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心腹,外交翻译的“噩梦”?

《经济学人》11月7日文章分析特朗普卷土重来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中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

500

关注中美贸易战的读者对此人应该有印象,他是特朗普任内的对华贸易代表,对华立场强硬,在关税调整等方面很有话语权。文刀君年初的文章曾介绍过莱特希泽2023年出版的新书No Trade Is Free。

《经济学人》文章提醒读者,如果特朗普重新启用莱特希泽,中方会将此视为美国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economic decoupling)”的信号。

文刀君特别关注莱特希泽的另一原因是,他在新书中多次提到翻译问题。比如,在贸易谈判中,英文文本中的“shall”到底该翻译成“应”还是“将”,中美专家团队展开拉锯。

美方中文专家坚持要把“shall”译成“应”,表示必须履行之责任(obligation),若译为“将”只是表示将来时,没有约束力。中方则坚决反对,认为“应”字不妥。

However, the Chinese side vehemently disagreed, arguing that the use of "ying" was inapproriate and even insulting. (No Trade Is Free)

如果莱特希泽重返美国权力核心,势必在宏观政策与微观技术层面对中方带来不小的麻烦,值得密切关注。

莱特希泽在书中对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翻译水平大加赞赏,认为陆克文的译文更“坦诚(candid)”。陆克文的中文水平还算不错,近两年出版的作品大多谈论中国,但从翻译角度而言,书中的译文(中译英)完全可作为《中式英语之鉴》一书批判的教学素材。

国家级时政文献英译有其特点与难点,也有诸多语言之外的考量,官方英译团队从语言和文化差异层面做出的些许调整,在陆克文看来是“poetic revisions(诗化般的修改)”,换言之,嫌译文不够直!因此,照字面直译乃至走向硬译是陆克文翻译中国时政话语的主要思路。

翻译三中全会文件时,文刀君跟团队吐槽:国内学英文的觉得官方译文变通得不够,而真正的目标受众(如莱特希泽、陆克文等)还觉得译得不够直!真是猪八戒照镜子呀!

《经济学人》文章标题问得好:特朗普卷土重来对中国是美梦还是噩梦?

答案是:兼而有之。

不过,对外交外事外宣翻译而言,也许更多的是噩梦。拭目以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