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能粮食自给自足?
韩国面积仅1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国土上却生活着5000多万人,和所有东亚国家的发达地区一样,略显拥挤,基本已经接近了自然承载力的极限。
这个人口压力相比日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个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崛起的经济体,韩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工业和文化娱乐等高级产业的输出能力远超其真实体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创造力十足,产业结构偏现代化的国家。在这样的经济体中,似乎农业应该扮演的角色很轻微。
世界人均GDP排名(2018)
韩国这个排名相当可以了
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韩国一直在力保国民最爱吃的主粮水稻自给自足。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半岛耕地紧张
朝鲜半岛不是一个适合农耕民族生存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山实在是太多了。
最北到与长白山相连的白茂高原、咸镜山脉,向南绵延到狼林山脉、半岛人最引以为豪的太白山脉、最南到以庆尚山脉、小白山脉和芦岭山脉构成的西南丘陵群,山地元素贯穿了朝鲜半岛三千里山河,让整个半岛的东半部都几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
最大的两处平原,就是平壤和首尔的所在了
为数不多容易开发的河谷平原农地全部集中在西部和南部,比较重要的也就是三条江的流域范围:大同江下游平原(代表城市平壤)、汉江下游平原(代表城市首尔、水原、仁川)、洛东江下游平原(代表城市釜山)。如果扩大一些,则锦江(代表城市世宗、大田)和荣山江(代表城市光州)也是比较重要的平原。
洛东江下游沿岸,附近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以上这些也基本就是当代朝鲜半岛上最重要的一批城市,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出历史上困扰半岛统治者的耕地危机在今天的展现。
而从以上列出的这些河流和城市名单里也能发现,朝鲜半岛南部的条件已经比北方好了很多,至少河流冲积平原够多够大,能够负担的人口也更多。今天三八线南北两个国家虽然疆域相差无几,但人口却是5000万和2000万的对比,这一方面是体制决定,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南部的耕地条件更好。
韩国农村和朝鲜农村
这三农急需建设啊...
(各选了一处山间盆地)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不过和半岛北部比耕地多也只是挑了个软柿子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韩国仍然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可用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在现代发达国家里也是人均耕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仅为0.04公顷(美国为1.5公顷,真可谓天府之国……)。
人均耕地很可怜
所以很多山间河谷也都开发出来了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土地不争气,气候条件也不怎么帮忙。
半岛主体最南部与江苏徐州的纬度平齐。按照中国秦岭-淮河的南北分界线,整个半岛都算是北方地区,这也就意味着气温较低、日照时间不足、以及降水不足。虽然三面临海的韩国多少解决了降水和温度的问题,但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水稻在此生长仍然有些困难。
该冷时候还是挺冷的
根据十五世纪朝鲜农书《农事直说》的记载,当时半岛上的农作物除了稻(大量还是产量较低的旱稻),还有黍粟、大小豆、荞麦等山地农作物,明确地反映了半岛实际的农地情况。
《农事直说》的基本内容
(图片截自wikipedia)
这也是为什么中原王朝只有在极为强盛的时候才会入朝统治。对于习惯了平原农耕的中国人来说,绕很大一个弯掌控朝鲜半岛实在是“得之无所益,失之无所损”的鸡肋。
不过半岛人民自己并不会放弃世代生活的家乡。到了16世纪,欧洲人带来了新大陆的山地物种(土豆、番薯、辣椒、玉米),日本人则带来了在北海道试种成功的温带稻种,为解决半岛人民的吃饭问题给出了不错的方案。
韩国稻田
(图片来自wikipedia@riNux)
然而要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自足,韩国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切为了粮食安全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不过几年后就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分裂成了南北两个政权。虽然政权属性不同,两者的处境却是非常相似的。如何在日本残酷剥削几十年的阴影下重建属于朝鲜民族自己的主权国家,是摆在金日成和李承晚两位领导人面前的大难题。
而让人民吃饱饭,显然是重建民族自信的第一要务。
如今还有很多韩国人睡路边...
(图片截自youtube)
于是双方采取了相似的策略,将日治时期的农业结构重新清算,没收投靠日本的地主所拥有的田亩,分配给贫困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在韩国这一侧,制定的标准是每人不得超过3公顷,超出部分国家没收,分配给没有田的佃农。
此举将韩国的自耕农土地面积占比从35%提高到了88%,民众极为满意。
然而南北之间还没好好种田
新的战争很快就来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然而分散化的种植并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贫穷的农民缺乏适当的种植技术和原料采购本金,再加上常见的经营不善等问题,土地利用率并不高,粮食缺口仍然很大。再加上后来爆发的朝鲜战争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在1964年之前,韩国的粮食安全基本维系在美国身上,美国援助的谷物最高能达到其全国总量的23%。
美国爸爸能不能把农具耕牛化肥的钱给解决一下..
(图片来自wikipedia@riNux)
但艰难只是暂时的,韩国在1950年代后期等到了越战这个历史性窗口期。美国需要它在东亚的日韩两大盟友为前线输送弹药,这笔外资帮助日韩两国完成了以越南满目疮痍为代价的工业崛起,积累了一大笔原始资金。
韩国造船工业也在60年代开始繁荣
(图片来自wikipedia)
1962年,朴正熙政府开启了韩国版的五年计划,扶持农业就是其中的重要议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便是韩国农业协会横空出世。随后,朴正熙政府又打出了“农产品价格维持法”的组合拳,保证农产品价格高于生产成本,让农耕有利可图,把农民留在耕地里。
不进城也能过上幸福生活...
(图片来自http://dh.aks.ac.kr)
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韩国农民也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为了生活滋润的群体。为了进一步稳定农民生活,朴正熙政府又发起了新乡村运动(韩语:새마을운동),要求农民“勤勉、自助、协同”,提高乡村活力,用集体主义的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就靠你们啦
(图片来自http://dh.aks.ac.kr)
几乎是同一时间,三八线那一头在进行一场“千里马”跃进,半岛上的历史总是如此相似。
而在科技层面,韩国则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研发了高产水稻“统一号”,将全国粮食产量从350万吨提高到了500万吨,堪称韩国版袁隆平。
高科技加持,吃不完吃不完了...
(图片来自http://dh.aks.ac.kr)
根据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这当中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963年,韩国情报人员从埃及偷取了刚丰收的稻种,夹在书本中带回了国,经过10年育种才终于将其改良为温带稻种。如今韩国人又把技术返回了非洲,在马达加斯加进行“统一号”的热带改良,把当地稻米产量提高了一倍。
总之,通过发动农民、农业贷款、科技育种,韩国提高了有限耕地上的粮食产量,为保障水稻自给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但代价同样巨大。农业协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北边的朝鲜人民也很需要贷款、科技,谁能支援一个
(图片来自wikipedia@chenyingphoto)
一把双刃剑
韩国农业协会是一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机构,韩国98%以上的农民都是这家协会的会员。它不仅像一般的农业合作社一样为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还兼具农业银行具有的农业贷款职能,利用公共资金保障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然而功能合并打开了韩国农协潘多拉的魔盒,拥有了银行业务的农协很自然就开始向高盈利的银行业务发展,而想为农民提供帮助的本职工作,反而变成了不盈利的包袱。当然有这个包袱也不是坏事,正是因为绑定了几乎全国农民的利益,农协才能影响政府,更好地为自己提供政策保护。
为了让粮食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韩国农协提出了“身土不二”的口号,也就是韩国人都应该吃本乡本土的食物。这一概念源自韩国药膳合一的养身理论,稍加改装就能把农产品消费者也绑定到农协的战车上。
韩国农业协会总部大楼
(图片来自wikipedia@Kang07300320)
控制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农协,要求政府对主粮实行补贴保护政策,不仅对进口大米加征100%的关税,还要以市场价1.2倍的价格收购25%左右的大米。在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时,过高的粮食壁垒差点让韩国失去了加入的机会,最后是通过在大麦、小麦、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进口量方面的妥协,韩国才被承认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
人力和土地成本较高的韩国其实更适合种植鲜花、人参等经济作物,所以在韩国民间,向经济作物的转型从未间断。但由于政府仍然在高价回收大米,并设置主粮壁垒,所以韩国稻米市场仍然未能完全开放,价格居高不下。
而在其他农产品方面,韩国政府也只采取了最低限度的开放政策,外国农产品始终无法以正常价格进入韩国市场。而粮食大豆的价格会影响肉蛋奶的价格,水果蔬菜的供给也不足,连海产品也因为环保等问题减产严重,食品物价当然就下不来。
韩国整体生活成本比美国要高
以主粮大米为例,品质一般的大米也要近3000韩元(合人民币17元)一公斤,而在中国大米价格不会超过6元一公斤,10元一公斤的已经是产地优质大米了。蔬菜方面,常见的西红柿卖到3500韩元(合人民币20元)一公斤,想用西红柿追求水果自由的年轻人都哭了。
不知道换做农家乐泡菜能不能便宜点儿....
(图片来自wikipedia@Caroline Knox)
至于另一项重要农产品猪肉,更是贵达1万8千韩元(合人民币105元)一公斤,这还是在非洲猪瘟尚未进入韩国的情况下。
连猪肉自由都不容易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SungMinSeung)
也难怪韩剧里的欧巴教训人的时候总是说:“你不想吃五花肉啦!”毕竟五花肉在这个发达国家,真的是奢侈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