他们用一款市面上比较常见的轿车,去撞击市售的不同型号的重车,假人要是死了,就直接扣重卡的分,属于倒反天罡了。

500

多年前进行首次测试的时候,受试的8款重卡,大多采用了结构非常简单的后防护梁,两竖一横结构,在最严格的30%重叠碰撞中,7款都未能通过,造成了轿车内的乘员重伤或者死亡。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代表了保险公司的利益,某个车型一旦被判定为安全性不合格,保司可能联手上调保费,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影响销量,所有车企都非常重视测试结果,包括重卡厂家。挂科的重卡,很快就在次年推出了加强过的后防护梁,可以明显看出增加了受力结构,并且整体更为粗壮。

强化之后的后防护梁足够坚固,阻止了轿车钻入重卡的车底,并且让车头吸收了绝大部分冲击,A柱所受的伤害已经很小了。同样的测试条件下,挂科的7款重卡中,有4款在补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成功洗白。

这场测试其实已经给业界指了条明路,改进小车不如改大车。

毕竟家用车的尺寸就摆在那,你不可能把A柱搞得像水桶那么粗,太挡视野,成本也太高,你也不可能搞出瓦坎达振金这样的神奇材料。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卡车保有量约为3000万辆,其中重卡保有量约910万辆,而我们的乘用车已经超过3亿台,无论你在乘用车上推广何种新标准,都会带来巨大的替换成本,显然还是对重卡动刀改进更有效率。

04 “王者”的不屑

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操心乘用车本身的结构强度,很少有人注意到卡车的后防护梁。

我国的国标本来就对后防护梁的要求很低,在GB11567-2017《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中,只要求不可拆卸防护梁距地面不超过0.55米,可拆卸的不超过0.45米,防护梁下面还是有巨大的缝隙可钻。

而且国标对后防护梁的强度的非常宽容,宽容到什么地步呢?追尾用的假车仅1.1吨重,低于市面上绝大部分家用车,并且碰撞速度才32km/h,动能非常小,并且是100%重叠碰撞,冲击力均匀地分摊到整个防护梁上。在这种非常松的撞击测试下,只要防护梁的变形程度可接受,就算通过国标考核了。

500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这次懂车帝采用的就是符合国标的要求的卡车后防护梁,结果与美国人多年前的测试如出一辙,梁体数次被直接撞断,没有起到应有的阻挡吸能作用。

非常讽刺的是,即便中国的国标这么宽容,仍然有很多人不满意,因为巨大的防护梁卡在后头,不管是叉车装载还是停靠平台,都很容易发生剐蹭,而且不超过0.55米的规定让卡车的离地间隙大幅降低,碰到上下坡和坑洼路面,又是一顿剐蹭。所以有很多司机私自拆卸掉了防护梁,不信你在路上数一数,可能卡车十有四五都是光着屁股在跑的。

为了应付检查,还有很多司机脑洞大开,自己动手将防护梁截断,然后装上一个活页,跑烂路的时候就把梁体给折叠上去,这种防护梁基本上也就剩个摆设作用了,基本上一触即溃。

500

说到底,追尾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后车未保持安全距离或者速度过快,前面的卡车往往是无责的一方,只用赔付一小部分,保险金足以覆盖。从利益上说,家用车乘客的死活,卡车司机并不care,自然也不会在意防护梁是否坚固。想推动卡车行业的变革,可能还是需要保险协会这样的组织联手施压,还得国家制订加严格的标准来推动进步,年检的时候也要对防护梁进行仔细检查。

而媒体的大规模测试,可能直接对比参考的价值不高,但至少制造了一个话题,让人们去关注这个死亡禁区。

05 安全无小事

从汽车发明到上世纪50年代,汽车的保有量迅速上升,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安全设计重要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且死亡率极高,1950年时,日本14.2%的道路交通事故都是致死事故,同时期美国的交通事故致死率甚至超过20%。

但人们发明了安全带、发明了安全气囊、发明了笼型车身,进入新世纪后,还普及了各种各样的电控设备,从ABS防抱死、ESP车身稳定,到现在流行的AEB自动紧急制动,每一项技术,都降低了一分死亡风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事故数和伤亡人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是行业的成长。

500

近几年,家用车的安全改进已经逐渐开始从“利己”转向“利他”,很多车的前保险杠,都做了特殊的防卷入设计,减少对行人腿部的伤害,机盖下方也隐藏了可以自动弹起的行人保护装置,这东西制造成本不低,每启动一次还要花上万元进行维修,即便如此,还是在家用车中大规模推广了。

500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碰撞中,行人对于汽车来说是弱势的一方,不可能要求每个

人都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在路上走,只能改变汽车的设计来减少伤亡。

同样的道理,在乘用车与卡车的碰撞里,乘用车也是弱势方,卡车厂家有什么理由不做出改变呢?

*以上配图来源于懂车帝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热门评论 9

  • 国家该管管这些野鸡测试了,这些年除了车企搞测试,我们社会上出现了大堆的民间机构,甚至是所谓的“车评人”来搞这些好不科学的测试。首先就是不公平,其次他们的背后几乎都有利益输送,或者是情绪导向。
    懂车帝这些年出的幺蛾子还少么?最搞笑的就是测试比亚迪双枪充电,把两根枪插一个充电桩上,说比亚迪撒谎。为了打压别人,把别人车型拆了又拆,把别人车型一会整B级,一会整C级的,各种秀下限的操作赤果果的展示出来,毫不避讳。被人发现后又从不道歉。
    业内看他们基本是看笑话,但是很多受众是普通购车人,这就极可能带偏大众的认知,让认真做车但没给他们钱的企业蒙受不白之冤。
    这方面还是国家法规落后的体现,让企业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导致各种骗子媒体肆虐。国家就应该出台更细致的法规,也应该出现更权威的测评机构。像日系那种只为通过测试,把主驾A柱用高强度钢,副驾用普通钢的好好揭露一下,日系车现在江湖诨号“中年换妻车”,中汽协根本测不到。规矩死板、制度死板、都来钻空子。
    虽然有很多屁股歪的自媒体,但其中也有相对较好的,在没有严谨公正的正规军之前可以做做参考,比如:大鹏。测任何车都没事,就测个凯美瑞油耗就被丰田整惨,视频下架。还有就是易车楚少,相对客观,每次有质疑也拿出证据令人信服。
    说到这里转个话题,现在所有电视台都在说没流量,做不下去,也不知道怎么做节目,汽车在当今中国那么火热,那么多话题,就没一个电视台能做出正经的汽车节目。千万别说经费少,任何一家电视台都比大鹏多。是你们赖。是不能不专业。
  • 事实就是我们的监管部门脑子都不在线。不只卡车没装后防护栏,有不少卡车后面都没有反光条,晚上都看不见。还有包括装食用油的罐车。泥土车在城市横冲直撞,货车疲劳驾驶等等。货车一出事就是大事。但我们的监管部门却没有当回事。反而整天拿电动自行车开刷。昨天去地铁站接人,路上看很多交警在查电动车自行车戴头盔和带人。我就想问,公交站两站地,我不用电动自行车用什么去接人?公交不直达,打车太浪费,难道用自行车?我路过交警的时候我就直接问“你们是不是在查带人?”他说是,我就说“你们是不是闲得没事干。”那个年轻的交警当时愣了一下,有点想发火,但没发出来。
    而且监管就知道罚,而不去做根本性的事。
    要不是可能被禁,我就想骂人。
  • 别信了,他这个测试有个最搞笑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的车身越矮。A柱基本就不用受力,就不会弯曲变形,最后结果显示出来就很安全
  • 荔枝狂魔
    别信了,他这个测试有个最搞笑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的车身越矮。A柱基本就不用受力,就不会弯曲变形,最后结果显示出来就很安全
    某车帝的测试看得多了,有时候不得不说“充值帝”这个名号不是空穴来风。
  • 就是充值弟搞出来的营销行为

    毛豆Y销量大不大?
    选了钻底下撞轮胎的3
    奇瑞安全性强不强?
    经费不够了还是结果太好了拿不出手

    M7明明碰撞结果很好,除了这个反常识的高车厢斜切A柱的
    网上一堆机器人配合阴阳:三折叠

    有点脑子去搜一下xx车型撞卡车
    就知道什么叫营销没赢过,实战没输过
  • 炒作、投机是资本的本色,难道他们会回头搞科研了?
    都是生意
  • IllII
    就是充值弟搞出来的营销行为

    毛豆Y销量大不大?
    选了钻底下撞轮胎的3
    奇瑞安全性强不强?
    经费不够了还是结果太好了拿不出手

    M7明明碰撞结果很好,除了这个反常识的高车厢斜切A柱的
    网上一堆机器人配合阴阳:三折叠

    有点脑子去搜一下xx车型撞卡车
    就知道什么叫营销没赢过,实战没输过
    买的和喷的基本是两个群体各不相融,M9已经完全黑不动了,M7同样耐黑。胖7出来都一年多了,网上被黑成了工业垃圾,可现实销量就是好,更衬得喷子们如🤡一般。
  • 荔枝狂魔
    别信了,他这个测试有个最搞笑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的车身越矮。A柱基本就不用受力,就不会弯曲变形,最后结果显示出来就很安全
    为了流量,不择手段。这种测试没有科学依据,一本正经的博人眼球~
  • 山底冻人 天青色等烟雨
    guan_16054943742726
    事实就是我们的监管部门脑子都不在线。不只卡车没装后防护栏,有不少卡车后面都没有反光条,晚上都看不见。还有包括装食用油的罐车。泥土车在城市横冲直撞,货车疲劳驾驶等等。货车一出事就是大事。但我们的监管部门却没有当回事。反而整天拿电动自行车开刷。昨天去地铁站接人,路上看很多交警在查电动车自行车戴头盔和带人。我就想问,公交站两站地,我不用电动自行车用什么去接人?公交不直达,打车太浪费,难道用自行车?我路过交警的时候我就直接问“你们是不是在查带人?”他说是,我就说“你们是不是闲得没事干。”那个年轻的交警当时愣了一下,有点想发火,但没发出来。
    而且监管就知道罚,而不去做根本性的事。
    要不是可能被禁,我就想骂人。
    非常非常不应该。比如后防护栏和反光条这一点小的措施实施到位,每年往往可以避免很多很多重特大事故!我们违法抓拍能力很强,交警查违章力度也不小,但是很少会有人查这些。实际上这些年对于后防护栏和反光条法规出台了一些规定,一些货车装假的糊弄年检的杆子在高速屡见不鲜。真的应该严格管理这些事情了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84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