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宁古塔”项目,媒体:不宜轻佻打开沉重历史|你怎么看

作者 | 江城

来源 | 新京报评论

日前,有网传视频称黑龙江镜泊湖景区将推出“流放宁古塔”项目,称该旅游项目主要沿着古人流放路线设计,将结合游客需求推出“双人枷锁”供情侣、朋友使用。

据九派新闻报道,10月28日,镜泊湖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宁古塔项目,项目具体内容目前还在筹备中,该项目也是今年的冬季旅游项目。

“流放宁古塔”之所以成为旅游标签,不得不说这和影视剧有密切关系。以《甄嬛传》为代表的清代影视剧,都有不少“流放宁古塔”的桥段,也让这个地点广为人知。

景区利用这个称呼作文旅推广,可以很快地提高知名度,创造新鲜感。通常,利用人们熟知的历史名词,开发旅游项目,也是旅游景区得以“出圈”的成名路径。就此来说,当地对影视剧中的“流放宁古塔”桥段,予以现代化演绎,其开发思路本是不错的。

500

▲“流放宁古塔”这个项目如何开发,确实值得更多思量。图/网络视频截图

不过“流放宁古塔”真实的历史场景,只怕会比文旅项目要沉重得多。这里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犯人要经历巨大的身心摧残,很多人流放之后终其一生都未再回到关内。尤其是在清代,还有不少人是因为冤案牵连被押送至此,充满着悲情色彩。

比如清代文人吴兆骞就曾因为被人构陷在科举中作弊,由此“谪戍宁古塔”。之后吴的好友顾贞观曾写下著名的词作《金缕曲词二首》,向当时大臣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徳求救。

词作中描写远谪之苦更是催人泪下,“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只绝塞,苦寒难受”“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等等。所幸,在纳兰父子搭救之下,吴兆骞终于返回家乡。

历史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的妻子和儿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也都被流放到宁古塔。据史料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朝廷大臣、旗人外,也有平民百姓,人数并不少。‌而很多人都是承受了封建统治的不白之冤。

无论如何,宁古塔曾经都是一个流放之地,充满着血泪。当今天我们进行文旅开发的时候,如何去平衡娱乐和历史的关系,如何在体验式文旅的同时又能获得正确的历史认知,就显得格外重要。

显然,这个“度”并不好把握,对景区而言,也是一道考题。

比如景区提到还有粉色枷锁、脚镣和印有“囚”字的服饰,这些物件或许有还原历史场景的考虑,但与现代文明的观感多少有所背离,也有违历史真实。这在网络上也招致了不小的争议,景区恐怕也应当有所思量,以这样轻佻的方式打开一段非常沉重的历史,是否合适。

其实近些年这种体验式旅游颇为流行,比如前不久山东一景区推出了“跟着团长打县城”就在网络上爆火,让游客可以重现电视剧《亮剑》的情境;而更早前开封的“王婆相亲”,本质上也是一种体验式旅游,“王婆相亲”就是仿古主题公园的一个项目。

这说明,体验式旅游确实能带来更强的沉浸感,景区也确实可能借此“走红”。从相关报道看,当地打造“流放宁古塔”旅游项目是认真的,是把这个项目作为不错的“创意”准备落实的。发展文旅产业,就得多些对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意识。

不过仿古式的体验,终究还会涉及历史情感因素。“流放宁古塔”这样的项目落地,是否会模糊乃至曲解历史认知,恐怕也值得认真地掂量。比如曾有景区推出游客扮日军进村抢“花姑娘”的项目,便遭到了舆论痛批,随后项目被取消。

“流放宁古塔”,这个项目如何开发,如何摆正娱乐休闲和历史教育的位置,从而避免陷入负面舆论漩涡,真正给景区带来正向价值,确实值得更多思量。

从公开信息看,当地并不缺乏旅游资源。比如镜泊湖景区本身就值得一看,这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既有湖光山色,也有火山口地下原始森林、地下熔岩隧道等地质奇观。

因此,“流放宁古塔”成为一种宣传或吸引眼球的话题,成为游客领略当地自然风貌的一个“由头”,或许倒不为过,也可以理解。但如果景区顾此失彼,在“宁古塔”身上着色过多、改编太大,对历史真实带来过大的冲击,只怕也会产生副作用。

总之,针对宁古塔的文旅开发要用好人文资源,也要避免对本地历史文化脉络的伤害。现在项目还没开始,当地也不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