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们的危机远不止当下

文 | 天书

京东这几天的瓜想必大家都吃撑了,今天聊点乐子之外的视角。京东目前遭遇的舆论危机绝对不是不痛不痒,金融机构真的开始被挤兑一定就会出问题,无非是最后问题发展到哪一步能让监管机构出来采取措施。这也让会其他平台在对待用户舆论态度上小心翼翼,毕竟挤兑潮对谁都是致命的弱点,像来总就把微博基金账号的不当发言给夹了。

500

除了让平台更尊重用户之外,如果能借这次事件让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收缩一下也是额外的好事,这类业务本质上都是空手套白狼,它们只有在危机到来时才会付出成本,跟互联网企业本该承担的科技和信息生产力没有任何关系。至于对京东商城本身营业额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500

这次事件暴露出某东方面内部不少问题,比如公关应对无力,群发短信,客服对线之类的操作。由此事还引发了更多爆料,比如某东物流这几年的管理混乱和待遇下降,作为一向被认为的壁垒优势,这些操作让人实无法理解。网友们围绕某东的种种问题开始发散思维溯源原因。

目前大概有以下这么些说法,在电商价格大战中竞争失利导致病急乱投医;美股上市迎合欧美ESG/DEI标准;某某资本推动进入某东的高管鸠占鹊巢排挤东子老班底;东子明尼苏达事件被拿捏导致被架空/公司开始被蚕食;等等。最后一种说法往往又构成其他各种说法的推论基础。

对于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巨头来说,这些说法可能都未必是事情的全貌,但其实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如果不是对平台特别有信仰,那我们普通用户更该关注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变化。

有两点情况是确定的。首先不管是因为明尼苏达还是因为什么,东子对企业的掌控力确实在相当程度上下降了。互联网业界对京东的普遍评价是,这家企业除了创始人之外,管理层没有展现出过决定企业方向,突破发展瓶颈的能力。每当京东发展陷入瓶颈,一定是东子亲自推动方向变革,实现继续增长。某东某多这些本质上都没有真正的护城河和技术壁垒,并不是那种能让职业经理人们可以循规蹈矩推动企业发展的平台。

500

二是作为在美股上市的公司,确实会受到欧美标准和潮流的规制和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企业都没法一概而论,但通过一些公开新闻看,这种影响在京东身上确实发生了。

网友们都在强调ESG对京东造成的影响,实际上一开始ESG(环境、社会、治理)算是企业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之类的正向理念,发展到现在被拿来跟DEI(多样性、平等、包容性)相提并论本身是欧美环境不断极化的结果。

500

我国包括国企在内的各类企业这些年也在推进ESG建设,但我国ESG的理念和推动手法与欧美是显著不同的。欧美ESG往往被作为一种舆论议程来推动,这些年在欧美但凡会被作为议程来推动的东西,最后八成都会走到极化和对立的境地。白左理念确实大行其道,但它本质上不是霸权资本主义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就像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对ESG的态度必然有很大不同。

另外就是因为欧美的去工业化进程和政府治理能力不断退化,这类企业发展理念最后往往会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比如ESG中的Environmental环境,欧美现在还有通过环境治理来推动工业和经济升级的能力吗?至于说Governance治理,以前可能还好,在新冠之后真的只能越来越呵呵了。

500

而我国ESG建设中着重强调的比如双碳概念,都是作为发展规划整体的环节而存在,双碳理念从长远目标,具体政策,到产业建设,企业扶持等都环环相扣,如此才能让这些发展理念真正成为社会提升的催化剂。在社会和治理方面,中国的着眼点肯定也是本土化的,比如企业的乡村振兴责任。

这就导致作为中国企业来说,随着中西发展模式不断背离,你是以欧美ESG为导向,还是以中国ESG为导向,其中的差别肯定是越来越远。

当然,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说,面向不同的国家,肯定会有相应的本土化策略,合规手段以及拆分上市等操作,像某东这几年就在折分上市。中概股这么多,不能说在美股上市就一定如何如何。

但一切都还是那个预期问题,就好像关于经济预期的各种车轱辘话真的会在短时间内影响人们的头脑和行为一样。金融挤兑就是预期问题,东子明尼苏达州事件之后也带给大众某种预期,让现在各种循环论证不断出现。

当下中国互联网上,普遍的预期之一是中美之间在未来大概率会爆发某种程度的冲突;其二是欧美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继续朝着白左观念狂奔下去。这个预期不一定对,不同的人群对这个预期的期待度也不一样,但在直觉上普遍觉得这事会发生。尤其对西方进步主义信徒们来说,是非常希望这个事持续下去,并最终改变我国的。

这种预期虽然不一定对两国关系的现实发展产生实质影响,但对互联网平台们来说,以欧美ESG为导向的平台发生舆论危机的风险在未来只会不断增加,每一个沾上DEI性质的议题事件,都可能被上升到“你被欧美控制了/你就该跟欧美保持一致”的高度。

国家层面对互联网巨头自然也有预期。VIE架构,国际风投资本这些对中国的互联网崛起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但它们不会是永恒。随着中美对抗的升级和中国内部市场的继续发展,这些总有出现变化之时。

从整个互联网发展史来看,无论中美,巨头们都还没真正经历过迭代和淘汰周期,互联网巨型平台这一组织形态在未来的发展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首先,互联网平台创始人对平台的路线和风格往往有强烈影响,但互联网平台总是会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模式方向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平台高度依赖发展预期带来的风投和估值,但因为互联网平台不是一般的企业,实际上是信息权力生产者,其中的从业者更容易滋生观念和价值共同体。在资本预期游戏和文化意识形态两方面的作用下,很难说在真正脱离创始人影响之后,其内部会产生多少公地悲剧。这种情况在欧美大企业中已经很多见了。

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平台不是单纯的企业,长远上看也不能是单纯的企业,它对灵魂人物有强烈需求,又对资本依赖极高,它生产信息权力和体价值观念小共同,同时又要求更广泛的公共属性。这很矛盾。

美国在解决互联网企业公有属性上,除了靠罚款和不成功的反垄断拆分,没什么明显的尝试,但在加深互联网巨头和国家的关联程度上却很有尝试。比如三边委员会,比如巨头们跟情报机构,跟颜色输出之间的关系,跟军事上也在产生关系,甚至已经开始真刀真枪的影响大选搞党争。

500

即使我们不考虑未来这种不确定性,只看国内,从东子在明尼苏达,到曾经的火星人之类的,互联网巨头的掌控者们确实容易跟西方发生牵扯,进而让企业受到一定影响。然后再一看对面,互联网巨头跟美国国家机器绑定的越来越紧。两相对比下,事情还能一成不变吗?

那么在大趋势下,某一件事情在未来预期里也就会发生——对巨型互联网平台的某种国有化尝试。

目前世界上都还没有由国家主导的巨型互联网平台,这方面的经验一片空白。即使对国有占主体的我国来说也都还说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摸索。从成本角度分析,巨型互联网平台假如以国有属性为目标改革,就不能再以纯粹盈利为目标导向,也不可能再用创始人权威,天价年薪,股权期权激励等等去维系庞大的人才数量,这样的平台就会从印钞机,变成成本极高管理极复杂的对象。

同时在还有市场竞争,尤其是美国科技竞争的情况下,也容易因互联网业态的飞速迭代而落后。这只是可能面临的问题的一部分。我国互联网发展到跟美国齐头并进不过十来年时间,对于控制治理成本的追求,让政府在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动力和迫切需求。

但现在预期已经出现了,那就有论证可行性的空间。首先,这种尝试最开始出现的契机一定会是低位接盘。还是上面说的成本可行性问题,别说作为国家资本,你现在让巨头们接盘育碧那一万多饱受DEI操练,做游戏不行搞运动起劲的员工,谁又愿意呢?不止互联网,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大小周期的尾声,资产价格重估未来会在很多领域发生,这是题外话,后面会出文聊聊。

500

然后,作为国有化尝试来说,应该是先在更具确定性的,更有实体基础的业态模式中发生,尤其那些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部分。在需要烧钱试错,同美国同行竞争的领域,这一部分在很长时间内还是会交给市场和风投。

所以,这种预期不意味着国有化或者混改会在互联网领域普遍发生,但它需要一个好的开始,需要塑造一个标杆,证明我们有能力有意志摸索互联网平台公共化这个世界难题的解决经验,并对中美互联网二十多年来的交织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收尾。

当然互联网平台们也不用一听到国有等字眼就紧张。是抢菜市场生意,压榨劳动者,把自己作到被低位接盘,还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输出中国价值观的过程中创造更高的价值?是像美国互联网巨头那样致力于加剧群体分化,社会撕裂,还是帮助国家和群众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凝聚共识?这些本来就在于自己的选择。契合时代的发展,淘汰就不容易轮到你。

但现实确实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本来以前寻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个趋势会首先在互联网产业的某个领域里发生,但某东事件之后,我只能感慨,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幽默,我们总是无法预料猪队友会搞出什么操作。所以这次事件之后,同样有危机感的不该只有京东,危机感也远不能只停留当下,谁能保证自己不会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翻车呢?

全部专栏