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未按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产品

看问题要看本质,各行各业的日企就算进入中国市场,其实都从未按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产品,基本把美国市场的产品改一下配置就拿来国内,日系车企尤甚。列举一些2019年以来日系车的主要特点和设计出发点:

1、耐用性和可维修性好:因为美国人工贵;

2、车身刚性好(相比以前)且低配就有8气囊:因为美国有IIHS碰撞测试,规制车企改进安全性;

3、最低配就有倒车影像,而倒车雷达高配才有:因为美国法律要求车企标配倒车影像;

4、标配L2级辅助驾驶:我也没想通,难道美国路况好到这种地步了?

5、动力总成往往是2.0自吸以上的大排量:因为美国排放法规相对宽松,且美国消费者驾驶习惯比较激进,自吸发动机可靠性好。

以上这些,其实国内消费者也有需求,但为什么日系卖不动了?因为成本控制不住,还有日企自身心态问题。看不见的地方要增配,又要满足利润要求,就只能在看得见的地方减配了。甚至于看不见的地方也是减配的。比如倒车影像要标配,那就只配一个30w像素的摄像头,又不是看不清;比如标配L2辅助驾驶,但是是单目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又不是不能用;比如要提升车身刚性,用高强度钢,那就内饰换成塑料的,隔音棉取消,高强度只做一边,漆水做薄一点,反正能过测试就行。甚至于,为了应对碰撞测试,车内空间也优化了。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就造出了一个内饰、钣金极其简陋,但又很难说配置差的车。举个例子,就是TNGA平台的卡罗拉/雷凌,内饰大塑料,后排小板凳,智能化娱乐配置一个没有,但是中保研能拿G,最低配有L2、8气囊、独立悬挂(现在全部减配了)。这种思路造出来的车,放在国内市场,肯定是水土不服的。国内消费者买车是改善性需求,需要大空间大屏幕大彩电大沙发,根本不会看这种毛坯车。并且,日企的供应商自成一派,所有供应商都是按这种需求造产品,可以说是尾大不掉、船大难调头。要喂饱自己和供应商,日企面临的盈利要求是很高的。

更严重的是,国内政策法规也在精准打击日企。高额的排量税和双积分法规,限制了日企的大排量自吸进入国内市场;新能源绿牌需要50km纯电里程,也让日企主推的小电池混动寸步难行。有人问,那日企专门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小排量涡轮发动机和插混车、专门为国内市场设计好内饰,不就行了?看似简单,实则是天方夜谭,因为日企来中国是赚钱的,不是来烧钱的。现在日企对于国内车市的态度,就是卖一辆是一辆,卖不了降点价,实在不行就退出。

日企习惯了按美国市场开发产品,如果现在转向中国市场,谁来承担开发成本?美国消费者会同意吗?中国市场重要,还是美国市场重要?日企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本质就是中美脱钩的缩影。中国和美国的隔阂,已经严重到消费者需求都大相径庭。其实不只是日企,其他全球性企业都在面临这个保大保小的难题。当然,现在中国市场的态度很明显:如果不按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产品,那就退出,由中国企业来开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