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阵痛——破茧重生
2023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规模3.3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4.67%,是近年来首次出口规模下滑。是“中国制造”不香了吗?还是“中国制造”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掣肘?
一、“中国制造”对世界有多重要?
中国进出口规模变化(单位:亿美元)
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提升。2001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0.51万亿美元,2022年为近年最高已经达到6.25万亿美元,翻了近13倍,并连续7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可以这么说,全球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小到拖鞋、衣帽,大到机械设备、轮船飞机,工业产品制造成本已经碾压全球,中国早就成为了世界工厂,可以说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
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内部也发生着产业的不断变迁。最早是沿海地区发展传统制造业,以便于出口,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政策下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内陆迁移,沿海城市逐步开始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沿海发达城市实现了产业链分工的上移,产业分工在国内出现了第一次变化。
二、“中国制造”出口回落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制造”出口回落呢?是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还是“中国制造”逐步落伍?其实都不尽然,究其根本,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贸易壁垒的不断设立,另一个原因是制造业产业链的不断外迁。
一方面西方国家贸易壁垒的不断设立,以中国的优势产能电动汽车与光伏组件等“新三样”产品出口为例,2023年欧盟发起对自中国进口的“新三样”产品反补贴调查,致使中方企业订单损失严重。2024年10月,欧盟宣布结束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决定对相关产品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最高税率达35.30%。2024年5月,美国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宣布在原有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由25%提高至100%,光伏组件的关税由25%提高至50%,动力电池的关税由7.5%提高至25%。诸多的反补贴调查与关税壁垒使得“中国制造”产品出口受阻,产能严重积压。
另一方面制造业产业链的外迁,产业链外迁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疫情以后很多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订单附加要求中方企业在东南亚等国设置工厂,以形成供应链备份,保障其供货安全。二是西方国家贸易壁垒倒使得原产地在中国的产品较难打入欧美市场,产业链被迫外迁东南亚等国。例如,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不断外迁泰国,光伏组件产业链外迁至越南和马来西亚。通过产业外迁满足西方市场的贸易需求,这也是中国外贸出口下滑的重要原因。三是劳动力价格的优势逐步下滑。随着中国绝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价格逐步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优于东南亚国家,企业在比选后主动选择外迁。
三、“中国智造”的各项政策合力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这么多年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呈现了“大而不强”的特点,政府也及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发布了很多政策来全方位支持“中国智造”,从生产端发力向设计端发力的升级转化,从产业链底端不断向上位移,获取产业链的更多价值分配。从教育方面来看,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国博士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6.56万人提高至2023年的15.33万,扩招速度明显,培养科技研发人才的速度在加快。从产业政策上来看,通过财政、再贷款等方式不断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多项清单,支持科技研发类企业不断降低产出成本。从金融市场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了科创板,以注册制形式持续促进科技研发类企业实现二次分配,倒逼人才向科技领域流动,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些努力是全方位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很多领域中国迎头赶上,位居全球前列,如通讯设备、电动汽车已经是中国的先进产能。
四、“中国智造”转型阵痛与破茧成蝶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了众多的痛苦。一方面产业外迁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外贸易规模有所下滑。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很多技术领域因为没有原始积累而被卡脖子,需要不断补齐过去几十年的积累。另一方面科技研发的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研发人员收入二次分配的资本市场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资本市场对于研发的耐心容忍度较低,过于浮躁的投资者没有给到企业足够的回报时间,二次收入分配的效应不够明显,吸引全球人才的就不足够,引发了科技研发的阵痛,“中国智造”尚未转型完成,仍需一个过程。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外迁将是大势所趋,也只有不断提升在产业链中的价值水平,才能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保持优势地位。因此,转型期的阵痛不可避免,也只有在阵痛之后,才能重塑制造业的底层逻辑,实现破茧成蝶的过程。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承担更多的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的工作,成为全球的创新研发中心,也将促使我们的经济韧性立于全球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